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朋友圈屏蔽你的同事,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刚加入公司时,老板助理Grace就主动添加我的: “咱们加个吧,方便以后工作上的沟通”,“好啊,好啊”,我心说,这个大老板的助理真没架子,还这么主动,不错。
我正琢磨着,Grace紧接着说:“但咱们之间得互相屏蔽,毕竟工作是工作,而朋友圈属于个人的,你懂的,相信你会理解哈” 。
话音刚落,她迅速点击中的按钮“不让他看到我的朋友圈”。
虽然我平时不爱计较,大大咧咧,但还是被Grace这么直截了当的屏蔽而震惊到了,我竟无言以对。
要知道我自己屏蔽过他人,也被其他人屏蔽过,但这些动作都是私下里一个人完成的,根本无需主动告知对方,更不会在刚开始互加好友时,就当面屏蔽,并立马让对方知道。
时间久了,我得知Grace也是这样对待其他同事的,这并没有影响她和同事们工作上的往来和沟通。我渐渐对Grace这种公私分明,直接坦诚的做法理解并欣赏起来。
朋友圈如何只发文字
如果她不是当面屏蔽你,而是突然有一天你自己发现被屏蔽了,肯定疑虑重重,烦躁不安,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这位老板助理大人,不敢当面质问,又害怕以后被“穿小鞋”。
相比之下,Grace第一时间就将立场摆明,当面屏蔽,你自己虽有点不舒服,但以后的日子会踏实很多,人际关系也简单很多。
这让我很受启发:
敢于当面屏蔽你的人,绝不是什么坏人,他们不过是比别人更清楚人和人之间的边界在哪,不想委屈自己,也不愿敷衍他人而已。而不懂把握彼此的界限,并擅自越界,不懂理性对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大多数人缺乏的。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她发现被一个人拉黑屏蔽后,恼羞成怒,倍受打击,一气之下也将对方屏蔽。
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如果自省后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就和这个朋友果断疏远,对方连朋友圈都不让你看,你们之间还有什么未来!”
网上还有一些人如此抱怨:“我就想知道主动加我,还不让我看他的朋友圈的人,到底什么心理!”
作为一时的气话,说说就算了。但是以上心理,其实是将“朋友圈”和“朋友”混为一谈,不清楚二者的区别和界限,这才是造成自己困扰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已经不再是“私密”社交工具,它其实跟纸质名片的功能差不多,反映着一定程度的社交礼仪。
吃过一次饭或参加过一次活动的人,都会在活动结束后,彼此主动上前说,“加个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断然拒绝,会显得极为粗鲁。
而出于礼貌无法拒绝的你,加了对方之后,彼此就成了“朋友”了吗?他们就理所应当有权利进入到你的私人空间-朋友圈,查看你的更新状态吗?
当然不是,这种仅是“点头之交”,甚至都谈不上的人,和路人的区别又有多少呢?
他们想看你的朋友圈,特别像希区柯克在电影《后窗》里呈现的:
人永远都想知道陌生窗户里的男女在干什么,而这扇窗户背后发生的事情,永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那么一点点。
好友和朋友圈的关系和区别,到底在哪呢?
众所周知,最基本的功能是即时通讯,它通过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联系彼此。
两个人互加好友后,就可以通过这些通讯方式开始下一步沟通,也就是“说事儿”。
而朋友圈是针对关系更近、更深、更信任的朋友开放的,透过朋友圈发布的状态,了解到对方的生活,工作,思想,观点和内心世界。
加了好友,并不意味着必须开放朋友圈,不然就不用赋予朋友圈屏蔽,分组等功能了。
因此,加为好友和开放朋友圈,二者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加了好友,并不必然开放朋友圈。
而在每个人心目中,对朋友和关系深浅的衡量标准并不一致,你把对方当作好友并开放朋友圈,对方却不见得把你当好友和开放朋友圈,这没什么公平可言。
那些更加小心谨慎的人,之所以会在加了好友后,主动做出屏蔽或分组的操作,其实是在确保自己的私人生活暴露在可控范围。
当朋友圈里有越来越多的微商、快递员、外卖员,而不再只有要好的朋友;当每一条更新都有潜在风险时,你是否会选择将一些人屏蔽和分组呢?
答案显而易见。
被人屏蔽就恼羞成怒的人,静下心来,可以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我和屏蔽我的人很熟吗?
我们有多熟的程度?
熟到对方不担心被我看到私人生活吗?
如果任意一个答案是否定或不自信的,那这气生的一点价值都没有,还说什么朋友“信任度”、“忠诚度”?简直可笑。
我有个朋友,就特别擅长处理这种关系,看的非常通透。
生活中她会和自己的发型师,美容师等添加好友,以方便预约,接收促销信息,但添加后就会马上屏蔽他们。
她说:“为什么要开放朋友圈给他们呢?我们的关系仅限于他们提供服务,我享受服务而已,不会涉及到彼此生活。人在江湖,大家都很懂规矩。”
我曾经被一个base在香港的猎头添加好友,中她和我热络的交流,详细了解我的职业背景。
过几天,当我想起来这个人,想看看她的朋友圈时,却看到了一条长灰杠:没错,我被她屏蔽了。
我一点都没恼怒,只是一笑了之,并没有删除她。因为我知道,一旦有好的职业机会,她一定会在上第一时间联系我,这就够了。
我们被别人屏蔽,也在屏蔽他人。
屏蔽我们的人,不见得和我们有什么过节,对我们有多大成见,可能只是希望人和人的关系更加简约纯粹,给生活做减法。
我们的难以释怀,也并非是因为我们为对方倾力付出而得不到回报和认可,而只是因为没面子,不甘心于被对方主动屏蔽,被排除在其朋友圈之外。
正如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被主动分手一样。
有句话虽然有点偏激,但不无道理:全民时代,我们根本不到社交净土了!还不让人屏蔽,给不给活路了?
作为个体的我们,特别容易夸大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到底人家有没有把你当朋友,愿不愿意开放朋友圈,这不在于你如何看待对方,而完全取决于在对方的天平上,对你加了多少信任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