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上雪域高原
肥城市实验中学初三十班  赵晨希
王文杰导演的援藏题材青春励志片《世界屋脊的歌声》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它讲述了内地青年吴小远在雪域高原上经受精神洗礼之后,整个人生发生脱胎换骨变化的故事。
  影片采用交错叙事、深层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吴小远与藏区小学校长洛桑、富二代女友秦沫沫、洛桑女儿卓玛以及瓦座小学藏族小学生们横跨藏区和内地的纠葛故事,围绕承诺、尊严、民族团结、个人与民族的中国梦等重要主题,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引导观众与主人公一道完成一次令人感动的心灵之旅。
  城市与藏区的交错叙事既是故事本身的发展逻辑,也是创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不同精神世界的对比。吴小远在泰安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个漂亮大方的富二代女友,但他在精神上却非常迷茫。朋友们背地里叫他吴小软,讥讽他吃软饭王文杰。怂恿他从富有女友家的钱袋子里搞钱的正是他的那些朋友。不久,吴小远的无良友人曹广文又将其20万元创业款席卷而去。而当他带着从曹广文那里追讨来的3万元欠款返回瓦座小学践行带孩子们去北京的诺言时,又无端被卷入了曹广文倒卖的刑事大案。虽然人们都知道城市的正面形象更有力量更加强大(诸如文明、创造力、包容等等),但影片中的城市似乎的确代表了物质,代表了诱惑,代表
了欲望。而人们对它们的极度追求,则往往导致自身陷入迷茫。这种城市病高度契合文化符号学的逻辑。
  秦沫沫是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白富美。影片对她的批判和讽刺相当深刻。她先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在电话中宣布与滞留西藏的吴小远分手,继而为了挽回她与吴小远的关系,又孤身独闯西藏并自作主张带领瓦座小学的藏族孩子们踏上赴京之旅。无论对待吴小远还是对待藏族孩子们,她都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优越感。吴小远被牵连进曹广文案后突发高原病以致差点死掉,正是原为藏医的洛桑校长的精心医治和卓玛日以继夜的悉心照料让他活转过来。
  雪域高原虽然物质匮乏、教育落后,但精神富足。影片暗示卓玛已经悄悄喜欢上了吴小远这个阳光大男孩。有所察觉的父亲含蓄地对她说,给人幸福的人,自己也幸福。卓玛立刻回应父亲自己懂。影片对这种微妙的情感关系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纯洁的卓玛对吴小远从未有过任何亲昵举动,但扮演卓玛的藏族演员索朗旺姆的眼睛仿佛会说话,观众从她的眼神里读出了她对吴小远的含蓄的爱意。给人幸福自己也幸福,应该是纯洁如卓玛这样的高原女子所独具的胸怀吧。我们所熟识的城市女子面对情敌的极致反应是:我们坐下来谈谈,让我们公平竞争。
  不过创作者并未将内地与藏区在精神上加以简单的对立,而是通过人物关系的演进和变化,使他们之间呈现出一种水融的互补关系。其中,吴小远与洛桑、卓玛以及藏族孩子们关系的积极变化自不必说。包括后来转变的秦沫沫对藏区同胞在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与回报也自然可信。这无疑使影片在主题表达的丰富度上更趋完满。
  影片中的深层象征非常耐人寻味。藏族小学生们将国歌从世界屋脊唱到了天安门广场,这强烈表达了藏族同胞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在京藏线列车的车厢里,洛桑校长让孩子们从地图上北京。洛桑校长将北京比喻成祖国的心脏。有个孩子问:北京是心脏,那西藏是什么”?洛桑校长回答:西藏是胸膛,围绕北京的其他地方都是祖国的胸膛。这个关于西藏是胸膛的比喻,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形象地喻示了西藏这块土地与祖国的宏观关系。影片的主题至此达到了宏伟的高度。从而也将每个孩子渴望到天安门广场唱国歌的个人的梦想,上升为全体藏族同胞和整个民族的中国梦。影片的高潮正是吴小远和他的藏族大小朋友们在天安门广场升旗现场激情唱颂国歌的场面。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吴小远、洛桑、卓玛和丹增、曲巴们神情肃穆、慷慨激昂地唱起了神圣的国歌……
  影片的不足是对吴小远与藏族孩子们的深度情感交流着墨不多。如果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吴小远的形象和心灵脉动,当会更加生动饱满,也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