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期中旬刊(总第540期)
时代金融
TimesFinance
NO.1,2014
(CumulativetyNO.540)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化解公众信任危机
黄连慧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当前失信行为四处滋生、公众信任危机蔓延之际,应基于理念塑造、行为规范、制度引导、机制约束、文化培育“五举措”加强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关键词】诚信建设信任危机建议
许慎在《说文解字》云:
“诚,信也。信,诚也”。诚者,真心、实在、真实;信者,诚实、信任、不欺骗。通俗讲,诚信即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作为一种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近乎鱼之于水,人之于空气,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当今,诚信问题已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热点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当前诚信建设存在问题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失信行为四处滋生。说假话、考试作弊、买卖、学术、借钱不还、喝牛奶喝出三聚氰胺、买家具买到假进口的“达芬奇”、连捐款都可能落入“郭美美”们的腰包,领导干部中也存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搞形象工程等现象。祖先们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似乎在这个时代沦落,公众不得不以怀疑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人事物,信任危机不断蔓延——
—谈“食品安全”即变,对发布的至关重要经济数据抱以怀疑、投放贷款不得不依赖资产抵押、对听闻到的“事实”质疑不断、对别人许的承诺掂量又掂量、对部分地区政府的公共形象评价负面……这无疑对
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造成极大地冲击,长此以往,必将危及到实体经济的健康、社会的和谐。
二、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建议
重振公众信心,缓解这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可能还需从根本上改进,从质上提升,多方协同努力,构建“诚”的观念体系与“信”的行为体系。
(一)基础:注重个人信用理念塑造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元素,亦是社会诚信建设的中坚力量,其诚信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社会的诚信水平。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应从个人抓起。首先,注重从小教育培养。日本是一个可借鉴的范例。日本整个社会基本以诚信为本,实现的基础是良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日本就非常重视诚信教育,说假话被认为是最大的耻辱,家长也很配合学校的教育,不许孩子说假话,这种教育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到了社会上,说假话、数被认为是最大的问题,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可见,诚信理念要深入人心,个人成长、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应注入诚信内容。其次,注重舆论引导,促进信用理念根植。守信之人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很多便利,如贷款审批时间更短、向亲友邻里求助很快得到回应、为自己的企业赢得更多发展机会等。因而,信用对市场经济主体来说即是一笔财富,但这笔财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需要慢慢积累。同时,随着人类道德底线屡受冲击,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人员采取抵制措施,让失信人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成本。在市场经济中,应向个人灌输以上信用财富及失信成本观念,引导其
牢固树立诚信理念,规范自身行为,珍爱每一次信用活动。具体舆论引导措施,可采取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单位、学校、社区、村镇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形式进行诚信观的宣传教育,使诚实守信深入人心;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公民诚信行为守则》,建立诚信制度,规范民众行为;有意识地宣传和推广一批诚信及失信典型,搞好示范和警示,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二)主体:强化“三位一体”建设
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诚信“三位一体”构成社会诚信的核心内容。以政务诚信为先导、商务诚信为重点、司法诚信为保障的诚信体系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诚信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政务诚信建设,一是在于执行力建设,完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一次告知、专项督查等服务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推进党务公开,以政务网站、公开栏、新闻媒体等为载体,畅通众了解政策、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渠道,对涉及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公开操作,提高政务透明度;三是避免执法不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而导致的司法不公是对政府形象的最大损害;四是规避政策多变,出台政策前要科学论证,避免政策行为多变导致的市场主体预期和行为短期化。
商务诚信建设,注重两环节。一是引导市场中的商业活动主体以法为纲、守法经营,在信贷、纳税、履行合同等方面讲究诚信,维护自由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优化外部信用环境;二是引导商业活动
主体以确保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重点,健全信用管理体系,着重在原料采购、产品质量、流通销售、用户投诉、债权债务管理等环节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信用管理。对于司法诚信建设的重点,一是要严格执法,完善程序公开、评议考核、执法投诉、过错问责等监督措施,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二是要公正执法,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严格履行受理立案、案件查处、诉讼审理等程序,加强法律中介服务;三是要加强社会管理,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下访制度,健全定期排查、分级负责和联动调处机制,以诚信理念抓管理。
(三)关键:推进征信业长效发展
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其在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国征信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对诚信社会建设而言,我国征信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首先,法规制度待健全。2013年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对我国征信业发展来说无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其提供了一个法律制约大框架,解决了我国征信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但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而言,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社会主体在金融、经济、社会领域的信用信息采集、共享、评级、应用、监管,评信机构培育与管理、跨境征信交流与合作等法规体系尚待健全。其次,基础工作——
—信息系统建设需深入推进。国外以诚信为本理念的形成,受益于该国完善的征信体系,连续、完整、
可持续性地记录着每个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目前国内主要依托全国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法人、自
374
TimesFinance
TimesFinance
2014年第1期中旬刊(总第540期)
白浩
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2014(CumulativetyNO.540)装36个应用。邦傲数据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苹果AppStore
的应用数量实际上已经接近50万,谷歌AndroidMarket的软件应用数量为25至35万。苹果iOS软件高级副总裁ScottForstall宣称AppStore软件下载量超过140亿次。在当前监管模式下,手机客户端作为一种隐形宣传手段,它既降低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宣传成本,也降低了用户查询信息的时间成本,它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政策的最好传播者,用户下载使用该软件之后就会成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潜在宣传点。
图6手机客户端功能
总之,在新型网络时代,一个国家性规划,如果不能打通需求和信息的匹配通道,不能把来自各方的信息和资源整合利用起来,是很可惜的。与之相反,在开放产生的大环境下,掌握整个社会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资源,并根据管理者的规划及意图实施有效分配,可以产生有利于管理意愿的化学变化,让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中的每一个自然人、每一个机构甚至每一个国家都履行好各自合理的职责,这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新型网络打通了共享和协调的闭环,让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直接跨越到互动与管理相
结合的时代,并为其提供一个准确的信息公开、查询平台,为相关机构建立一个信息共享、民意征集的窗口,从而实现人民银行政策制定者、管理协调者及信息共享者的角定位。
参考文献
[1]长平.“网络民意不容轻视”.《中国意见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2]周兼明.“良性互动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中国意见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3]周兼明.“网络政治参与不可削减”.《中国意见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
[5]何煜雪.“传播”.《快乐阅读》,2012(15).[6]徐瑾,梁宵.“银行激战手机客户端”.《中国经营报》,2011年5月9日.
[7]3GPPTR22.801:“TStudyonnon-MTCMobileDataApplicationsimpacts”[S/OL].
[8]H.Falaki,R.Mahajan,S.Kandula,et.al.“DiversityinSmartphoneUsage”[J].MobiSys’10,2010.
[9]吴盛光.“金融消费者保护: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新主题”.《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01).
[10]陆敬筠,仲伟俊,梅姝娥.“中国政府网站功能建设现状的实证分析”.TN915.85,2004.
[11]白浩,郝晶晶.“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课题组成员:摆晔(执笔)邱云武
王珊珊胡滟
(上接第373页
)然人的信用行为,但存在主体覆盖面不广、信息不全、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我国征信系统的建设,急需从信贷领域逐步扩展到整个金融领域,并延伸至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在多方共建共享的基础上,为
每个经济主体建立真实、完整、连续的信用档案。再次,私营征信亟待培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信用是一种商品,多由独立的私营评信机构从银行、政府机构、保险公司、商家等多种渠道收集原始信息以及与信用相关的交易信息,加工、分析生成信用产品,然后出售给市场的需求者,信用记录会被传播到社会每个角落,成为制约失信行为的有效工具。国内评信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征信业的发展急需从制度和政策上扶持评信机构设立、成长,使其成为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征信的有效补充。
(四)保障:推动联动奖惩机制建立丹麦多次被权威机构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这与丹麦完善的
社会诚信制度和信用体系密不可分,其中机制之一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在丹麦,社会信用记录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价值表现在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有负面信用记录者,处处受到制约,想办任何事都非常困难。严厉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效地制约了违信行为的发生,让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到最大作用。可见,只有一个能让公众对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充分了解的信息共享机制及失信者处处受限的惩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前失信行为四处滋生,信用奖惩机制不完善是诱因之一,因其加大了失信者投机成功的概率,抑制了诚信者的积极性。为促进诚信社会建设,建立行政性、司法性、市场性以及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的社会性联动奖励和惩罚机制势在必行,以提高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和失信成本,强化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基础。
(五)提升:加强信用文化培育信用文化与法律规章、惩戒约束不同的是,此是一种软环境的塑造,形成过程是渐进的,引导人们自觉做到诚信守信,并以此为
荣,其对整个社会诚信建设极具促进作用。从诚信行为主体看,信用文化的培育涉及到政府、企业、民众诚信文化的全面推进。
政府部门作为征信建设的先导者、示范者,需要做到政策的连续性、透明性、公平公正性和践诺能力,而公务员作为政府诚信文化的具体载体,应严格践行政策的公正、透明性,规范自身行为,塑造好政府代表的形象。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关键在于公司声誉、产品、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到不失信于民,除健
全规章制度,企业高管的信用管理理念形成也是关键。而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对其加强信用教育也非常重要,如此才可强化员工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使企业信用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民众诚信文化是形成社会诚信文化的基础,只有民众真正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才会使整个社会诚信建设有质的飞跃。民众诚信文化建设的突破点在于社会各环节活动的教育引导及奖惩机制的建立贯彻。
参考文献
[1]陈若莉.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路径浅探[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12).
[2]唐红丽.失信事件频发呼吁诚信社会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8).
[3]张国臣.论社会诚信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