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四合院
老人常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羊。”那么众多胡同中,谁才是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太爷呢?从玄武门向西,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可追述到1100年的辽代,历经荣衰。幽深的胡同实际上是由两旁相临的院墙组成的,墙的里面,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简单的说,四合院就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
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南向的东角。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是正房,是家长的住处,它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说点什么)。东西两侧是子女的厢房。倒座在四合院中是条件最差的房子,屋内又暗又潮湿,所以不住人,是放杂物的地方。有时正房以北会令辟小院,布置厨、厕、储藏,称后罩房。院子屋顶多以硬山为主,次要房屋用单坡或平顶。
80年代,吴良镛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中,推出了“类四合院”的居住形态模式。“类”的原义是“拟”,在住宅设计中,“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就是当代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 朝鲜民居
中国东北部图门江以西的延边是朝鲜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朝鲜族民居保持了我国唐代以前民居的风格,日本民居的形式与此相近。屋顶常为庑殿顶。没有窗子,门的隔扇做成落地,都为抽拉门。房前均有廊,进屋时把鞋靴脱在廊上,赤脚进屋。室内席地而坐。墙较薄,用大面积火炕来保暖。
(注,屋顶种类:庑殿北京等地四合院的大门一般是开在哪个角上/四阿、歇山/九脊、悬山(两坡屋顶)、硬山(两坡屋顶,屋面不悬出)、缵尖、单坡、平顶。)
★ 草原之家
蒙古包是蒙古族固有的居住房屋,它外面是用羊毛毡包在简单的木骨架上,平面和屋顶都做成圆形。材料都做成装配式的部件,可以随意拆卸和安装,轻便灵活。蒙古包正中置火炉,烟囱伸出包顶,炉四周为坐卧处。墙壁用木条编成类似篱笆墙的围栏。
另外,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些“泥包”,它的建筑外型很像蒙古毡包,它用柳条排编构筑再和泥覆盖,里间打上木地板,架起火炉来,室内十分暖和。在夏季牧场上可以看到不少空无人住的“泥包”,听牧民们说,到了草绿河开主人们重返这儿时,只须将旧包补修一下,就可以居住了。
★ 晋陕民居
从明代起,许多山西人便外出经商,致富返乡后,便在自己故里纷纷大兴土木。他们不但要合适,而且还要华丽和坚固,以便于防卫。大户人家几乎全是灰砖高砌、居室密集的深宅大
院。这类住宅临街大门甚是堂皇,有漂亮的门楼。大门内为雕砌的砖影壁,进入后忽然显出内宅门,庭院布局为二进或三进的四合院。
晋陕民居房屋密度较大,为防风沙与日晒多采用窄天井,且庭院内正房和厢房多有廊,乡间大宅常有一座小方形砖楼供瞭望用,即所谓"看家楼",平时登楼遥望田野的确是很惬意的乐事。屋顶的形式有"人"字顶,在前廊的额枋等处,常有彩画雕刻,富丽可观。
晋陕一带普通人家常有一面坡屋顶,也有一面坡屋顶组成的三合或四合院。屋顶向院内顷斜,包括大门与倒座也用一面坡屋顶向院内排水。这样的建筑外墙很高,有安全感。由于夯土做成的外墙比较高耸,有时在墙身上都装薄砖两排,增加墙身的强度并防止雨雪侵蚀墙面,同时在外观上可配合上部出檐,增加水平印象,使平坦的墙面发生变化。西北地区的院子,是南北长、东西狭的院子。
★ 西北民居
民居的构造千差万别,各具胜境。广袤的大西北,不乏动人的美景。在六盘山脉东部是苍茫雄浑的陇东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黄土层厚达150米。这里的各民族民居,都可以用这样
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外不见木,内不见土"。外不见木是指民居的外面都是土墙,而且一般都是覆土平顶,看上去是一个黄土建筑。内不见土是指站在院内向四周看去,都是木结构,朝向院内一面都是木制的门窗,看不到土墙。西北地区的回族民居,常在庭院的拐角处设一个两层楼,其余沿院落周围的房子都是单坡顶,这样,不存在土雨排水干拢邻居的问题。房子一般都是虎抱房,即一种平面为凹形的五开间的房子。两端的开间各为一个占地一间的大炕,中间的三间为起居用,三间的前面是一个短廊,短廊的两头被凹形平面设大炕的房间堵住,大炕间设窗子在廊下。
甘肃定西民居,厚重朴实,与陇东高原的地貌十分和谐。青海东部民居"庄巢"。庄巢民居四面有高原的土筑外墙,里面用木构架承重,黄土作屋面,内有廊檐。就像当地人一样厚道纯真,倾注对黄土的热爱。
当我们置身于古城老街的时候,纵横有序的街道、井然幽深的里巷、浓郁隽永的瓦屋长檐、引人幽思的深宅小院、绮丽浓郁的过街门楼、规整紧凑的高墙围垣,都会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无尽情思。
★ 陕北土窑
……
★ 四川民居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屋檐一般不高,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
★ 伊宁花园
走在伊宁的街上,首先吸引人的就是巷子两侧有许多很特别的窗子。窗子被木板封着,上面还横插着一根铁棍,窗框上雕琢的花纹却很精美。推开了窗子一侧的高大的木门,里面种满了各种花和树,还有一个浓郁如盖的葡萄架,简直像一座小花园。葱绿之中,能看到一排长长的木房子。房子的地基很高,台阶上面的前廊挺宽,上面铺着整齐的木地板。廊子下面的栏杆上、柱子上和房檐上都有用木头雕琢的花纹或几何图形。屋前的窗子也是双层的,里面一层是玻璃,外面一层是木板窗,像沿街的窗子一样,可以把它封死。客厅通向后房的门边有一个镶在墙壁上的厨子,里面摆放着各种茶具和餐具。穿过客厅,后面还有3个房间,分别为卧房和客房。客房很大,柔和的灯光照在以暗红为主调的壁毯、地毯上,使人感到一种静谧、舒适。
★ 康巴藏居
河谷高原上的康巴地区生活着一些人们,他们是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这里有大片的寺院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楼台重叠,脊窗栋梁都雕镂彩画得相当精美。普通人家一般为2至3层的楼房,平面呈方形,不少人家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墙里不用打木桩。往往一排建筑有几十户人家,宛如古代城堡,很是壮观。这儿的民居都带有一个大庭院,院门也修建得高大、结实。
民居的一层设有向院外开的窗户,用作牲口圈、草房或车库。中层住人。这一层除了卧室、客厅客房、厨房仓房和厕所外,还布置了专门供奉神佛的经堂。 经堂宽敞华丽,彩画彩雕精巧的巨大佛龛占去了一面墙。经堂内还供奉祖上传下来的唐卡、法器和高僧居留后留下的吉祥信物。在专门为喇嘛精制的禅床上,铺垫着厚实、华美的毛毯。经堂是藏族人家的中心所在, 来了贵客,一定先要到此顶礼观瞻,烧几柱高香。在经堂里就连主人也不能坐卧。至于女人,即使是远来的宾客,也绝对不允许在经堂里休息。这种习惯虽然无法使人理解,但康巴妇女却墨守至今,没有任何怨言。
康巴民居中的住室、客厅部分的彩饰装修异彩纷呈,就连横梁、天花板上都布满了彩绘雕饰,花花绿绿。民居的第三层通常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不用彩画。顶部修造得结实、平展,用以晾晒粮食, 是很好的大凉台。人站在上面可以环视绿野乡村和远处的雪岭江流。大凉台上设置着牛首造型的香炉,用来燃烧香草、柏树枝叶,以敬奉神佛。这一带的人家也有在院子的墙院上和房顶四角上安放白石头的习俗, 显示出古人白石崇拜的痕迹。听说藏族的民居建筑和相隔万里的美洲印地安人的民居十分相像,就连使用的独木梯都一模一样,这一现象对许多学者始终是个不解之谜。(藏民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天葬)
★ 丽江古城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的唯一城镇。云南未受到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重要的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还记得古城北侧有一个类似小水坝的东西,每晚都会放水洗刷城市。
在去丽江的之前,在云南的昆明、大理了一些时间,这里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一颗印”的民居。(画图式)它的最常见形式是“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厢房东西各两间。正房常为楼房,在轴线(即楼梯)以北,厢房为一层,厢房上层的阁楼为储藏用。
★ 傣家竹楼
傣家人住竹楼,我早已知道。可见到的竹楼与我想象中的似乎不太一样。说是楼,其实它只有一层,只是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养猪圈牛。这种方式就是我国传统的干阑式建筑(干阑一词,出自《旧唐书`南蛮传》:山有毒草及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古时是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的。
傣家竹楼的房间很大。一般正中为客厅和灶房,两侧或后方隔开若干小房间为卧室。除了新婚之日,傣家人的卧室外人是不能随便进的。所以我也只能看一看老太太的客厅。卧室的排列也有方法的,长辈在里侧,年轻人就靠近楼梯些。
★ 广东民居
传统民居用料简单,多为土木结构,战火的烧焚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房屋很难长时间地保留使用。特别是多雨的广东。广东现存的民居实例中,明代以前的只有潮州许府等几处。 广东是华侨最多的一个省份,侨乡遍及全省。侨胞往往保持民族传统,节衣缩食,积累一些金钱,返回家乡置田建屋,耀祖光宗,并求晚年过的生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侨乡民居,往往反映出外国建筑的形式或某些构件的影响。
并列式楼房是广东民居之一种。因为土墙壁砌筑的民居经不起频繁的强风劲雨的袭击,多采用联立式,数户一栋,并将房屋高度降低,以增加其强度和抵御力量。
竹筒屋,也称竹竿厝。这是广东城镇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正立面是单开间,而且进深非常大。常常是门厅、厨房、厅堂、起居室、书房、卧室,一栋栋的单开间,中间不断穿插小天
井,平面如同竹竿一样瘦长。一个街区,由十几个或更多个竹竿厝并列而成,后在也设门。有的兄弟几个,拥有几个竹竿厝,便在两个院落之间,开一横门贯通,竹筒屋层次重叠,直线到底,有回肠荡气之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