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什么是货币
概念:在经济学家看来,货币是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Economists define money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money supply) as anything that is generally accepted in payment for goods or services or in the repanyment of debts.)  特征:P3
二、货币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P3
(一)货币与通货(Money and Currency)
但,通货概念比货币狭窄得多。经济学家所说的货币,除了通货外,主要是指以支票、本票、汇票等形式表现的对于货物、劳务等所具有的权利
(二)货币与财富(Money and Wealth)
(三)货币与收入(Money and Income)
有时,人们将货币用来表示收入。但,收入是货币的流量概念,而货币是某一时点的货
币余额.(货币供应量)(Income is a flow of earnings per unit of time. Money ,by contrast is a stock: it is a certain amount at a given point in time.)
(四)货币与流动性(Liquidity)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的起源
中国古代货币起源说:
先王制币说(货币是先王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观点(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
西方货币起源说:
创造发明说(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
便于交换说(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说(货币是为保存财富产生的)
马克思货币起源说: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
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分工私有制商品和商品经济
简单的物物交换复杂的物物交换
固定交换媒介物品一般等价物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金属说:货币即贵金属,贵金属即货币。
货币=贵金属=财富
财富的概念广于货币。货币是财富的持有形式之一,是一种财富。
货币名目说:货币不是财富,是商品价值的符号,只是观念的价值符号,是一个票券。
货币=价值符号≠财富
劳动价值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核算工具说:货币的产生使得个别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矛盾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得以体现。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P9
是指对货币进行数字化。数字化不是指扫描。这一点就如同数字签名一样,数
字签名不是指将你的签名扫描成数字图像,或者用触摸板获取的签名,更不是你的落款。不是指现有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数字化,而是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推出全新的加密电子货币体系
(Digital currency)分两类:指非Cryptocurrency货币(即数字黄金货币,如e-gold,以及公司发行的货币,如xrp)和Cryptocurrency货币(即比特币bitcoin类货币)。
从货币属性看,比特币本质上并非货币。从技术上来讲,比特币确有一定的先进性,比如,它采用了区
块链技术,多边记账、实时查询、软件开源、P2P形式,它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
二、金属货币
金银作为货币的优越性:
1)易标准化,2)易分割,3)易携带,4)易保存,5)稀缺性。
三、可兑现的信用货币
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纸质货币。纸币是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纸币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最早的纸币是代用货币,可兑换成金属货币。
可兑现的信用货币特点:1)更易携带保管,2)印刷成本低于铸造,3)可避免自然磨损和人为破坏。
四、不兑现信用货币
是指不能兑换成铸币或金银条块的纸币,它本身价值不但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但有国家信用作担保。
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
信用货币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不兑现信用货币基本特征:
它是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流通中的货币主体的货币制度。
不兑现信用货币主要包括:政府发行的纸币和各种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凭证,如不兑现的银行券、银行存款(主要是活期存款)、商业票据等。
不兑现信用货币缺点:
黄金可开采量是一个完全的外生变量,政府和中央银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
各国放弃金本位制以来,开始发行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也就在名义上成为中央银行的债务和
持有人的债权,尽管这种债权是不能兑现的。
政府掌握了发行货币的权利,就可能滥用这份权利,于是常常导致通货膨胀。
五、电子货币
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计算机系统中,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
第三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P5
价值尺度——表现为价格流通手段——表现为货币量
贮藏手段——表现为财富支付手段——表现为货币的单方面转移
世界货币——表现为世界范围的交换媒介
一、货币的本质
1 定义: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2 如何理解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①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②货币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第二,货币对于一切商品具有了直接交换的能力。
③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我国人民币的特征:
1、人民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2、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
3、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4、人民币的存在形式有两种:现金与存款。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表现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
原因:开始的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商品都是社会劳动的凝结,具有相同的质,而劳动时间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
当以一定量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时,就成为商品的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即给商品贴上一个价码标签,而可以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3、价值储存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的职能。
作用(金属货币):自发地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过多时,物价下跌,需求减少,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自动退出流通而形成贮藏。
当市场货币量不足时,物价提高,货币又会从贮藏进入流通,使流通过程中的货币量与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量相适应,从而使贮藏成为蓄水池,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4、支付手段
部分商品生产者产生赊销商品的需要。到约定日期清偿债务时,货币便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独立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时执行的职能。
作用:可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经济危机————信用危机。债务链,三角债。
5、世界货币
指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
(2)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
(3)支付手段,用以偿付国际债务、支付利息和其
他非生产性支付等,以平衡国际间的收支差额;
(4)社会财富代表,用以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
资本等,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第四节货币流通规律
一、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1、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运动形式为:商品——货币——商品。
2、货币流通: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
金融学是学什么的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商品形态的变化服务。
3、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服务于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前提。商品流通的范围、规模、结构和速度决定货币流通的范围、规模结构和速度。
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具有反作用。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过程中,货币与商品的运动方向相反;货币的形态始终不变;货币流通可以超越商品流通的范围。
二、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商品流通所决定的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如果考虑到货币执行支付职能的情况,则分子项的商品价格总额可调整为:商品的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三、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流通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1、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纸币发行总量
第五节货币制度  P15
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造或发行制度
金属货币的铸造方式:
(1)自由铸造:任何公民都有权利把法律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铸币厂铸成货币,或把货币熔化成金属,即把铸币和金属自由转化。
(2)垄断铸造:铸币权由国家垄断。此时有不足值货币,即名义价值 >实际价值。
纸币的发行准备制度的方式:
(1)以黄金或外汇作准备的发行
(2)无准备发行
我国的货币制度:
1.我国法定货币是人民币。
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流通货币。
3.人民币的发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于中国人民银行。
4.人民币的发行保证是国家拥有的商品物资,黄金外汇储备主要是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货币的对外关系:能否自由兑换,汇率如何确定等。我国目前经常项目下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
二、货币制度的形式  P17
金银复本位制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银铸币同时流通时,人们会将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储藏或熔化成条块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把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投入流通,从而造成劣币充斥市场而良币敛迹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情况:好的制钱被保存起来,磨损的越来越越磨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
是以美元的金块本位制和其它国家货币的金汇兑本位制相结合的虚金本位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两个挂钩":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美国1934年规定的35美元折合1盎司的黄金官价,美国对各国的政府或中央银行负有随时用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也有协同美国维护市场黄金官价的责任;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即"固定汇率"。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P23
是经济主体之间有条件让渡货币资金或商品的一种经济关系。
特征:①以偿还为条件。到期归还。
②要付利息。
③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形式:有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两种。
信用关系建立的要素:
①由借贷双方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②是价值相向运动形成的时间差。
③由保征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信用工具。
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地说,当商品交换出现了赊销行为,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
1 商品货币关系是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因为在生产者出售商品时,购买者自已的商品还未卖出而无钱购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出现了赊销行为,即延期支付,于是商品的让渡与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就相分离了。这样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以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信用便应运而生了。
2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
可见,商品货币经济是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信用形式也不断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经历了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之相适应,信用也经历了信用、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
信用的发展:
(一)信用
1 定义:是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是生息资本古老形式。
2 产生时期: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3 形式:最初是部分以实物形式出现,后货币借贷变为主要形式,并产生了从事贷款的款者。
4 根源: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出现是产生的根源。
5 发展:信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是因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小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极不稳定,遇到天灾人祸就无法维持生计,只好借。
6  的债权人和债务人:
⑴债务人:
①小生产者,为了支付苛捐杂税和地租。
②奴隶主和地主。告贷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和政治上的需要。
⑵债权人:
①商人,特别是掌握有大量货币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