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播放目录
1、 铁流万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
内容介绍:
翻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转战14个省,攻陷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势力的包围,多次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2、 四渡赤水
内容介绍:
赤水河畔土城镇附近的山头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1935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名单年1月遵义会议后,率3万红军来到这里,与堵截红军的川军相逢。、周副主席、总参谋长分析了眼前的形势,感到情况严重;青杠坡一战未能消灭尾追之敌,四周敌军越集越多,战局于我不利。他们决定立即抢占附近的渡口,准备摆脱敌人,因抵制错误路线而被撤职、到"瑞金团"当战士的"
国团"团长高翔,主动率领数十名红军抢占了渡口的浮桥和对岸的小镇,为大队红军摆脱敌军打通了道路。红军一渡赤水,进到云南扎西地区。蒋介石以为歼灭红军的时机已到,命督察室主任王道元对红军加紧围剿,并要他加强对云南军阀的控制。王赶到贵阳,召开军事会议,调集四十万大军围住扎西地区,妄图将红军一举歼灭。与总部首长研究了敌情,准备用运动战对付敌人,趁敌人重兵围扎西,黔北空虚,红军东渡赤水,迅速回师。红军主力二渡赤水,夺取渡口,高翔被任命为"瑞金团"团长,瑞金团奇袭娄山关解放遵义城。遵义城里锣鼓喧天,人们在欢庆胜利。但在那座有历史意义的小楼里,红军领导人们正在准备着新的战斗。此时,蒋介石正在重庆大发雷霆,他命令用碉堡战结合重兵进攻来对付红军,企图消灭红军于乌江以北。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红军三渡赤水,造成北渡长江的声势。红军三渡赤水调动了国民党的追兵,然后突然调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涉乌江,把敌人主力甩到了后面。"瑞金团"完成了牵敌西去的任务,追赶主力到贵阳附近的新场,主动出击,夺取敌人的黑水铺兵站,造成敌人在贵阳城里的混乱,混战中"瑞金团"政委卢青松牺牲。蒋介石怕红军攻占贵阳,急调滇军增援,疲惫不堪的滇军被红军牵向东去,遭沉重打击。红军主力大步开进云南,五月初从容渡过金沙江。至此,红军彻底摆脱了敌人的战略包围,从内线转到了外线,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本片于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3、 大转折
内容介绍:
19473月,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奉命南渡黄河,和国民党35万大军站鲁西南,并冒着沉重的代价实现了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为夺取全国胜利迈出了坚定而关键性的一步。
本片于1997年获第二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4、 风雨下钟山
内容介绍:
1948年冬,南京上空,阴霾密布。蒋介石偕宋美龄等谒毕中山陵后,他被时局的变化和战场上的失败搅扰着,心情十分沮丧。除夕之夜,蒋介石邀请军政要员在官邸举行宴会,居心叵测地抛出了《元旦文告》,企图玩弄新的"和谈"伎俩,以争取喘息时间,卷士重来。席间,
派系矛盾激化,争吵不休,蒋介石极为恼火。
  此时,震惊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已胜利结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为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的反动本质,主席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我党关于争取国内和平的八项条件。
  的声明震撼了反动派的营垒,敌人内部一片混乱。蒋桂矛盾加剧,美帝国主义为其在华利益,也欲中途换马。蒋介石四面楚歌,只得宣布"下野"。他在下台前,安插亲信,部署长江防御,妄图凭借长江天险,守住半壁江山。
  蒋介石下台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竭力散布"南北朝"的论调,怂恿代总统李宗仁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以"隔江而治"为基本条件的和谈,企图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党中央高瞻远瞩。制定了"谈成谈不成,都要过江"的战略方针。解放大军逼近长江,人民众积极支前。
  蒋介石仍在幕后加紧部署长江防务。美帝国主义乘机进行战争讹诈,京、沪一带盛传:解放军一渡江,就要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中国到底是走向统一,走向光明,还是走向黑暗?在这两种命运决战的历史关头,庄严声明:"只要共产党人死不绝,中华民族就一定要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倡导下,194941日,周恩来副主席率中共代表团与张治中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
  19494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日午夜起,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天险,一举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解放大军登上南岸,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国共谈判破裂后,在北平的国民党代表团宣布解散。周副主席真诚地劝说张治中先生和各位代表留下来,一同共事。在和周副主席的关怀下,张治中一家在北平团聚了。
  1949423日,南京获得解放,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向着还没有解放的国土,前进!前进!
注:视频资料请从“校内广播电视”栏目中下载。
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
〇〇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