“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关系的阐释
作者:***
来源:《今传媒》2018年第11期
什么是一带一路概念
        摘要:全球互联时代,民族国家在互相影响的过程中以本土传统文化对抗文化帝国主义的支配,全球文化关系不再是“中心一边缘”的路径,而是走向多样博弈路径,走向全球文化杂糅状态,因此文化帝国主义在阐释全球互联语境下“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关系时显示出了局限性和不适用性。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认知文化帝国主义的效度和威力,在文化帝国主义和全球文化交流中寻求一个中间地带,超越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从而更好的解释全球互联时代进行“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呈现的规律。
        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现代性消散;网络;多样态;博弈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122(2018)
        11 - 0134 - 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理论,与此同时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批评开始猛增,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者质疑文化帝国主义的有效性,一部分学者批判文化帝国主义概念没能适应国际文化流动的新变化,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另一部分学者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情境没有得到经验资料的证实,失去了它的批判效力和历史效度[1]。
        一、“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关系中文化帝国主义有效性式微
        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最早于1976年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提出文化帝国主义概念,其认为文化帝国主义主要在于阐释国际文化生产流动的不平等结构如何形成、扩大和加强了一种新型态的跨国支配。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杂糅和混合的,内部具有丰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汤林森则在《文化帝国主义》中认为将媒介帝国主义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代表有失偏颇,媒介霸权并不必然产生文化霸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