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人文交流的逻辑起点与实现路径
作者:王烁,李迎迎
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
    摘  要: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奠定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文交流的两大逻辑起点。当前人文交流实践中亟须解决文化创新能力不强、国际传播实效性不高、民间参与力度不大、国际通用型人才不足等问题,要努力从交流机制、交流模式、交流路径、文化基础、管理方式等方面入手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
    引  言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潮流,契合沿线国家与地区发展需要而提出的重大倡议和构想。这一战略不仅给新时期中外人文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文交流将为“一带一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奠定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人文”一词,“旧指诗书礼乐等。《义·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语境下,人文泛指“以观察、分析和批判等方式探讨人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学科和知识的总称,比如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和语言等”[2]。而“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一般而言,“人文交流”涉及三个层面的交流,即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人民的相互了解与认识,并日益走向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互信。近年来,人文交流逐步上升为全球化时代的新外交形态,成了与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相并行的国际关系中的“第三层面”。
    自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学术界对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人文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文交流重要性的研究。沈永福认为:“建设‘一带一路’,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既是各国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继承……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唐任伍指出,“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这一战略将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二是对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进人文交流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杨松霖、周明伟等指出,人文交流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度不高、媒体建设与传播方式滞后、中外意识形态冲突干扰、宗教和人权具有敏感性等。三是对“一带一路”战略下构建人文交流机制的研究。邢丽菊等认为,中外人文交流亟须构建双边合作机制、多边合作机制和评估机制。人文交流中应以加强政府层面的政策沟通为主要渠道,丰富促进人文交流的对话机制。四是对如何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战
略下人文交流路径的研究。有学者认为进一步推进人文交流应包括加强中外教育合作,发挥大学的优势作用,推动多种文化交流形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调动华人华侨力量等。通过以上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就“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人文交流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实践层面,涉及开展人文交流的意义、问题、机制和路径等,但从理论层面研究“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成果尚不多见,尤其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开展人文交流的逻辑起点究竟在哪里这一问题,还没有系统、一致性的回答。本文试图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文交流的逻辑起点进行探究,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人文交流的实践路径。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人文交流的逻辑起点
    什么是逻辑起点?“逻辑”一词源于希腊语Logos,有“思想”、“思维”、“理性”等涵义。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Logos音译为“逻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即为思维和认识的规律性。对于逻辑起点的阐释,在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等的经典论述中均可见一斑。比如,恩格斯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事件似乎总是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黑格尔认为:“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对经典著作观点进行归纳,可得出逻辑起点是贯穿理论体系始终、内涵最为简化并高度抽象的概念,能够揭示研究对象的最本质规定性。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国内理
论工作者则大多认为,逻辑起点是推进一种科学认识或科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性的社会实践。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晚唐诗人张籍对古丝绸之路辉煌的真实写照,折射出古“丝绸之路”已经超越了中外“丝绸贸易”和“陆海商路”的局限,凸显出世界文明沟通和交流的精神气质。在新的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核心不仅是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更是一条增强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间友好互信的道路,而人文交流将在推进“一带一路”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国家软实力是开展人文交流的理论发展逻辑,打造命运共同体则是开展人文交流的实践发展逻辑。
    (一)提升国家软实力是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理论发展逻辑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约瑟夫·奈最早提出了“软力量”(Soft Power)这一概念,之后,国内较多使用“软实力”一词。约瑟夫·奈将一国的综合国力划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包括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等;而国家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构成国家软实力的主要因素有文化感染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发展道路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正当性、处理国际关系的亲和力,对国际规范、标准和机制的影响力以及国际形象认可程度等。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便在全球范围引起强烈共鸣,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并认真谋划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在努力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日益被置于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更进一步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本身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只有当文化软实力得到其他国家认可时,“一带一路”战略才能越来越受到沿线各国的认可和欢迎。
    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符号,并以此作为促成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重要情感纽带,这也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经提出便引起如此众多国家和地区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是基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积淀,并重新使这一文化价值观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中焕发生机。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软实力被广泛认可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的基础。“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人口约44亿,这些国家经济落差大,文化、宗教迥异,大国之间持续进行政治博弈,部分国家政局不稳,社会持续动荡,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时有发生。甚至部分沿线国家在搭乘中国经济发展便车的同时,却与我国缺乏政治互信,对共建“一带一路”心存疑虑。美苏等国的历史教训已经表明,仅仅依靠国家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来推进“一带一路”是行不通的,只有当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强大魅力并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时,“一带一路”诉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国际化。
    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基本方式。通过人文交流,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通过开展人文交流,中国可以
全方位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深邃伟大,使各国人民认可中华文明对构建国际新秩序以及和谐世界的巨大贡献。通过人文交流,中国将越来越走向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的战略引领,中国的软实力将日益提升,“一带一路”也将走得更快更远。
    (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实践发展逻辑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在此大背景下,2011年9月《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2012年11月,该理念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近年来,习近平先后数十次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独行快,众行远”,从“东亚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及参加上合组织峰会、亚信峰会、中阿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了习近平外交战略的象征符号。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中国正在以“大国”的身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国际秩序。在实践中,“一带一路”是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载体。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界定为:“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该理念表达出当今中国“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进一步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存在着诸多差异的国家、民族所
组成的命运攸关、利益相连、相互依存的国家集合体。这既指明了当今世界的差异性,也看到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
    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交流肩负着重要责任。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以“四个坚持”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现实路径。一是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三是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四是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实践中,做到四个坚持并进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人文交流。人文交流最大的作用是“获得认同”。历史教训表明,过去正是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缺乏认同,才会导致周边国家一方面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分享红利,另一方面却大肆发出“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增长虽广受周边国家欢迎,但周边国家民众与中国“近而不亲”;国际社会虽然惊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却对“中国道路”充满质疑;也正是由于周边国家对中国缺乏“认同”,才使得“不信任”与领土争端等矛盾互相激化,为美国“重返”亚太提供了空间。为此,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加强人文交流至关重要,人文交流是促进中外文化与思想交融、传播中国理念的重要途径,人文交流必将为中国与世界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一带一路概念
    二、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实践的审视:以天津为例
    天津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城市。自近代以来,天津便成为北方最大的贸易口岸,在中外经济往
来和人文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自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天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日益深化。
    (一)天津开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优势条件
    1.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对内面向东北、西北和华北,对外面向东北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天津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亚欧大陆桥东部最近的起点,“一带”和“一路”在此交汇。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天津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居于前沿位置。同时,天津交通便捷,陆海空集疏运体系发达,尤其天津港不仅是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的主要通道,更是中国大陆唯一具备三条连接通道的大陆桥港口,分别通往满洲里、阿拉山口和二连浩特,通达的交通条件将有力助推天津对沿线国际开展人文交流。
    2.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城市,改革开放后,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雄厚。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近1.8万亿元,经济增长速度9%。天津工业优势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工业增加值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1%,形成了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气机械、专用设备、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服务业支撑作用强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 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9%。新经济加速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太阳能电池“互联网+”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天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3.突出的对外开放优势。天津具有开放的传统。自近代以来,天津就是中国连通世界的前沿。1860年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近代资本主义思潮率先进入天津,天津也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通道。天津港发挥着北方最大贸易口岸的强大功能,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已发展成为北方经济中心,这里成为西方投资的集中地和中外思想、文化碰撞的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发挥地处沿海的优势,不仅被纳入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兴建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而且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成了先行区、排头兵,也成了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沿海四大自贸区之一。突出的对外开放基础使天津有条件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