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 RESEARCH 理论研究
1.1 固定推送时间,培养用户阅读习惯
罗伯特·斯考伯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认为“场景的技术原力(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已经无处不在”。这不仅为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契机,也为新媒体行业的文字传播注入活力。起初创始人林少将这个公众平台命名为“每天推荐”,每天推送一篇跟书有关的内容,经过观察发现晚间10点的时候用户最多,于是改成现在的名字“十点读书”,对整个品牌的传播得到了更大帮助。因为这个名字带有场景感,“十点”两个字,很多用户在晚上10点的时候点击率最高,同时也培养了用户固定的阅读习惯,除了创办伊始导流部分微博忠实用户以外,打破了字数限制的为“十点读书”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一片沃土;另一部分用户的增长主要是靠粉丝们在朋友圈的转发、推广,内容产品和服务是其核心竞争力,通过口碑效应进行裂变式传播,增加用户与“十点读书”的粘度。
1.2 基于爱书的共同兴趣,打造移动社
在“十点读书”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上,内容的分享所带来的二次传播力量不容小觑。这种“温度感”的特征体现较为明显,夜晚10点读书,本身就是一件有温度的事。打造出的具有人格化,建立了跟粉丝之
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结。“十点读书”的投资人吴晓波对“十点读书”给予积极评价,因为阅读是一件令人感觉美好之事,书的背后是人,人的背后是共同兴趣,由此可以共同建立一个以爱书为关系链的移动社。原有的产品不再是纯粹的内容发布,而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起来的场景。“十点读书”善于利用明星效应,譬如小S、佟丽娅、李开复、任志强等名人都帮“十点读书”做过微博转发,但真正吸睛之笔还是其的价值应用。
1.3 聚合相同场景消费体,释放内容最大价值
“十点读书”以为主战场,90%的收益也来自于。粉丝有六成多是年轻女性,地理位置以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居多,乐于阅读有深度的美文并转发。这些以年轻女性为主的用户体的共性集中在大多关注一些情感类、励志类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十点读书”在某种角度也充当了把关人的角,为用户在筛选图书的过程中剔除了纷繁复杂的步骤,将有价值的书籍呈现在中,根据推荐可选择性阅读。从本质来看,阅读场景的营造是对用户空间的再利用,从而产生“时空一体”的适时体验,即通过阅读场景的分享完成文字内容的空间流动,将有相同场景的不同消费体聚合在一起,释放最大的内容价值。
2 文字与声音的融合:提高用户体验
2.1 调动多重感官,规避印刷文字抽象性
传统印刷媒介印制的图书把现实分解为非连续性的单位,靠逻辑和因果关系连接,人们感知到的是以线性排列在书页上的文字,这样的方式失去了生活中整体和调动多重感官。而“十点读书”抓住了有效传播秘诀,运用声音控制语言的抽象程度,注重用户的体验需求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调节,通过音频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规避了印刷文字的线性展开和抽象性。网络社会让人拉近了距离的同时也增加了陌生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你在我对面玩手机”,而“十点读书”能够让用户在一
社交媒体中的文字传播与价值嬗变
——以“十点读书”为例
刘文琦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
摘 要 从最早以甲骨和金石传播文字到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依托载体,为文字提供了新的呈现模式。 如今以“十点读书”为代表的读书类每天都有几百万流量,领先于其他,文章主要通过“十点读书”
进行举例研究,旨在分析技术冲击下对文字传播带来哪些嬗变,如何将文字借助新的载体给用户带来深度体验,为读书类的生存与发展探寻道路。
关键词 场景;黏度;情怀;立体化
朋友圈如何只发文字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3-0015-02
作者简介:刘文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