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袁禾
第一章原始舞蹈的发生
纵观舞蹈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原始舞蹈到现代舞蹈的转变过程,经历了由祭祀舞蹈到表演性舞蹈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自娱再到娱人的发展过程。劳动创造了人类,并且不断促进着人类自身机能的完善,也衍生出舞蹈这门艺术性活动。原始舞蹈是人类发声器官和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健全之前表达情感的一种本能的肢体语言。可以说,是他们在艰辛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生活中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发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舞蹈发展到现代,具有了表演性的特点。因此,对于原始舞蹈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到舞蹈的起源。
原始人过着体生活,人们用手势及其他形体动作来辅助简单的发音及初级阶段的语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共同劳动中,和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形体动作中,孕育了舞蹈的因素。
逐渐人们产生了美的观念,原始舞蹈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生活,并给人以美感
和力量,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人们发现,通过舞蹈,可以得到丰收,帮助狩猎;可以使氏族兴旺,增添人口;可以战胜敌人,驱赶疾病等等。
1、崖画舞蹈
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描绘原始舞蹈的文物、崖画等、以及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进行综合研究,来探索原始舞蹈的特点、形态、活动方式、与生活的关系及其作用等。
舞蹈内容大致是表现狩猎生活、宗教祭祀、男女相悦、生殖崇拜和图腾性质的拟兽表演。劳动与生殖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原始舞蹈和音乐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生活,反映生活内容,即生产劳动与生殖崇拜。
在原始人的舞蹈中,有关图腾祭祀的内容也占了相当部分。图腾是美洲印第安语Totemd 音译,意思是“它的血族”。原始人把自然界的动植物当成氏族的神祗,称作“图腾”,并且成为原始先民氏族的标记和徽号。举行图腾仪式,往往采用图腾祭祀的方式。舞蹈是图腾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是模拟图腾神的动作。
崖画有:①云南沧源岩画②内蒙古阴山崖画③广西花山岩画(蛙图腾)④新疆地区(狩猎、征战、杂技、舞蹈),库鲁克山双人舞岩画(模拟鸟兽的男女对舞)
图腾舞蹈对其图腾神情的模拟是惟妙惟肖的。在这种模拟中,渗透着原始人朴素而虔诚的精神信仰。
拟兽舞
“原始的狩猎舞,彻头彻尾地就是一场拟兽舞,人之舞变成了兽之舞,舞使人变成了兽,使兽获得了灵性”,获得了“它们原本不具备的声情意,也就是‘万物有灵’所谓的‘灵性’,或曰‘神性’”
,刘宗迪《百兽率舞-论原始舞蹈的文化效应》
早期的原始人以强烈的舞蹈节奏感与击掌弹指或使用自响乐器伴舞,用鲜艳夺目的彩装饰,佩戴显示身份和财富的鸟羽、兽皮或石珠、骨爪等若干原始方式,构成具有原始音乐舞蹈要素的显著特征。在原始人眼里,羽毛美妙的彩把百鸟装饰得五彩缤纷,它能飞舞到天涯海角。羽毛的形态与功能给原始人带来无尽的遐想,也给原始人予以象征性模仿的实物对
象,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用猎获到的鸟禽的各种美丽羽毛装饰自己,狩猎与劳作之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即兴蹦跳,当是最初萌发拟兽舞、羽舞的原始诱因。
原始人在无法认知一切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将视觉或听觉感知到的各种动物形象以模仿性的舞蹈加以表达,促发了拟兽舞的最初形成,这种原始思维及其拟兽舞的最初形成,是一种建立在感性的,具体形象的而非理性的概念基础上的一种神秘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原始神秘的思维模式,直接催生了拟兽舞这一早期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
《尚书·益稷》所谓“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翔舞”、“凤凰来仪”。
求偶舞
在原始人的生活中,与图腾祭祀有着同等重要的是生殖崇拜。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劣。面对包围人的凶恶的野兽和不可知的自然,人类必须生殖后代繁衍种族,才能壮大自己的生成实力。所以,作为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即繁衍后代便成为原始先民极其重大严肃的使命,从而产生了生殖崇拜。
为祈求繁衍,出于对人类自身生产的追求,原始人在性结合前后往往要跳求育舞,以示对生
育的虔诚。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也没有语言,人们借助舞蹈媒介进行交流,表达情感。“舞者大多手拉着手或臂连着臂,从中可以看到女子炫耀身姿的舞技,男子倾心爱慕之态,亲昵关系一目了然。有些舞者身体裸露,形象夸张,再现了氏族社会那种毫无掩饰、以舞传情的奇风古貌。“
干戚舞
《山海经》记载:神农氏炎帝的属下刑天,与帝争神,失败被砍头,但刑天不屈服,没有头颅,就以两乳为眼,以肚脐为口,手执斧头、盾牌,愤怒起舞,已示斗志不泯。晋陶渊明诗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赞美大无畏精神。
祭祀舞
碎手氏族
祭祀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舞蹈和巫术仪式的舞蹈。远史先民们相信,除了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外,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控制着人类的祸福和命运,于是便产生了对天地日月、自然山川等各种神灵以及祖先的崇拜和祭祀,祭祀舞蹈也就在这祭祀风俗中诞生了。
《葛天氏之乐》有颂“地德”、“敬天常”的内容,祭祀舞蹈节奏热烈、单调,动作沉毅、凝重。
为了祈求得到丰衣足食美好幸福的生活,舞蹈作为祭祀礼仪的组成部分被用于“通神”、”娱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舞蹈又向自娱娱人的方向发展,这似乎是宗教祭祀舞蹈发展演变过程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求雨舞
祈雨舞是一种为了祈求作物生长需要的降雨而表演的仪式性舞蹈,从古埃及,一些印第安部落(如玛雅文明)到20世纪的巴尔干国家都可发现这种性质的舞蹈。现在还在非洲干旱地区流行。
在《春秋》中“舞雩”的出现频率不少于19次,《说文解字》释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祀甘雨也”。《周礼·春官·宗伯》载:“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这里的雩祭的内容主要是舞,是在遇到大的旱灾时让女巫来舞的。因此,《春秋公羊传,桓公五年》载:“大雩者何?旱祭也”“桑林之舞”说的是汤为了求雨以身铸于桑林,是商代著名的求雨舞。众性的舞蹈在先秦的求雨仪式中比较常见,到周代这样一个重视礼乐文明的国度,逐渐演变为“雩礼”,不仅规
模很大,而且分为“旱雩”和“正雩”。因为每年的旱灾月份都不一样,所以旱雩也就不固定,一般在每年的五月到七月三个月之间举行,因为这段时期是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如果这段时间农作物因为受到旱灾的影响没有很好的生长,那么一年的收成都会受到影响。正雩起预防作用的,所以举行时间在旱雩之前,也就是春季的季末。再到以后的汉代,这种求雨舞更加的受到重视了,《春秋繁露·求雨》中,董仲舒把求雨按照时段分为春、夏、季夏、秋和冬,在每个时段要做的工作都不一样,例如:春季的时候,我们需要在“水日”那天祭祀山川社稷,并且把我们的愿望告诉神灵,有时候遇到雨灾,我们需要止雨,在“土日”的时候向神灵祈祷,告知他们雨水已经足够。(祈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