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作者:王 妍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1期
        大部分孩子喜欢音乐课,他们在音乐课上可以感到轻松和快乐。但是音乐课不是单单给孩子带来快乐,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要让孩子学会感知和审美就得让音乐课生动活泼、内容丰富,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可是要达到目的,也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音乐课行为习惯,那么音乐课很难和谐进行,离目标也会更远。我觉得音乐课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与其他科目课堂的行为习惯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主张以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怎么学唱歌        一、要与孩子用音乐语言对话
        与孩子用音乐语言对话要从小开始,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我们要抓住这个特点,让这批孩子在音乐課上首先学会用音乐语言对话。我们上课时固定上课和下课的提示音乐,以及在课堂中要求大家安静下来都有相应的音乐等,经过三四节课的训练,孩子
们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哪怕是在很喧闹的情况下都能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事情了。这个习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音乐老师更轻松的控制学生,而学生慢慢的在音乐课上养成听音乐语言的良好习惯,就做到了课堂最基本的常规。我尝试让孩子在音乐课上听音乐语言已经两年,我觉得那是音乐老师的成就感:钢琴上划过一道优美的旋律孩子就安静下来,明亮的眼睛就会盯着你;老师用唱的方式问候孩子,孩子同样用天籁般的童声回应你;一段富有节奏感的进行曲,孩子们就踩着拍点走成了整齐的队伍……这些本来都要老师扯着嗓子跟学生去唠叨,可是音乐就可以轻松的让孩子们去完成。
        二、要教会孩子去聆听欣赏音乐
        音乐靠耳朵传达给人的大脑,如果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那么音乐课的质量就不能得到保障。记得我问过一个低年级的孩子:“你认为听音乐该怎么听呢?”他很自信的回答说:“听音乐就要竖起耳朵认真听。”这个回答一点也不错,可是他们不知道所谓的认真是什么,我们听音乐先是感受,然后是思考,最后则是想象,一环扣一环,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欣赏音乐。在低年级阶段我们就要慢慢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欣赏不是毫无思想的听,而是要去感受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通过音乐去想象作者所表达的场景。
这种习惯尤其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如果他们从小就养成习惯思考着聆听,那么在欣赏课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我们在四年级欣赏《彼得与狼》的时候,其中有个班的孩子有着很好的聆听习惯,他们在欣赏这首乐曲时不仅能听出作品的结构、情绪、辨出乐器的音,还能根据音乐自己想象出场景,他们认为音乐作品就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幅动人的画卷。能有这样的效果,我想就是聆听的好习惯所赐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