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绕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难题及破解的对策
桂林市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好像滩头行舟不进则退。回顾改革开放二十七年历程,桂林市在20世纪80、90年代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快速发展的机遇,在全区乃至全国错过了两轮发展的良机,到90年代末期,桂林地市合并时,桂林市的经济总量和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区仅占15.31%,已经没有优势可言。进入21世纪,桂林市以大规模城市基础建设为契机,拉动3个百分点的经济总量增长,持续时间达3年之久。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富民兴桂新跨跃”战略的提出,全区各市奔小康的热情异常高涨,桂林市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激烈的城市竞争面前,桂林市如何加快发展?如何选择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历史性课题。解开这道历史课题,必须从重新认识桂林、了解桂林入手。汽车保险理赔
一、关于重新审视桂林市的区位“优”势问题
黄晓明端水有始有终“桂林山水甲天下”,八百多年以来,桂林人一直以这句名言引以为自豪,真的以为天下就数桂林最好。久而久之,桂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以为天下真的数桂林最好。实事求是地说,无论从自然资源来看还是从人口资源看,应该说,桂林气候宜人、物宝天华、人杰地灵,作为桂林人,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但是,如果把大自然恩赐的“甲天下山水”作为一种对外玄耀的资本固步自封,就难免不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难免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落在其他地区的后面。实际上,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百舸争游的形势下,桂林经济发展的优势并不明显,而许多劣势却十分凸现:从气候资源方面说,桂林气候宜人,降雨量丰沛,年积温6000℃以上,物产丰富,农业发达,但长期以来桂林人只是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富有余才经商,拿来交换的是初级产品,成为别人发展工业原料的产地来源,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无论是木材、松脂,还是稻米、水果,桂林以卖原料出名,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规模的农产品深加产业。从自然资源上看,桂林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这40余种,但是,桂林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形成垄断价格或控制市场的战略资源馈乏,尤其在能源方面受制于人。桂林没有百那么丰富的铝土资源来垄断铝锭市场,也没有河池那么丰富的锡和电力,可以控制的市场价格,桂林人手中更没有煤、油、电、黄金等可供支配的战略资源。因此,从自然资源角度看,无论从量上考虑还是从质上分析,除了山水,没有哪一种资源是人无我有的或人有我优的,桂林资源的短缺由此可见一斑。从地理位置看,桂林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以桂林市为中心,以400公里为半径划一个圈,圈不进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既不是交通枢纽,又不是信息中心,得不到在中心大城市的幅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有与桂林失之交臂。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桂林市的旅游资源确实十分丰富,全市已经开发的自然景点景区420多处,加上人文景观440多处,可谓得天独厚,但是,除了漓江、灵渠和龙脊梯田,没有哪一处景点景区是具有唯一性的,具有唯一性的旅游资源在宣传、推销上又重视不够,没有把它作为精品来经营,以致于桂林旅游的吸引力明显不够。桂林人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旅游开放了30多年,却没有一处景点景区是得到国际认可的,这与国际旅
游名城的目标很不相称。桂林的旅游发展缺乏一块国际金字招牌,对这一缺陷许多人还认识不足,而这又恰恰是桂林为什么在最近几年旅游发展落后于云南丽江、四川九寨沟、湖南张家界等后起之秀的原因所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桂林虽然不具有古代都城这样的历史地位,但是,作为古代岭南的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桂林。唐宋以来,直到抗战时期,桂林一直是统领岭南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浩翰的桂海碑林即为佐证。然而,长期以来,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址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破坏严重。如何发崛、利用、打好桂林历史文
化名城这张牌,目前不仅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而且开发的力度也不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解放以来,桂林地处第三线,不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和战略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工业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还是西部大开发,桂林都不是国家扶持的重点所在,再加上错过了两轮发展的时机,使桂林本来在全区的发展优势丧失殆尽。
二、关于经济发展思路的战略选择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桂林市经济发展走过许多反复、许多曲折,八十年代抓粮食生产、九十年代抓植树造林和乡镇企业、九十年代末抓城市改造,指导思想上的这些做法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无疑是正确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做法,但是,回顾历史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未来的实践,少走或不走弯路。我们的教训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多次提出过无工不富、要大力发展工
马伊琍 二胎孩子业的问题,但是,在具体政策的执行上没有贯彻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思想;在怎么发展工业方面缺乏调查研究,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直到本届班子组建后。从桂林的自然条件看,农业、旅游业、工业是拉动经济前进的三架马车,也是支撑桂林各项事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总体上桂林要发展必须做好这三篇文章,不管谁来桂林主政,都要从这三个方面去寻出路。当前,桂林经济的发展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突破,只能靠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上做文章,这就是我们桂林的最大市情。农业、旅游、工业这三篇文章究竟怎么做?以什么方式做?其中还是很有学问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的时代早已结束,肯定不能担当起复兴一方经济的使命。旅游业成为一方经济甚至一国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先例在国际国内并不鲜见,但是,就桂林旅游的现状而言,旅游对桂林财政的贡献率太低,在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桂林旅游不可能承担起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地位,桂林的希望显然不能完全寄托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剩下能够支撑起桂林经济主导产业和主导地位的只有第二产业,即工业。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桂林市委、市政府而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工业发展为中心,桂林市全部所有的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怎么发展状大工业经济实力这个核心来展开。对于这一点,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决心。正确思路确定后,要广泛宣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全社会达成的共识,才不致于因人员的变动出现干扰工作思路的问题。选择工业作为振兴桂林的主导产业,并不是要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不是要丢掉旅游业,恰恰相反,只有以工业为主导,紧紧围绕发展工业这一核心来抓农业和旅游业,才能跳出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传统视野,走出以农养农、为发展旅游而发展旅游的窄小天地,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到更大的舞台和更
宽广的出路。传统思维中总认为发展工业与发展旅游是矛盾的,两者不可兼得,只能取其一而行之,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放眼世界,旅游业与工业并驾齐驱的先例比比皆是,并不鲜见。可见并不是旅游城市不能发展工业,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样去发展工业,发展什么样的工业。传统思维中的工业是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产业,这种产业肯定会损害旅游环境,不适合于桂林市的发展要求,必须禁止。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是一种环保生态工业,它们存在的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只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以工业为主导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用现代工业统领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各行各业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工业这一核心来展开,或为其提供生产原料,或为其提供服务,或为其打开市场销售。在这一系统中,农业是现代工业的原料产地,旅游业是支撑现代工业的服务平台,现代工业因为有农业和旅游业的支撑,它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这样一种战略选择是时代要求桂林经济发展在指导思想上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三、关于影响桂林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问题
能源对经济发展起着保证作用。桂林战略资源缺乏,最集中的表现就体现在煤、电、油、汽贫乏,依赖于外地供给,远途运输受制于人。2004年全市因拉阐限电和能源不足给国内
GTP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最保守估计也在20亿元以上。水电是桂林自有能源的主要来源,但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枯水季节电力缺口近期在10--20万千瓦以上,远期在25--30万千瓦以上。应该说,桂林地处
全国三大暴雨中心,降水量丰沛,水利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桂林的水系河流流域面积狭小,流程短,落差小,没有发展大水电的条件,全市装机容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屈指可数,因此,桂林的电网都是以小水电为主、火电为辅的季节性电网。因煤、油、汽的远途运输使工业产品成本增加,造成桂林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冬春季节运力紧张,桂林市民人均每年多支能源费用达15元以上。这还在其次,关键是无法保证经济发展的正常需求。能源问题是制约桂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大的战略问题,应该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桂林能源紧张的根本出路在于内建外联,所谓内建就是以发展小水电为主、以发展火电为辅,加大力度建设一批自己的能源企业,加快桂林电网建设,以确保桂林建设生活用电在大部分时间内能够做到基本自给;所谓外联就是通过对外合作等途径,向外输送和购买能源。外联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丰水季节桂林多余的水电能够卖得出去,枯水季节桂林所需的能源能够买得进来;要建立桂林长期的能源需求的产地来源、销售市场具有稳定性、可靠性的保证机制,必须放眼未来,立足于长远,选择可靠的能源产地和供应商,建立自己稳定可靠的能源基地和长期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不因市场的变化和运力的紧张而影响桂林能源的供应,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桂林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除了内建和外联这两条主渠道外,解决桂林能源问题还可以在尝试使用新能源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桂林市已经在发展沼汽解决农村能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今后还可以在发展太阳能和风能方面进行试验,以弥补冬春季节能源紧张的问题。
东北四、关于制约经济总量提升的“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涵盖面很广,内容十分丰富。“三农”问题在桂林市的主要表现归纳起来有这么十个方面:农产品的销售问题;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土地承包中土地集中、流动与的脱贫致富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贫困问题;农村教育与农民技术培训问题;村镇规划与建设问题;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问题;农村社会稳定与民主、政治、法制建设问题;农村医疗、卫生、科技进步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桂林市而言,“三农”问题尽管表现形式多样,但问题的本质是城乡差别,核心是农民增收,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工商一体化。“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桂林市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解决“三农”问题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要抓住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本质矛盾,系统分析、考量、制定农村富民政策和措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一是针对我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资源优势,对口瞄准、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集团到桂林来办分厂,依托它们的技术、资金、市场和先进管理理念,建立自己的农、林、牧、渔资源深加工企业,以填补我市有资源优势而无产业加工而出售林农产品原材料的弱势,如家畜屠宰加工、水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二是以现有的面农企业为基础,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建立以生物提取、高新技术、冷冻技术支撑为特征的现代农产品深加工工业体系。我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谷类、果汁类、肉类、竹木类和中成药类制造与加工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有些产品在国内市场特别是周边地区还占有相当的份额,有些产品已经打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只是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制约,造成这些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经营规模较小、营销策略不对路,难以抗拒市场经济大风大浪袭击,但它
们却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和希望所在。对这部分企业,政府要有通盘的规划、方案和政策,要选择一些产品适销对路、市场前景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培植,通过政策引导、提供服务、技术嫁接、人才培训、资源整合、资产重组等一系列的措施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的升级换代,尽快把这部分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使之成为我市面农企业的龙头,进而组建加工企业集团。三是由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加工对原材
料的需求引导种植、种养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以解决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销售难的困难,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安置,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建立键全农村耕地、山林、水面、滩涂、荒地使用权自由租赁、兼并、转让、出售流转制度和机制,鼓励、引导农村土地集中经营;通过政府帮助、培训、救济等社会保障措施来引导失地、富余农民向城镇转移,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五是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和生产方式的改革,完善农村各项政策措施,按照鼓励、限制、禁止的分类原则编制面农加工企业发展目录,吸引自由资本向农村投资;加强农村水利、交通、通讯、农贸市场、学校、卫生院等基础市设施建设,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对农业生态环境、水源林资源构成现实破坏,威胁农村生存和发展的木地板加工、刨片生产等砍伐水源林为原料的木材加工业必须坚决禁止;对破坏森林植被、污染生态环境、损害农民身体键康的矿产开发、河道采砂等资源开发要严格限制;对科技含量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农林水养牧深加工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发展。六是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
扶贫攻竖的力度,通过发扬政治民主、加强教育、维护法制等措施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改革、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证。如何调整照片大小
五、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问题
全市尚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约500家,其中,将近300家企业分布在市区,它们中的大部分又是市属企业。市属企业中的绝大部分产权关系不清晰、技术设备落后、经营机制不灵活、资金周转、新产品开发困难,难以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体制、资金、技术、人才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四大障碍,核心是体制的束缚。从体制方面说,市属企业中的大部分还是沿袭了上世纪90年代大锅饭体制,有些企业甚至还沿用80年代经营体制。虽然市政府早就把对外自主经营决策权下放给了企业,但是,在产权处置这样的重大决策仍然需要报经市政府批准,而且企业内部的改革也没有涉及深层次的问题,除了分配关系的工资制度外,大部分企业对职工生老病死仍然采取全包下来的方式。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责任还只是停留在承包经营的状态,企业经营不下去了,垮了,职工被推向失业下岗的境地,管理者不用负任何责任。因此,我市企业管理者队伍(企业家)中,穷庙富方丈现象十分普遍,这是造成我市目前职工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职工名义上是企业的主人,事实上他们的合法权益却无任何保证,有些企业垮了,职工下岗失业,被迫另谋生路,而企业的管理者却利用市政府“退二进三”政策,成立了自己的私人公司,捞足了地皮钱。因此,产权关系不清是造成当前我市国有资产流失、管理层腐败的主要根源。只有全面改制,建立产权关系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换取国有企业
造梦3沙僧配招生存发展的空间。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十二县走在市区的前面,为市级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十二县就顶着压力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虽然走过了许多曲折,但是,因为丢掉了国有企业的负担,十二县政府今天可以轻装前进,一心一意谋发展。国企改革势在必行,这一点人所共知。可是,等到人人都有明白非改不可的道理时,改革的最佳时机已然错过。由于错过了国企改革的最佳时机,市区国有企业现在改革的内外条件已经十分困难,然而,不改革又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市委、市政府必须下最大的决心,把国企改革进行到底。这既是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从资金方面说,一方面把目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救活需要大量的投资;另一方面为安置企业改制中的职工也需要大量资金,根据国资委的预测,市属企业完成改制需要15-20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到处要用钱,钱又从何而来,市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肯定承担不起这笔费用;上级也没有这笔投入,怎么办?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唯一的出路和办法还是要在企业本身做文章,即要运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手段,盘活企业本身的资产,用企业现有的地产、设备、技术、无形资产等资源,吸引、引进外来资本的投入,使企业获得再生的机会。一是市政府要给足企业政策,只要有利于企业改革、生存、发展的一切做法都有要予以支持。二是要坚持先易
后难的原则,好企业先改,不要等到企业完全死了才改。投资讲究的是回报,外来资本的投入必然是以赢利为原则,我们要舍得让利,只要企业改革后能够生存,市政府就是赢家,康密劳就是最好的例
证。三是要坚持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体制改革两不误。要明确只有企业维持生产、产品仍然占有市场,企业的改革才能进行,企业的发展才会有希望。四是要防止企业管理者借改制之机,侵吞国有资产,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要以钱是否进了个人的口袋为判断标准,不要在改革期间去纠缠过去的陈年旧账。从技术和人才角度看,技术进步与创新、新产品开发、职工队伍素质、经营策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更新等问题通过人才集中体现,说到底是人才问题。首先,从企业管理层看,作为我市目前各企业管理层的企业家队伍是改革开放初期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的产物。位居我市各企业管理最高层的企业家,他们中的大部分产生于90年以前,平均年龄接近60岁,少数年龄超过65岁,年龄小的也已经超过了50岁。这一代人诞生于建国前后,成长于50、60年代,中参加工作居多数,30-35岁左右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因此,他们之成为企业家,一半是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半是靠自己脑袋爪子灵活,并不代表他们掌握有多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市场经济复杂多变的应对能力,也是就是说,他们今天对企业的管理所依靠的手段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思维,而不是理性的科学思维,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遭受挫折和失败。由于体制的制约和脑袋爪子的灵活,他们已经把个人在经营决策方面的挫折转变成了企业的失败,这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聪明之处。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早已挤身于中产阶层,口袋里装满了钱,年龄又到了坐享其成的时候,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把企业维持下去就不错了,个人用不着为国家或企业而去拼命。当然,任何一般事物的普遍性并不能完全说明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总会有那么一些优秀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会不受时代的局限,走在时代发展的前面,使他们成为今天依
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风大浪中拼搏的勇敢者,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并不能改变整个企业家队伍的现状。对于桂林市的国有企业而言,人才危机不仅仅体现在职工队伍、技术队伍和企业管理的危机,更严重的危机体现在企业高级管理、高级策划等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危机,是企业家队伍面临青黄不接的断代危机。我们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危机的逼近,有些人虽然认识到了有这样一种客观危机存在,却又不愿正视它的存在,这样发展下去,只会危害我们的事业。引进、培养、造就能够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经济风险的新一代企业家队伍是我市国企改革的当务之急。
六、旅游总量的再增长问题
无论是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入境旅游者人数,还是旅游总收入,桂林市旅游总量占全国旅游总量的份额仅为1%,这与桂林市在全国、全世界享有的知名度是极不相称的。是什么原因影响和制约了桂林旅游总量增长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核心问题还是缺乏危机意识,表现为对国内后起的旅游地区发展旅游的决心、投入、速度认识不足;对国内国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现状、发展态势缺乏应对的措施。要解决桂林旅游总量的再增长,当务之急必须解决如下问题:一是要对桂林旅游资源进行重新认识,树立“狼来了”危机感,增强桂林旅游行业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重新审视桂林旅游资源优劣势,重新检讨桂林旅游发展的规划、政策和措施。二是加大投入,改造旅游环境和景区景点,培植精品。要对桂林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新设计、重新包装,狠抓精品,并制定统一、规范、诚信经营的市场规则,坚决打击无序经营、损害桂林旅游声誉行为。三是加大桂林旅游促销的力度,采
取坚决措施和果断地走出去战略策略,敢于面向全国全世界推销桂林,敢于面向全国全世界抢客源。在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坚决地采取走出去战略,才能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旅游促销的投入大小、力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旅游总量增长。四是千方百计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桂林旅游发展了30多年,确实不缺旅游人才,但紧缺高层次的策划、管理、销售人才。缺少大师,一直是制约和影响桂林旅游总量提升的重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