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读后感
近日来,我拜读了竺老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所感良多。梁启超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也,是二十四姓的家谱罢了。”这种说法显然太过具有主观性,但其有时代背景,也反映了中国朝代封建专制的性质。如今,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知道历史的发展变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读了这本著作后,我体会到气候也是历史发展的催化剂甚至是决定因素之一。
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老先生,在研究中把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在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农耕文明遭受战火破坏,发生的历史事件如西周灭于犬戎、东汉末到南北朝的大分裂、金人和蒙古人灭掉两宋、清兵入关;而商周相继、秦王扫六合、汉唐盛世、元朝大一统都诞生在温暖期。而在研究中竺老又将整个中华史分成了四个研究时期:考古时期、
物侯时期、方志时期和仪器观测时期。对上古夏商时气候的研究,竺老创造性地分析各地考古出土的动物化石辅以甲骨文记录,通过亚洲象、竹鼠在温带殷墟的化石推断出当年的气候较之后来稍热;这样别具一格的方法可以说是十分精巧,通过这个结果和一些当时求雨用的甲骨文,使得对那个遥远年代的分析更加准确。
在阅读中,另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研究结尾时,竺老自谦地将这个研究称为“小学生阶段的研究”;这种谦虚苦干的学者态度,着实令人动容,也应该是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引为榜样的。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在古代中国,无论是多么强大的朝代,其经济基础都是农业生产;虽然宋元时商业发达曾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主旋律还是重农抑商。因此,气候对于一个农业国来说就是生命线,一旦气候变冷,就会导致粮食减产。从竺可桢曲线中不难看出,每一次气温的谷值都对应着朝代变革或是大乱世(如三国、五代十国、宋灭元兴等)。因为气候变冷时,以古代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保证农田生产稳定粮食,继而导致饥荒(若如遇上王朝末期的土地兼并则更甚);这种饥荒往往赤地千里,史书中常有“年大饥,人相食”如此惨烈的记载,而走投无路的人民百姓成为流民引发农民起义。而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
由于北方更加寒冷,便加紧对中原王朝的侵略——于是,饥荒导致的民变,加上外患,便成了许多王朝灭亡的原因。如此一细推,气候的变迁竟然和王朝更迭相关!惊叹的同时,我也真的佩服竺老的思考角度之精妙。
在研究的最后,竺老根据成果总结了四条规律:
(1)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C-5°C。其间上下波动,目前以限于材料,无法探讨。
(2)(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C-2°C。
(3)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1°C-0.5°C。
(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趋势。
可以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竺可桢老先生的研究在国内甚至是在国外都是具有开创性的;而这几条规律和竺老绘制的“竺可桢曲线”,与后来几十年学者们在此领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下,足可见竺老的伟大和前瞻性。
万年前人类文明发展到农耕文明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从某种意义上看,与其说是人类驯化了农作物,不如说是农作物驯化了人类。农耕时代的人们被绑定在土地上,一旦气候剧变造成大旱大涝,就会对所有上层建筑和人们的生存造成极大影响。尊贵如帝王,一旦遇到大灾,也只能写自罪谢表、祭祀来试图平息“上天”的怒火;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气候的变迁不会为人的意志影响,古人们大多数努力也就成了自我安慰。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发达的生产力和技术是的较小的气候剧变对农业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人定胜天”似乎已经成为大众的的共识,人们似乎认为人类已经成功征服了自然,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地质史角度上看,中国的气候人类的历史何其短暂;而人类诞生以来并未遇到过大规模、毁灭性的气候剧变,如新仙女木事件、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等,这些气候剧变都导致了当时地球上的生物大洗牌,这样类似的自然伟力就算是如今的人类也是无法抗衡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敬畏自然;也许人类乱排乱放、过度开采对自然造成的污染消耗以地质史角度看可能无足轻重,
但这些对短期我们生活的影响将是极大的。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人类要学会敬畏自然;整个地球的生物发展史,可以说是气候的变迁史。而在人类的历史中,许多重要的节点背后都有气候变迁的影子。我们如今的经济发展虽然不再与农耕高度绑定,也就是不再收到气候变迁的深度影响,但是其影响依旧在——气候仍然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和推手。因此,若是能预测未来百千年气候变化趋势,将对人类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竺老开创的类似研究意义重大且深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