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手里有好几个版本的《黄帝内经》,发现我抄的那个本有重大纰漏,少了好几十个字。
现在我们所抄的阴阳应象大论。其实涉及到中医理论的一个比较大的环节就是藏象学说。
藏象是研究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的理论。
“象”是指外在生命现象,既包括有形可见的躯体只截关窍,脏腑血脉,骨肉组织的形象及动态变化;又包括各种无形的生理精神现象。
“藏”本意是指藏于内不知其所以,但却是外向变化本质的机制所在,因而它是指藏于体内有形、无形的脏腑、经络、精气神及其永不休止的活动。
藏象学说包括脏腑,经络,精气神。同时人的活动与天地自然社会人士密切相关,所以藏象学说也将此内容纳入。
本篇主要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法则。
阴阳是我国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事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
本篇是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以论人体脏腑阴阳五行之气变化的道理,因此以“阴阳应象”名篇。
阴阳其实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两分法。
前面我们多多少少已经接触了这种将事物进行分类的认识和辨析的方法。
所以今天抄的这一段主要是用阴阳这种两分法对人对天地对病进行分析。
从道德经来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个两仪其实就是阴阳。阴阳交五(午)而生人。
所以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刚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这种变化其实还要结合着河图来进行研究。天地交物而生万物。这个说起来就太麻烦了。
明朝的张景岳认为纲就是纪,纪就是纲。只不过是轻重大小涵盖面的不同而已。
而生、杀,这是道教的养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杀与刹,有时是相通的。
对于一个人来讲,生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过程,刹是刹车的过程。而不是把人生出来再杀掉。
道德经里讲:物壮则老。这个刹车就是防止物壮,防止老。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过犹不及。这个刹车就是防止万事万物不要走得太远,做事不能做得太过。
就像我们的一年四季一样,生长(化)收藏。不过于生,不过于长,不过于收,不过于藏,大家都相安无事,可以一年又一年的无数次轮回。
也像我们体内的阴阳一样。阴不能过盛,阳也不能过盛。大家保持着一种平衡,才能让人的身体健健康康。
而中医的养生致病原理,从最简单的来讲,就是要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当然在调整的过程中又用了很多种相关理论。
阴阳,清浊,寒热,气形,厚薄,壮少等等太多的对应的关系,都是用两分法对人体和事物分析的标准
其实总结来讲:“阳类”的事物就包括有刚健、上升、升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的物质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
其实今天所抄的内容就是反反复复用两分法来介绍阴阳。
在第1段之后有一个总结就是: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世界上最壮的人顺则为从,反则为逆。顺应阴阳变化、四时变化,则病不会生,不顺应则病容易从身体而起,更有可能有轻转重
好像又回到了上古天真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上了。
其实四气调神大论里边还有一句话也很重要,叫: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忽然想起来了,黑社会的那句话: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其实真真正正的才是:顺应天地运行规律者,胜逆天地运行规律者死。
具体的内容需要不断的去验证,去揣摩,去分析它们的阴阳(或者用阴阳把他们串起来),所以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因为太复杂了。
现在抄的内容主要是阴阳、五行以及相关事物的对应关系。
前面其实提到了由阴阳转为五行,其实是跟河图有关系的。
天地交午(五)而生万物。
阴阳细分生了四象。少阴,太阴,少阳,太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