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公园路中学
教师教案本
16—17学年    2  学期)
            授课班级    中二       
课程名称    语文       
授课教师    于桃红     
课题序号
17
授课周数
3
授课课时
课时
授课形式
新课
授课课题
章节名称
 
                    五、不要活在新闻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的
1、速读文本,认识文章中作者阐释的观点和现象的补充,了解作者对待新闻的态度,并做出评价。
2、理解“媒介素养”的含义,并尝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正确看待新闻事件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客观公正的新闻态度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4、速读文本,认识文章中作者阐释的观点和现象的补充,了解作者对待新闻的态度,并做出评价。理解“媒介素养”的含义,并尝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正确看待新闻事件。
5、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客观公正的新闻态度和人生态度。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课。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不要活在新闻里:
独立思考、客观公正
不信谣,不传谣。
郭美美事件是怎么回事呢?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导入:
什么叫“不要活在新闻里”?“活在新闻里”又可能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个题目有现实意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文本阅读:
速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
作者在文中表达出自己对待新闻的态度是什么?你脏成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弄清楚作者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怎样论证的?
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媒介素养”的问题,阅读文章,说说什么事媒介素养,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媒介素养的?
本文的写作手法主要体现在夹叙夹议上,是分析作者是怎么样把观点的阐释和现象的叙述结合在异爱的?举例分析。
拓展:
如何看待新闻,尤其是负面新闻
资料补充:
1、最近几天,有两则新闻热爆网络:一是云南女导游韩某骂游客“脸都不要”、“骗吃骗喝骗旅行”的视频被曝光;二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
    这两则新闻刚“落地”时,舆论想当然地几乎一边倒,大骂导游韩某违背职业道德,“黑心导游”强迫游客“过度消费”;大骂打人者凶残,男人打女人,对受伤的女司机表示极大同情。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有些事表象和事实差别之大,“过山车般”,甚至会让你觉得有点懵。上述这两则热爆新闻,现在看来就给人这种感觉。女导游骂游客事件,随着舆论的进一步发酵,以及女导游的声明,哭诉,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些游客参加的是“1元钱团费”的旅行团,这种团和之前“零团费”几乎没什么区别,是被明令禁止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此低的团费,吃住行那么多的运行成本,怎么可能确保服务质量。加之,一些导游“没有底薪、没有社保”的生存状态等,随着这些要素逐步释放,多数网民发现“导游韩某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黑心、那么可恨”,甚至有人反过来同情韩某。
    同样成都女司机被打一事,也是随着时间推移,迷雾被逐步揭开。女司机从被打后收获同情,到行车记录仪曝光真相,48个小时,事件和舆论出现逆转,截至518时,新浪网调查显示,68.8%的网友认为此事是女司机的责任。
    联想到之前众所周知的“纸馅包子”事件、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的郭美美系列事件、云南昭通地震灾区“浑水泡面”事件、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等等,这些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事件的开始和结尾出现大逆转、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出现大逆转。
    凡此种种,不由得引出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话题——在网络时代,在人人都握麦克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面对热点事件、热点舆情?
    讨论这个话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是当下不时发生的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件,在告诫和预警这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体系,以及公众情绪的释放通道出了什么问题;二是就个体而言,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当然地先入为主,随波逐流;三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关心事件的网民、媒体,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扮演什么样的角,承担怎样的责任?
    “打得好”还是“不该打”,“路霸”族错还是“路怒”族错,真的是“黑心导游”还是被逼所致,个中原因错综复杂,对于围观者而言,未必非要打口水仗,甚至挖坟党般地挖出当事人的私生活,这些都是不理性的行为。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喜欢道听途说,有的也只是听了一半,理解得似是而非,甚至没有经过思考,想当然地先入为主,做有罪推定;有的抱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心态随波逐流,瞎起哄,对一个“未经考证”的新闻事件表现出数倍的反应。
    一个健康的、健全的、文明的社会,必须是法治的、理性的。这就要求作为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个体,要努力做到法治、理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法律意识。每个人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面对突发的热点事件,不是在未知真相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抒发不理性的情绪,而是首先想到法律调查的结果到底怎么样,到底合不合法,依照法律到底是谁的责任。
    真相意识。真相是认识事物、化解一切矛盾的基础。面对任何热点事件,不要仅凭一点点表象“迫切归因”,人云亦云,而要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不是符合常规逻辑。正如有评论所言,“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说利害”。
    责任意识。纵观发生的多起开始和结尾让人大跌眼镜的热点事件,无论对事件当事人、传播者以及信息接受者而言,有个共同点就是责任意识不强。不少事件当事人为了博取网民同情和社会谅解,避重就轻,甚至编造、捏造事实,给人以假象。在传播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违背新闻事实,大搞标题党、标签化,甚至屏蔽一些重要的新闻事实,断章取义,添油加醋。有的为了媒体私利,扮演不光彩的角,为不法者代言,为歪曲事实者当传话筒。作为信息接受者,一些人不经思考,没有是非标准,没有言行底线,无原则地同情“弱者”,不自觉地憎恨“强者”。
在纷繁芜杂的网络时代,在节奏快得让人窒息的当下,要避免这种“大跌眼镜、大逆转”的事件发生,除了要坚守法律、真相、责任意识外,不妨让自己的思考慢下来,让自己的内心慢下来,也许这一慢,会让你看到更多真相。
2、如何看待负面社会新闻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所谓负面新闻,大众普遍会认为负面新闻首先应该是坏消息,好消息不能归入负面之列;负面新闻应该是会影响什么人的形象,破坏什么人的威信,对团结有害之类;负面新闻与当前的“大政方针”有所抵触,同时负面新闻也分真实的负面事件和非真实的事件。” 
那么作为我们,看到负面消息,应如何看待,才能不受不好的影响,甚至能自利利他?试简述之: 
一、先判断负面新闻是真是假 
现在网络上的新闻,有真有假,假消息特别多,所以,判断真假是必须的。怎样判断真假呢?有以下办法: 
    1、看报导的媒体是否规范,相关报导是否有权威媒体报导、转发或引用。 
2、看报导内容是否符合常识,若不符合常识,要谨慎采用,看其是否有真正的事实依据,而不是简单地说”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等。 
3、看是否有作者。文责自负,若连作者都没有,只是说某某报导,就要谨慎采用。 
    4、看其表达的观点是否中道,还是偏激,离于事实,有扩大和缩小,非左即右,非黑即白。 
    5、看标题,是否哗众求宠,惊世骇俗。     6、看出处,是来自论坛,还是来自新闻版块。 
    7、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在搜索内容后面加一个“假消息”之类的词,很多假新闻假消息会有人揭假的。 
    8、以上只是简单列举,要灵活运用,并非符合一个特征就代表新闻全部是真或全部是假,要全面判断,交叉验证。 
 
二、对确实发生事实的负面新闻,如何看待:     1、对受害者生怜悯心,慈悲心,切不可幸灾乐祸。 
2、慈悲怜悯这些正面的心理,可以让我们抵销负面新闻对我们产生的震动或不利影响。让我们心理上的安全感,不会受其影响或削弱。
3、对造成伤害者所作之事,作为一面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所谓觉非非即离,知错错即离,负面新闻不免有些喧染之词,甚至一些违于常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些极端事例。我们看到这些,要知道其所为是不对的,自害害他,深以为诫,这样就不但不受其影响,反而知非防非,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 
    5、对施害者抱以同情怜悯,如病儿想,不憎恶人。 
    从心理学上认为人的需要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看来。一个人之所以会犯错,攻击和伤害别人,走上歧途。有一个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人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实现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实现被尊重的需要。姑不论其什么原因得不到这些。就其结果而言,这种人是可怜的,就象生了病一样。我们不应该对他们生憎恨心,而应该生怜悯心,就象看待生病的儿子一样。这方面的事例,就象一些受害者的家属,不憎恨罪犯,反而为罪犯求情,最终感化罪犯一样。我们这样,就是自利利他,不会用憎恨这样的负面情绪伤害自己,。    6、不扩大、不片面地看待新闻,也不相信此类观点。 
     负面新闻之所以是新闻,正好证明此类事情,是很少发生的。所以我们不能夸大,好象所有的都这样。日子该怎样还怎样,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要相信好人还是更多,好的官员还是很多,诚信的商家还是很多,大部分老人不会骗人等等。看到一个负面新闻,不要说“啊,怎么这世界变成这样了。”,而要说:“嗯,全世界这么大,全中国这么大,今天就这一个负面新闻,世界还是很和平很吉祥”。这样就会给自己正面的心理引导。 
    7、当我们看到一个黑点时,我们更要看到环绕它周围的空白。 
    要明白,好与不好都会过去,不管你喜欢与不喜欢,这事发生了,就代表这事就过去了,你再怎么想,这事也不会再发生,再怎么想,这事也不会不发生。既然这样,那就不用想它了。发生,就意味着结束。常常这样思维,心不会无住无滞,时常归零,保持一颗鲜活的充满阳光的心态。 
    8、对未经证实的负面新闻,不要去传播转发。对与人无益的负面新闻即使是真实发生的,也不要多讲。遇人讲起,可按上面所讲原理,多给人以正能量,慈悲自他。
请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