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化学纤维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纤工业是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加快化纤工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化纤工业发展新优势,对于实现纺织强国目标,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特编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一、现状和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
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化纤产量为4831万吨,占全球比重达到70.0%。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70.0%提高到了84.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8%,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5年,生产规模20万吨/年以上的化纤企业达到59家,产能占全行业的66.9%,比2010年提高17.9个百分点。
纤维原料格局得到优化,精对苯二甲酸的自给率由2010年的68.0%提高到97.6%,己内酰胺自给率由2010年的43.7%提高到89.2%。
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多项化纤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高强型碳纤维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产品生产国际水平;莱赛尔、壳聚糖等生物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重点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40余项,减排成效显著。
化纤品牌培育逐步推进。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连续发布,提升了企业品牌效应和经营效益,逐步形成了化纤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的新
模式。标准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化纤工业协会成为我国团体标准改革试点,发布实施了30项协会团体标准,有效满足了市场和创新需求。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涤纶锦纶
全球化纤工业继续深入调整。新一轮技术革命深入发展,功能化、绿化、差异化、柔性化已成为化纤工业发展趋势。高性能纤维领域是全球化纤业必争的科技制高点;东南亚、南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积极发展常规化纤产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助力我国化纤工业国际化布局。
我国化纤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未来5~10年全球纤维加工总量仍将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增量将主要来自化纤。纤维应用不断向交通、新能源、环保、基础设施、航空航天等产业用领域拓展以及,人们对功能化、差异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升级,我国化纤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化纤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化纤工业已进入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产能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新常态下行业发展仍存在突出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常规化纤产能结构性过剩,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降幅较大,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原料不匹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化解;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行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
化纤工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基础和综合实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化纤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运营能力,是“十三五”期间化纤工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建设化纤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造2025”和“三品”战略为指导,主动适应化纤工业发展新
常态,坚持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动力,以改善供给、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为出发点,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化纤工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以技术品牌为主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竞争新优势,到2020年基本建成化纤强国。
(二)发展原则
1.创新驱动,升级发展。加快完善化纤工业创新体系,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以企业为中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化学纤维,提高化学纤维的高功能化、差别化水平。提升化纤生产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水平。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2.控制总量,平衡发展。坚持优化存量,从严控制新增产能,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3.绿制造,持续发展。坚持低能耗、循环再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完善绿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推广绿纤维标志产品,全面推进行业清洁生产认证和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转型。
4.开放合作,共同发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推进化纤工业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的国际化。积极有效引进国外化纤工业的高端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加快形成化纤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和对外合作升级版。
(三)发展目标
1.行业增长。到2020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7%左右,化纤产量约为5700万吨,年均增速3.3%;化纤加工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为86%。
2.结构优化。到2020年,化纤差别化率提高到65%,产业用化纤的比例提高到31%,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有效产能进一步扩大。形成2~3家综合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的企业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1.2%,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并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品种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绿发展。到2020年,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和相关标准要求,再利用纤维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循环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1.控制总量规模,优化产能结构
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拓展应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化差别化、功能化技术融合,市场竞争优势由“单纯成本和规模”向“高附加值、专业化与系统化”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标准,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并举,到2020年,淘汰不达标且无改造潜力的落后产能350万吨以上。严格控制技术水平不高的常规性纤维产品新增产能,化解部分富余产能,为企业优化供给结构腾挪空间。
2.推动兼并重组,促进协调发展
支持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做强优势。鼓励规模大、实力强的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企业、己内酰胺-锦纶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炼油、化工、化纤及化纤纺织的一体化生产,提高产业链掌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发展2~3家综合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企业向市场或资源富足、产业链配套完善及环保治理集中配套的地区集聚,促进产业集式、园区化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强”中小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服装、家纺及非纤领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3.加快国际化发展,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
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化纤跨国公司,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强与国外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企业合作,提升我国产业用纤维领域的制造和应用水平。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利用东南亚市场及双边、多边自贸区,以我国领先的化纤制造技术和装备为抓手,推进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化纤生产,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营销体系。到2020年,化纤海外投资产能规模超过100万吨。推进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合作与互认,提升在化纤国际标准领域的主导话语权。提高我国化纤工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鼓励外资将处于价值链高端的设计、核心制造、营销和咨询服务等环节向中国转移。
(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1.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