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8字幽默短留言十年磨炼成青霜
有感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出台
胡增荦
20113圣诞节是几月几日月,我收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快递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邀我来京参加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审议会议,使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慨不已。往事如烟,十年一瞬间从脑海中闪过,手捧这本迟来的修订稿,更加感觉到它的弥足珍贵,是多少专家用了近七年的时间磨合而成的啊。
我从2000年起参与了从课标的竞标、研制、培训资料的光盘录制、第一批和第二批实验区的培训工作、教材的初期编写工作,到后来因工作需要转至参与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课标教材评审工作,几乎参加了所有课程标准有关的一切工作,真正了解这本课标修订稿的来之不易。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0年冬,当第一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初稿)打印出来时,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课标研制组的所有成员认真地聆听了我们体育教育专家王占春老先生的近三个小时的激情发言,对课标提出了他老人家自己的看法及修改意见,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经过了多次的修改,这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终于在2001年与大家见面了。
课程标准的出台,立即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的注意。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究竟是否一回事?怎么课程标准让我们体育教师看不懂啊?“没有内容”、“没有考核标准”,用它怎么上课啊?但也有许多老师对这真正的新生事物表现出积极的反映,不仅从口头上支持了课程标准,而且以行动来表示了自己对课标的理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程标准似一块巨石投入到本来平静的教学大海之中,滚滚波浪迅速推开传向四周。我们被层层浪花所产生的效果完全吸引住了,却没有注意到波浪却是随着向远方推开的同时在渐渐降低它的高度。
第一批八个国家级实验区我几乎走遍了,所到之处,从实验区领导到基层教师无不激情万丈,从讲课培训到观摩教学,我们研制组的所有成员都为之感动不已。但也隐隐感到还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那就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能光靠激情,还要靠读懂、搞通。最基本的
问题就是必须弄明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本质的区别?为什么国家要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这次建国以来最大的课程改革运动
第二年的省级实验区培训工作我也参加了,培训工作的组织差别很大,有的地方组织了几百人参加,有的地方却只有几个教研员前来听讲,说是准备下去组织自己的培训工作。但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培训人员队伍的扩大,导致培训内容的差异极大,有部分培训人员甚至自己对课标的认识尚且不足,就以这不足的理解去培训别人,无疑效果是成问题的。
第三年的培训工作我因工作性质的改变已经很少参加了,从效果与质量两方面来看,应该是都表现出了波浪渐渐远去的现象。
二、第二冲击波
在全面实施新课标之后,20033月,教育部专门组织了一支专家队伍去全国各地详细调查了实施后的情况,涉及到38个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和覆盖全国的29个省(市、区)。这次调研既有问卷调查,也有对各省、市、自治区反馈的具体修改意见的征集。正如上面所说
的那样,由于推进的速度过快,在许多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是跟不上的,特别是培训上岗和师资数量的欠缺方面更显出了问题。但我们也得承认,基层教师的积极性确实是高涨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可是谁来解决和如何解决却又是另一个难题了。可能是由于教育部领导的更换,使得这些问题在已经被发现了很久之后并没有解决,这样就出现了“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
课标的修改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这个修改的任务仍然落在了原来课标实验方案研制组成员的肩上。可是,方案只有送上去却不见有新的指示下达,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又一次组织研制组对课标进行了专门的修订,形成了课标修订的第二稿,但又似乎石沉大海般不见踪影。一时间传言四起,“课标有问题”、“课标组要换人了”、“还是要回到教学大纲年代”等,这些传言对新课标的继续推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要回到教学大纲年代”这一点,让许多基层体育教师感到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柳岩的胸围
对于“课标有问题”这一点,却是来自我们同行。问题大致有这样几个:“课标淡化运动技术”、“课标只提运动技能不提运动技术”、“课标没有具体内容”、“就一节课而言,应该是先有内容后有目标”、“课标下组织的示范课有一些是用劳动来代替体育”等。这些“问题”是从
我们体育教学的权威杂志上和网络上同时铺天盖地而来的,也是来自我们一些权威专家的口中,这不得不说是对课标的推进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课标淡化运动技术”这一点,对基层教师而言,几十年来我们体育课不就是传授的运动技术吗?如果运动技术被新课标“淡化”掉,那我们如何进行教学呢?对这些问题如果只是一种在学术领域中的争论,倒也应该属于正常。但背后却是一个“课标制定由谁来领导”的关键问题,因此而出现了“季浏要被更换了,某某某是新一轮课标制定的领导人”这样的论调,而也似乎是确有其事,另一面大旗拔地而起,课标研制组不再组织全国性的示范课而由其他学术组织取而代之。这场冲击波的形成和影响,恕我直言,应该和教育部高层领导的不作为有一定的关系。
这场冲击波随之就从学术争论演变成了一种人身攻击,攻击谁这里不必细言,行内人士都很清楚,被攻击的并不一定是真正对象,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总之,这场冲击波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三、对争论问题的个人看法
在这里想对几个关键争论问题表示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我的表达又会引起另一场轩然
邓超的个人资料大波,但我想还是有必要明确地表示一下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同时也着重地申明,由于我已经不再参加课程标准的有关修订和其他工作,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这里只代表自己个人的看法,不必往课标研制组身上挂钩。
(一)淡化运动技术
从课程标准开始研制的第一天起,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了要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删减繁、难、偏、旧”。对于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繁难偏旧”是什么?大家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是指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体系内容。至于删什么?减什么?那就是指那些与学生生存生活无关紧要的、对促进健康作用不大的运动技术和内容。这大概就是一些专家用来混淆视听的“淡化运动技术”的由来。例如删去铅球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包括背向滑步推掷铅球样的复杂运动技术;减去中国竞技体育界影响最深的“跨栏”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等。这都是因为它们虽然在竞技运动体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形成了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完整体系,但并不一定对学生今后生存生活和身体健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完全可能以一种更为直接、更为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来取代。
这样浅显的道理老百姓是容易理解与接受的,而对于一些专家来说却很难接受,因为可能
专家们比老百姓更难跳出自己的定势思维方式,总是把体育教学与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挂起钩来看问题的吧?中国出了一个黄志红、出了一个刘翔,铅球和跨栏跑教学就变得必不可少了,而现在中国又出了一个郭晶晶、出了一个李娜,是否跳水和网球也应该加入到现行的体育教学中去?中国还出了一个“九球天后潘晓婷”和一个“台球神童丁俊辉”,是否台球也应该列入体育教学必修内容?如果再出一个中国伊辛芭耶娃,再出一个中国泰森,是否撑竿跳高和拳击也得进入体育教学视野?
所谓“淡化”,这是一个被人强加在课标头上的词汇。而事实上,课标组任何一个成员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个说法。更重要的是,其实只是删减“繁难偏旧”而已。对于必要的、对学生身体发展有利的体育运动技术,在删减了“繁难偏旧”之后,只有增加了学习的机会,“淡化”只是一些人用以否定课标的借口而已。
诛仙寻宝
(二)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照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对学习目标和内容按照五个领域(方面)来进行划分,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
康和社会适应。
为什么在这五个领域中,唯独对“运动技能”提出了大量的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三维健康观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而运动参与则又是课程的特征,体育与健康课程哪能不参与运动啊?只有这运动技能是唯一可以从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方了。梦见观音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分四个方面来表述,一是获得运动基础知识,二是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三是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四是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了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传授,这既符合学生身心特征,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提高了“运动技术”的内涵。这本来是一个应该得到大家认可的提法,却成为某些专家不去细读课程标准,光抠字面来质疑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也恰恰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被广大基层教师看到(在许多地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未全文读过《标准》,甚至从未阅读过。因此,有些教师对于《标准》有关
运动技能要求的理解仅仅只是从培训专家口中所得,受培训专家个人观点的影响较大,最终导致对《标准》精神的误解……引自20113月送审报告),所以才有可能用广大教师过去所熟悉的“运动技术”名称来曲解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