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表达能否代替语言文字?
我为暑假带的学生建了一个QQ,他们都是十二三四岁的孩子,除了最初几天热闹着相互认识,这几天都是用一连串重复的符号来交流,例如“………”、“。。。。”、“,,”、“,”、“呵呵”、“哦”等等等等,再者或用表情符号来交流,之后就再也没有多余的话了。在这个屏幕社交的年代,习惯用一连串重复的抽象地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简洁、高效,彼此心照不宣。
我突然想起我十二三岁时,是什么模样呢?记得并不太清了,或许我无意存忆,那时候也不必要有那么多记忆,那时候的我思想幼稚,连手机都没有碰过,对世界的观念一无所知,不需要揣度,不需要束缚,读过一两本书,就忘我的表达内心地渴望,哪怕这种渴望很幼稚,拙劣甚至愚蠢,也会用语言细致地描述,尽情地表达。
据调查,现今80%英国人会使用表情符号和图标进行交流,72%的18-25岁的年轻人认为表情符号比文字更容易表达自己。更有29%的人表示,在自己发出的各种信息中,有至少一半都是表情符号。
英国《牛津词典》公布的2015年年度热词,是一个表情符号:“Face with Tears of Joy”,官方解释为:喜极而泣的脸,即“笑Cry”。《牛津词典》官方认为,这个表情填补传统字母单词的空白,它灵活、直接,使交流方式变得丰富,超越了语言的界限。比如这个表情的寓意很丰富,比如悲喜交加、喜极而泣、苦中作乐甚至无可奈何……反正用在哪,都很合适尤其是在这个屏幕社交的年代,Emoji确实让表达更高效,这种视觉符号能够让人的大脑迅速做出相同部分的反应,迅捷而高效,特别是在信息量巨大的聊中,发表情符号不仅可以刷刷存在感,而且可以迅速地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
另外,Emoji表情的出现,无疑是语言的另一种创新,成为和汉语、西班牙语、英语等并列“第七大语言”。这主要是由于语言本身也具有局限性,限制表达,诸如“无以言表”、“词不达意”,“只能意会不能言谈”等,所以抽象符号、表情符号、甚至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共同弥补了语言的不足。我想起古代“巴别塔”的故事。传说人类联合起来想兴建通往天堂的高塔,而上帝为阻止人类的计划,就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无法沟通,计划因此就失败了。Emoji表情的出现,估计也让上帝大吃一惊吧!
随着交流范围的扩展以及视频频率的提高,不同人间约定俗成的东西越来越多,理解差异
就会越来越少,约定俗成的表情符号,某种程度上还突破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界限,成为一种世界性通用语言。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说怎样的语言,单凭这些简单的符号就能进行复杂的交流活动。
<span rtcscls-2-s_p_1 rtcscls-2-s_r_2 rtcscls-2-p_0 rtcscls-2-r_0">mso-ascii-font-family:宋体;mso-ascii-theme-font:minor-fareast;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宋体;mso-hansi-theme-font:
minor-far全球通用语言有几种east">然而, Emoji表情要想成为全球通用语言,也存在一个很大顾虑——文化背景不同,对表情的理解也不同,有时确实会“混淆视听”。
举例来说,“双手合十”表情符号就引来不少争议。在西方国家,人们用它表达“祈祷”、“祝福”的心情;在日本,它表示“拜托”、“谢谢”;而在有些国家,人们觉得它表示“击掌欢呼”。再者“握手”表情,有人理解为“同意”,而有人只是表达友好。类似理解差异真是枚不胜数。
再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表情符号能促进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但另一方面,它们也给网络社交带来某种伤害。通过简短文字或表情符号,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自我消费换来了一片嘘寒问暖,这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成本,点个赞就完成了一次对朋友的问候!然而,缺乏温情的问候最终累积为无声的哀悼:每一个用符号来问候的朋友只是符号般的虚幻存在,缺乏真实的体温,会拉大网络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如,当你试图与一个朋友热聊时,却收到一个貌似友好的笑脸或者握手表情,此外别无其他语言。这其实是一种敷衍,表明此人无意或者无空与你闲扯下去。结果,你感觉备受冷落。
因此,相比语言文字,表情符号肯定是一种肤浅的表达方式,因为你肯定无法用表情符号来写一篇文章。无论未来会如何发展,我始终相信,肤浅在任何时代都没有成为文化表征的资格。
摘自人民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