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平等对话”:人际传播的题中之义——以朋友圈为例
作者:叶济舟
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17期
    摘 要 在社会化媒体下,人际传播有意无意地会陷入马丁·布伯所论述的“本相”与“装相”的关系哲学之中,而如何重新建立具有广度与深度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文章所重点讨论的问题。而作为当下国内流行的社会化媒体,具有其研究价值。
朋友圈如何只发文字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关系哲学;马丁·布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7-0028-02
    1 社会化媒体与关系哲学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社会化媒体的普遍使用,人类交往出现革命性变化,物理空间被打破,时间维度得到延伸,人类交往的广度也得以扩展。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交往的深度是否随之增加? [1]
    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曾在《我与你》一书中提出“我—你”“我—它”关系理论[2]。简单来说,当我带着预
期的目的和需求和一个对象建立关系时,不管这些需求的可行性,这一对象都已沦为了我获取经验、利用的工具,这便是“我—它”关系。而对于“我—你”关系,则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利益驱动[3]。同时,基于社会化媒体语境,个人视角在对话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放大,人为地为我们创造出“本相”“装相”的社会角,“我—你”关系在此种环境下逐渐陷入“我—它”的关系困境,用“他者”审美检阅“自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认同困境。如何在人情自身局限中建立“平等对话”关系,专注信息的认识与判断,根据自己的情景进行沟通交流,是人际传播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 本文研究缘起
    本文选取社会化媒体之一的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是腾讯公司的一种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它可以跨运营商,跨平台地发送文字、语言、图片等信息,也可以实现视频通话、即时通话等功能。随着用户体的不断增加,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增强。从研究的实质意义来说,“朋友圈”成为了重要的生活窗口,其强大的用户支撑使得“朋友圈”嵌入了普通百姓的“媒介想象”与“社交想象”,进而在熟人和半熟人关系的封闭网络下转向用户个体的身份追逐与社交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