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隋唐时期的西域
这段历史大约有300余年时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并且很快统一中原,结束了中国几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一、隋炀帝经营西域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开始经营西域的活动。首先,隋炀帝派吏部侍郎、著名的地理学家裴矩在河西走廊一带主管与西域商人互市,并了解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等情况为再次进入西域做好准备。裴矩把所获资料写成《西域图记》一书献给隋炀帝,供隋朝制定经营西域方略之用;其次,公元608年,隋炀帝派军队攻降伊吾,并在此修筑新城,号新伊吾。第三,联络铁勒诸部,大败今青海境内的吐谷浑,并在其地设置四郡,其中鄯善且末两郡在今新疆境内。第四,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到河西一带时,大势张扬国威,西域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国国王或派使者,或亲自到河西晋见隋炀帝。事后,高昌王麴伯雅还跟随炀帝到京师,并娶了隋朝的华容公主为妻子,被隋朝册封为光绿大夫、牟国公、高昌王。第五,公元610年,隋朝政府在西域的伊吾设伊吾郡,在伊吾大兴屯田。第六,对西突厥首领实施分化瓦解政策,以信义公主妻西突厥处罗可汗
二、唐朝统一西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继续图谋西域。公元630年,唐朝大军灭亡了东突厥汗国。此举对北方和西域各部震动很大,纷纷要求归附唐朝,他们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同年,原臣属于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石万年举七城归属唐朝。唐朝在此设西伊州,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伊吾的归附行动在西域引起了连锁反应,西域各国纷纷表示归属唐朝。高昌王亲往长安朝见唐太宗,王后宇文氏上书,希望加入唐朝皇家宗室。唐太宗昭准宇文王后改姓李氏,并封为常乐公主。接着,游牧于热海附近的契必部在首领契必何力率领下降服唐朝,唐朝政府任命契必何力为左领军将军。公元635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社尔也率众归唐,这种形势为唐朝统一西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640年,唐拜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领兵数万,进讨高昌。麴文泰闻唐大军将到,忧惧而死,其子麴智盛即位,献城投降。不久,驻可汗浮图城的一只西突厥军队也投降唐朝。唐朝得此两地,分别设置西州和庭州。州下设县、乡、里等政府机构,实行和中原一样的行政建制。同年,在西州设安西都护府。唐朝军队继续进军,先后征服了焉耆、龟兹、于阗等国,并先后设置了“安西四镇”,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公元648年,唐朝政府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管辖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在唐朝大军征服西域各国的时候,西突厥内部再次发生分裂,公元648年,西突厥贵族阿史那贺鲁率众归附唐朝。次年,唐朝设置瑶池都督府,封他为左卫将军、瑶池都督。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趁唐朝大殇,新君即位不稳之机发动叛乱,在西域燃起了一场长达8年之久的战争风烟。公元657年,唐朝大军灭亡西突厥汗国,活捉阿史那贺鲁父子。
三、唐朝在西域的军政建制
唐朝统一西域后,根据西域的特点实行两种不同的行政建制。唐朝政府在汉民族较集中的东部地区仍实行和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建制,实行州、县两级行政管理,设置伊州、西州和庭州三个州,州、县严格执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府兵制度。在交通要冲和偏僻地区设置驿站和驿馆,使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中原一体化。在西域其他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制。这种制度是唐朝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种因地制宜、因俗而制的统治政策。实行羁縻政策的原因在于这些地区以当地民族为主,他们保持着本民族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不能实行和中原一样的州县制度。而保留当地民族首领原来的政治地位,任命该民族或
政权的大小首领担任羁縻府州的都护或都督、刺史、县令,官职实行终生制和世袭制,会更有效地对这些地区实行管辖。这种羁縻府州制度实际是汉朝羁縻政策的继续。
羁縻府州制有四个特点:1,各羁縻府州县的都护、都督、刺史、县令均由当地民族大小首领担任,官职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2,他们作为朝廷命官,享受国家固定俸禄,肩负朝廷使命,行使对辖区部民的管理之权;3,各羁縻府州的贡赋版籍,唐朝政府不具体过问;4,唐朝政府也不向他们征收赋税,只是规定各羁縻府州县向安西、北庭两都护府交纳一定数量的财物,作为都护府的行政开支和军饷给养。
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是唐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其中安西都护府始设于公元640年,
府治最初在西州,后迁至龟兹,一度升格为大都护府,其辖地是葱岭以东的焉耆、龟兹、疏勒和吡沙(于阗)4个都督府和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的16个都督府,共计20个都督府。北庭都护府初设于公元702年,公元711年升格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西域,辖地是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所管辖的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北的广大地区,共有23个都督府。
四、吐蕃与西域
吐蕃是藏族人的祖先,称君长为赞普。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众多部落,定都逻些(今拉萨),制定法律,创立官制、军制,建立政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唐军伐龟玆,吐蕃遣兵越昆仑助战。649年,高宗即位后,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君王。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即位赞普年幼,噶尔家族权臣三代辅政专国,唐、蕃关系大变。
660年,吐蕃发大军攻入吐谷浑,攻占青海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东南地区,直接威胁到唐朝对西域及河西、陇右地区的统治。
670年,吐蕃大举进攻西域,降服于阗、龟玆,安西四镇失守。之后的十余年间,四镇几度易手。
675年,唐朝利用吐蕃新老权相交替之际,武装漠南单于大都护府境内的24州东突厥部落,在都护长史萧嗣业率领下西征,收复疏勒、龟玆、焉耆、于阗四国。
武则天时期,与吐蕃的战争再度爆发。至692年,武则天起用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总管,率军光复龟玆、焉耆、于阗、疏勒、碎叶,重置四镇,增兵防守。
696年,武周利用吐蕃君、臣矛盾,承认吐蕃占据青海吐谷浑地的事实,以换取吐蕃放弃西域。698年,吐蕃赞普掌握实权,与武周议和。至中宗复国后,遣嫁金城公主续和亲,与吐蕃订约。
五、后东突厥汗国、突骑施汗国与北庭都护府
东突厥汗国自630年灭亡后,其余众最终迁至漠南,与当地薛延陀残众共同隶属于漠南的单于大都护府。
武则天时期,为了对付西域的吐蕃和西突厥势力,将这部分突厥人重新武装起来。之后,他们不断。终至建立后东突厥汗国,其前两代君主致力于统一东、西突厥,遭到了唐朝和碎叶一带突骑施势力的有力抵抗。691年,突骑施首领乌质勒夺回碎叶,并归还唐朝。699年,后东突厥汗国再次西征,又被突骑施打败。
703年,武则天重置北庭都护府,治于庭州,以加强天山北麓地区的边防实力。
西突厥势力衰落后,唐朝转而依靠异姓突厥突骑施汗国抵抗大食,取得了显著成效。
唐朝被迫承认苏禄突骑施政权,与之缔结和亲。苏禄领导的突骑施成为抗击阿拉伯势利外扩张的中坚力量。
唐玄宗时期,苏禄与唐朝终至爆发战争。735年,唐军深入碎叶川以西。苏禄军先后败于唐军和大食军,突骑施汗国走向衰落。
怛逻斯之战
750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进军河中石国,抵抗大食。次年,大食将领齐雅德统兵反击,高仙芝率领安西主力及葛逻禄、拔汗那二属国、属部军迎战,在怛逻斯相遇,双方相持五日,葛逻禄部众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大势已去。
“安史之乱”后的西域局势
756年,肃宗勤王的诏书传至西域,安西、北庭分别抽调精兵五千和七千入关。
于阗国王尉迟胜于同年率国内军队五千入关。
安西、北庭成为唐朝的西疆飞地,吐蕃趁机出兵,763年以后,唐、蕃战争全面展开,吐蕃一度进军长安。很快,河西陷落。西域和内地的交通阻断,北庭和四镇的使者只有通过漠北回鹘境内入京。
790年,吐蕃发兵攻打北庭,北庭、西州、安西等地相继陷落,吐蕃占据了西域地区。
六漠北回纥汗国
回纥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汉时的丁零,北魏时铁勒诸部的袁纥部。先后隶属于匈奴、柔然、突厥等政权。7世纪初,在反抗突厥压迫的斗争中渐露头角。
605年,药罗葛氏族的首领联合其他铁勒诸部建立联盟,被推为君长,称回纥。其子菩萨时期,联合薛延陀大败东突厥军队,为回纥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29年,回纥遣使唐朝,与唐朝建立了政治经济联系。
菩萨之后的回纥首领是吐迷度。646年,吐迷度联合各部,配合唐朝消灭漠北的薛延陀汗国,尽居其地。回纥遣使入唐,请唐在其地置官吏、邮递,统管北方。
唐朝在薛延陀、回纥诸部游牧地设置燕然都护府,下辖六府七州,任命各部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等官职。其中回纥部设置瀚海都督府,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这是回纥首领第一次接受唐朝册封。
651年,回纥出兵5万协助唐军大败阿史那贺鲁,收复庭州;之后,和唐军一起转战阴山、额尔齐斯河等地,擒获阿史那贺鲁父子。唐朝因此加封回纥首领左骁卫大将军。
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阙毗伽可汗,建牙帐于鄂尔浑河上游乌德犍山,次年,建回纥汗国。唐玄宗册封其为怀仁可汗。回纥汗国的领地大致相当于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接贝加尔湖,南边和唐朝为邻。
回鹘由内九族(九姓回鹘)和外九部(九姓乌古斯)组成。内九族包括药罗葛在内的九个部落,彼此存在血缘和宗法关系;外九部以回鹘为基础,包括仆固、浑、同罗、拔野固、葛逻禄等诸部,又称“十姓回纥”,维系的纽带更多地带有政治和军事彩。
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业为辅,牲畜以羊、马为主。
交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贡赐和互市两种形式。
随着汗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出现了城市和宫殿。其首都斡耳朵八里(今哈喇巴喇哈逊)是汗国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
回鹘人最早信奉萨满教。公元763年,从唐朝内地传入摩尼教,牟羽可汗立为国教。
回鹘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文字用突厥文:《磨延畷碑》《铁尔浑碑》《九姓回鹘可汗碑》就是用回鹘语写,用突厥文、粟特文和汉文三种文字铭刻的。
风俗:拜狼纛,可汗向东坐,丧葬时,杀牛马祭,绕帐七周,以刀嫠面。
七、回鹘汗国与唐朝的关系
政治关系。唐朝对回鹘历代首领实行册封。从646年,唐太宗册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开始,回鹘历任可汗去世向唐朝报丧,新可汗即位遣使报聘,成为一种定制,存在于回鹘汗国整个历史时期。回鹘24名可汗中,有9人接受瀚海都督的官职,12人被册封为可汗,只有3人因更替太快未来得及。
设置六府七州,开辟官方驿道。
助兵平定安史之乱。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回鹘可汗到肃宗所在的灵武请求出兵。757年,回鹘5000人马转战今陕西、河南等地。
762年,回鹘再派4000人马转战河北等地,帮助收复洛阳。
回鹘可汗正确处理“欲举国入寇”和“突董事件”。779年,回鹘可汗乘唐朝国殇,欲举国入寇,被其兄弟阻止。780年,唐朝边境发生回鹘使者突董被杀事件,回鹘可汗深明大义,“以水洗血”,使事件得以和平解决。
经济关系。唐朝与回鹘之间存在着绢马和茶马贸易。
和亲。安史之乱后,回鹘与唐朝缔结婚姻。敦煌郡王娶回鹘可汗之妹为妻,开始了两个民族之间的频繁婚姻。
756年,可汗请求和亲,肃宗将幼女宁国公主嫁之,容王之女(小宁国公主)陪嫁;葛勒可汗专门修建富贵成。小宁国公主在回纥生活了33年。
763年,唐代宗以大臣仆固怀恩之女嫁回鹘可汗,769年,再以其幼女妻之。
787年,唐德宗以其女咸安公主妻回鹘可汗,在回鹘生活了21年,卒于808年。
821年,唐穆宗以太和公主妻回鹘可汗,在回鹘生活23年,后不知所终。
回鹘汗国灭亡
9世纪30年代,回鹘内乱。840年,漠北瘟疫流行,又遭暴风雪袭击,羊、马多死。天灾人祸,国势急衰。
回鹘统治下的黠戛斯出兵10万,在回鹘将军的引领下,攻破其首都,可汗被杀,部众四散,或南迁,或西迁,汗国灭亡。
回鹘部众大部西迁:一支奔河西走廊,后以甘州(张掖)为中心,建立政权。
一支进入天山南北地区,以高昌为中心建立政权。
一支进入中亚草原地区,成为喀喇汗政权的一部分。
八、西域的经济
唐朝时期,随着大批汉人定居天山南北,以及伊、西、庭三州的创建,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相互交流,促进了西域农业的发展。
水稻种植面积更广。于阗是生产水稻的地区之一。居民以稻米饭为主食。高粱、豆类作物栽培普遍。出土了蚕豆、豌豆、黄豆以及黑豆等。
油料作物有胡麻、芝麻,纤维作物有草棉、蚕桑、,其中草棉是新疆特产。在植桑养蚕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丝绸纺织在西州、于阗等地有所发展。
瓜果栽培普遍。其中葡萄、杏、桑葚、沙枣、胡桃等是常见的本地品种,桃子、枣、梨传自内地。
葡萄园遍布城乡各地。
最早被各绿洲普遍接受的蔬菜有胡萝卜、圆葱、芫荽、蒜等。汉人从内地传来了韭菜、葱、蔓菁(京)、白菜等,其中韭菜是典型的原产中原的蔬菜。
城邦、郡县地区家畜、家禽的饲养主要是以副业形式出现。
马、羊、牛、驼、骡、驴等大畜散布于山间盆地,其中龟玆以良马、封牛著名,于阗以驼、驴著称,西州等地还饲养家猪。
城邦诸国矿产丰富,形成了各具特的手工业。
金、银是硬通货,铜制钱币和帛练(丝绸)也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
粟特人是丝路贸易的垄断者。其主要商业活动是从中原购买丝绸,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进行大规模的牲畜贸易,大量举钱、举练、放贷等。
突厥人的牧地分为冬牧场和夏牧场,部落之间各有份地,互不侵越。牲畜和奴隶属私有财产。城堡在突厥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农耕和定居开始出现。
586年初,隋朝将汉地的十二生肖历颁行于突厥地区。经过改造,形成了独具特的突
厥十二生肖历。
突厥本无文字,使用汉文和粟特文。后东突厥汗国时期拥有了自己的文字鲁尼文。
九、西域多元文化的繁荣
汉语文的普及和汉文化的恢弘。
汉传佛教反向逆传西域。
道教及其宫、观出现在汉人集中的三州地区。
汉文学、美术、音乐、医学、历法在西域各放异彩。
唐代边塞诗人的诗歌唱出西域特有的山水风光。
汉地的中医、医方、中药出现在西域。
汉风美术在库木图拉洞窟壁画、吐鲁番绢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围棋是我国古老的棋类游戏,出现在阿斯塔纳唐代古墓中。
西域城邦诸国讲印欧语居民的语言从语言学上分为三大类:于阗、龟玆-焉耆、疏勒三组城邦各族拥有独特的文字系统,从族上分为四支,各自拥有表达自身语言的书面文字。
唐朝时期,从龟玆本土传入了真正的龟玆乐,备列宫廷十部乐,仅次于龟玆乐的西域乐种还有疏勒乐。龟玆乐主要受启迪于印度北宗音乐,疏勒乐更多地受到波斯祆教音乐的影响。
西域的歌舞艳压芳,出现了胡旋舞、胡腾舞、柘(者)枝舞等刚柔各异的舞蹈,其中以旋转灵巧的胡旋舞最为迷人。该舞出自河中粟特城邦,传入西域后大为流行,再传入中原,受到欢迎。
西域的美术、雕刻、杂技、体育等也非常有特。
源于波斯的舞狮子传入中原后,成为汉族的本土文化之一。
西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宗教东传
景教、祆教、佛教、伊斯兰教相继传入,反映了唐朝同东罗马帝国、波斯萨珊王朝、印度、阿拉伯等世界文明中心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文化交流。碎手氏族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早提倡一神教的宗教,最先传入我国的基督教是聂斯托里派,因其教义为曾经担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聂斯托里所倡导而得名。该教传入唐朝以后,被称为大秦教、弥赛亚教,而本教教士自称为景教,意思是大教。1623年,陕西周至县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证实,在635年,景教已由该派传教士阿罗本传入长安。
祆教是发祥于波斯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世界性宗教,在中亚拥有众多的信徒。唐朝在621年已在长安设置祆祠。祆教神职人员被纳入了唐朝的管制体系,设萨宝府,祆祝同四品,萨宝率府五品。西域的伊、西、庭三州也各设州萨宝。
摩尼教,又意译为“明教”。8世纪以后,有大批中亚摩尼教徒来唐朝传教,更有大批教徒涌入西域的西州、龟玆、于阗等地,其中不少人来自中亚。与此同时,摩尼教从中原传入漠北回鹘汗国。
唐代中印文化交流中出现了玄奘、王玄策、悟空等名人,其中以玄奘最为著名。627年5月,玄奘从长安出发,经陇右入河西,过玉门关,进入西域。在高昌王麹文泰、西突厥叶护可汗等人的资助和护送下,进入印度。在那烂陀寺受经,遍游五天竺。643年,带着许多佛经、佛像踏上了回国的路程。645年1月回到长安。
《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成为后人研究7世纪时期西域佛教和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
唐朝与大食的文化交流。
怛逻斯之战,唐朝大批战俘进入大食。杜环被俘归来后,著《经行记》,记录了在大食的所见所闻。
葡萄酒的酿造方法传入唐朝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