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820-483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journal/ass  /10.12677/ass.2023.128658
当代中国婚俗文化调查研究
——基于234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潘纪龙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23年7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2日
婚姻是社会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婚俗文化是如实反映社会的历史烙印与时代特征的一面明镜。本文拟从问卷调查的形式出发,利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当代婚俗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特点。最终,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遵规守礼、以和为贵、重男轻女、关注现世等方面对当代婚俗的影响颇深,效用不一。为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转变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观念体系,打破“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观,辩证看待不同文化要素将是可取之法。
关键词
婚俗,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定量分析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Cultur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234 Survey Questionnaires
Jilong P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Jul. 7th , 2023; accepted: Aug. 14th , 2023; published: Aug. 22nd , 2023
Abstract
Marriage is a crucial p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Marriage culture is a mirror that truthfully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impri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et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ehind contemporary marriage custom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tarting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潘纪龙the end, we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adherence to rules and etiquette, prioritizing harmony, prioritizing sons over daughter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 world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ontemporary marriage customs, with varying effects. In order to rejuvenate traditional culture, changing the inherent cognitiv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reak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traditional modern”, it is advisable to treat different cultural elements di-alectically.
Keywords
Marriage Customs,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mporary Society,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
1. 引言
“文化”一词虽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而来,但其概念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来已久。最初,《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孔颖达对此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2]。近代,梁漱溟较激进地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甚至于“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3]。更细致地,任继愈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具体而言,“广义的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4]。
在此基础上,学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渐趋多元。周有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印度和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5]。刘梦溪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6]。
时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多向,著述颇丰。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发现将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纳入文化的考量范围是比较合理的。然而,传统文化虽具有稳固性,但其发展至今势必不是一成不变的。此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长期限于前人的已有论述或今人对古代生活的忖度臆想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古今一辙,且与当代生活的实际是否相抵牾,将为今日学者亟需思考的课题。
基于此,我们将试图探讨当代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变”与“不变”的问题。本次,我们选取的研究主题为婚俗,主要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风俗习惯的角度出发,尝试通过对当代中国婚俗的特征进行描述与归纳,最终一窥其背后潜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嬗变之逻辑。
2. 当代婚俗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则是家庭的核心。我们可以说,婚俗研究正是反映当代社会的一面不可替代的明镜。顾名思义,婚俗是指与结婚有关的风俗。此前,学界对于当代社会的婚俗现象的描述较为精细,集中呈现出历史化、区域化、专题化的明显特点。
首先,当代婚姻变迁史逐渐得到学者的青睐。张春艳,李凤英(2009)从婚姻制度角度出发,针对建国
潘纪龙
后的婚俗变迁进行描述,得出“婚俗的变迁深受当代社会经济巨变的影响”之结论[7]。赵莲(2020)从婚俗
改革角度出发,认为“关键在于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婚姻登记机关、基层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婚姻服务企业的推动,在律令与礼俗的互动中激发众自我变革的内生性力量”[8]。
其次,有学者从某一区域的婚俗入手,见微知著。例如,杨童舒(2012)在对当代武汉城市婚俗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出“化繁为简、节制文明、个性鲜明”以及“西方文化影响与传统文化的坚持”
两种当代特[9]。徐渊(2015)从当代汉中婚庆的特征发现“消费文化、个体文化和娱乐文化主要构成为当代汉中人婚庆的当代文化价值取向”[10]。
再者,专题化的思路成为部分学者的选择。鲁婷,陈娟娟(2009)聚焦于“彩礼”婚俗,从经济原因、社会结构、传统文化等角度进行解释,发现“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啃老结婚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等因素是其深层动因[11]。陈大炜(2017)从民族音乐学视角出发,阐发了黑龙江少数民族婚俗音乐对于“继续发扬相应的文化精神,提高当代民族文化价值的内涵”的意义[12]。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学界的研究多侧重于文献梳理、主观分析等定性角度或某一区域的针对性探究,较少从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定量分析及跨地区角度开展研究。因而,此类研究可能存在失之公允,代表性有限的疏漏。基于此,我们将试图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地拓宽调查对象,以当代婚俗为镜,从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文化角度深入探究等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守成与新变。
3. 调查者概况
本次调查以“当代婚俗文化调查”为题,通过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两次发放问卷。问卷题目涉及受访者基本情况、婚配观念、婚娶流程、彩礼情况等方面。最终,共计收回问卷255份,其中有效问卷234份。有效问卷达到一定数量要求,样本量具有统计意义。
现将所收集问卷的基本情况列入下。
3.1. 受访者来源地
根据统计结果,本次受访者来自25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或特别行政区),受访者排名前五的来源地为河北、山西、湖南、黑龙江、辽宁。从地区出发,本次统计的受访者遍布华北、华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具有较强的统计结果普遍性。本次来源地调查的具体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Figure 1. Statistical chart of respondents’ place of origin
图1.受访者来源地统计图
潘纪龙3.2. 受访者性别
本次调查对受访者的性别情况进行记录,最终得出男女比例约为1.12:1 (见图2),较为接近1:1的理想比例情况。我们可以合理推断,本次统计的主要结果受到某一性别主导性影响的可能性较低,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社会真实情况。
Figure 2. Gender proportion of respondents
图2.受访者性别比例图
4. 调查结果及研究分析
除了受访者的基本情况,问卷的主体研究问题分为择偶因素、婚姻观念、婚配流程、彩礼情况四部分次主题。为调研结果的直观清晰起见,本部分主要依照上述四方面分别进行探析与论述。
4.1. 择偶因素分析
本题调查的内容为婚前因素,即“择偶时最看重的因素”,所得结果如图3所示:
Figure 3.Statistical chart of the results of the most valuable matchmaking factors
图3.最看重的择偶因素结果统计图
我们不难发现:受访者择偶时最看重的前四因素是“经济实力”“年龄相近”“文化程度”“人品性格”。其中,经济实力与年龄相近并列为受访者选择婚配对象时首要看重的因素。相较而言,“家庭环境”“未来发展潜力”“地域临近”的因素不是多数受访者择偶之时看重的要点。
潘纪龙
4.2. 婚姻观念探究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统计了当代人对各种婚内现象的观念与态度。首先,我们统计了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认可度,并将结果列入图4:
Figure 4. Statistical chart of recognition rate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concepts
图4.传统婚姻观念认可率统计图
本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认可的传统婚配观念是“夫妻和谐”,选择人数超过了半数,并对其他选项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出乎意料的是,认可率第二高的与“从一而终”和第三高的“三从四德”
杨童舒数据较高,且占比极为接近,均高于受访人数的四分之一。“都不认可”的比率最低,不到4%。
其次,我们调查了受访者对当代新兴婚姻现象的认可度,并将结果列入图5:
Figure 5. Statistical chart of recognition rate of emerging marriage phenomenon
图5.新兴婚姻现象认可率统计图
从图5,我们可以发现“不认可”各类新兴婚姻现象的受访者占多数优势,达到了32%。其次,受访者对于新兴婚姻现象的认可度普遍较低,均低于受访者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受访者对“独身主义”
的接受度最低,仅为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