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六大症结
内容摘要:前言 国家在发展中医上虽然已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条文,但在现实中,中医药的发展不仅仅仍然举步艰难,而且其灭亡之势越来越凸显,笔者经过大量考察,走访,研究后,总结了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六大症结,是消灭中医的关键所在...
前言
国家在发展中医上虽然已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条文,但在现实中,中医药的发展不仅仅仍然举步艰难,而且其灭亡之势越来越凸显,笔者经过大量考察,走访,研究后,总结了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六大症结,是消灭中医的关键所在和真正凶手。
一、政策难落实,上下不统一,中医局无实权
一个政策,法规的颁布在于人为的行动,只有靠人的行动才有很好的落实,才有实际效率,而中医政策难以实施,更难于落实!原因有三:1、中医局无实权,基层机构不健全。中医局从
成立之初,名义上是和卫生部同级别,但因为由卫生部代管,这一代管就是几十年。当年首任局长吕炳奎前辈曾数年多次上书,要求中医局独立,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但也有自由独立的发言权!如今的中医局却是一只小老鼠,做事说话看卫生部的脸!一个文件到了基层就是一张废纸!因为全国80%的地级市没有中医局;99%的县没有中医局!都由卫生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兼职!根本没有领导班子!更没有挂牌子!导致上下不统一,政策无实落,中医人无娘家的实况。而基层成立中医局,也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是和卫生局在权力上互有冲突,其次是经济利益互不相让,因为医疗市场是一块肥肉,谁都不想松手!最后就是成立一个机构部门需要财力、人力、物力,国家财政不拨钱,地方财政不拿款,是难以成立的!何况中医局是个无实际权力的废品公司;2、中医局的人自身有问题。顾名思义,中医局就是中医的保护神,包括人身权利,资格权利,健康等与西医同等的权益,而中医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更可笑的是中医局人和从事中医工作的人有病看西医,自我否认,悲乎,羞耻乎!3、中医政策的制定不符合实际。中医有其自身科学规律,与西医有质的区别,在其政策的制定上应充分考虑其特性,不能动口动手的什么科学,科学也是靠实践得来的,有时候不一定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实践出真知,制定一个政策要到基层调查了解实情,考察论证,听取众意见,只有众满意并接受的政策才是对的,好的!而中医的政策制定显然不是这样。
中医局要想有实权,为中医事业干一番事业,就必须尽快建立基层直属机构部门,以根治几十年的高位截瘫重症,树立中医形象,如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样,独立行施自己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振兴、继承、弘扬、挽救中医药,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继续寄附于卫生部,上下不统一,有名无实,还不如不要。
二、教育失败,考试不公,用人不当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所中医院校在江苏南京创办,创始人是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国家中医局首任局长,刚直不阿,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敢于誎言,坚持原则,忠心耿耿,克已奉公,矢志不移的中医界最为信赖的带头人吕公炳奎老前辈!当时的中医院校(1960年——1970年)是以中医为主,西医仅占不到30%的课程,1962年,教育部、卫生部想增加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改变一些教学模式,为此却引来了著名的五老上书(李重人、秦伯未、任应秋、于道济、陈慎吾),五位老中医联名向中央上书,反映:“中医学院是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殿堂,不是培养中西医兼备的学院。因此教材应以中医课程为主,西医课程为辅,即中医课程占75%,西医课程占25%。同时在学校要大兴读书风,重要章节要求背诵,以能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用以指导临床,并为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纯中医课低于70%都有五老上书,那么现在的中医院校的课程是如何设置的,其教学质量又如何呢?
我国历史上的中医药学校教育起始于南北朝,规范于宋朝的太医局,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门院校在全国各地相继诞生。现有大学、学院和综合大学开设的中医药学专业院系等三种类型。全国有独立设置的中医院校23所,其建校时间大致分为三阶段:1956年以前建校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成都;1957年——1960年建校的是南京、天津、山东等19所;1964年是广西中医学院;1978年是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是山西中医学院,占到独立设置院校总数的82.6%。截止2009年底,各院校在校生规模从6000名到25000名不等,而且都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其中15所院校还有博士研究生教育,部分院校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78年以前中医教育确实是为了中医事业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而且以大专为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毕业考试等与现在完全不同!如今的院校专业设置真是今非昔比!依据各院校2009年招生简章中招生计划统计,成都中医药大学开设27个本科专业,在23所院校中排名第一,平均每所院校设置本科专业18个。如果从专业名称和性质方面对照分析,只有山西中医学院名称名副其实外,其它中医院校更趋向于医科大学或综合性质类大学。具体如下:
全国23所独立设置的中医院校,总计开设本科专业56个,大致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在医药卫生专业方面覆盖中医中药所有专业,现代医药学所有专业和运动医学,生物科学技术与工程、卫生与食品等方面;一类是非医药卫生专业方面,涉及有植物保护,市场营销,计算机,
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等领域;一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方面,涉及有心理学、汉语、英语或日语、工商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工程、经济贸易、电子商务、体育、保险、法学等领域。
中国医学院校排名从专业性质上,中医临床类专业有7年制中医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康复学等6个专业,仅占56个专业总量的10.71%;中药类专业有中药学、中药制剂,中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6个专业。也仅占所设专业总量的10.71%,如果加上壮医专业和藏医专业,前三者合计仅占所设专业总量的25%。而现代医学类专业,开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助产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生物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营养学、医学美容、护理学、公共卫生、食品卫生、食品科学、药学等21个之多!占所设专业总量的38%。特别是各院校的专业设置中,有19所院校的中医药专业数量已经明显少于非中医药类专业数量。以上事实说明,中医药类专业的中医院校中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失重现象!牛马不相配,成了不伦不类的挂羊头卖狗肉的名存实亡的中医院校了。实为大杂烩,杂戏园,有损中医院校名声。
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书的水平质量与80年代初期以前所使用的教材相比,
现用的教材水平很低!而且其很多中医病名已改为西医病名,同时在课程设置安排上明显不足!通过比较,课程差别存在以下特点:
1、西医基础课程为24门次,课时总量为4811学时,占到35%以上;中医基础课程为15门次,课时总量为3099学时,不知是否还称得上中医类专业。从中医院校的全部中医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真正是中医课程的不到50%!其余都是西医和其它课程,如果把6个专业各自的临床专业课加入在内,中医课时总量明显小于西医各自所占课时总量的比例为34.09和40.59%,严重弱化了中医课程体系的现象,不符合其中医学专业名称的称谓,名为中医学,实为中西医结合,而且两个体系都教不好,学不好,不精通,从而成了糊涂状态下的中医无法学精,西医无法学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