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囝仔说不好闽南话的10个原因
如果说转变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只要30年,那这30年就是闽南话在厦门由盛转衰的时期。30年前,厦门到处都可以听到闽南话。不仅那些在厦门长大的外省第二代闽南话说得不输本地人。外地来到厦门工作、生活的人,都需要懂得几句闽南话。30年后,闽南话在厦门已经退出了公共场合,变成了自家人,熟悉人之间交流才会用的语言。尽管闽南话在中老年人中仍被频繁使用,但听到年轻人出口讲闽南话的几率少之又少。
为什么要说普通话
▲民间“方言人比例”调查图表(源于网络)
2017年,民间一份《全国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比例》调查在网上引起热议。其中,厦门青年能熟练使用闽南话的仅占19.3%,甚至不如同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先不说调查的准确度如何(笔者觉得这个比例都乐观了),但起码反应了一个事实:尽管现在不少学校都增设了闽南话课程,但大多数厦门囝仔已经不太会讲闽南话了,或者不太主动去说了。这样的结果并非单一的原因造成的,有外在的因素,也不乏内在的选择,以下是厦门囝仔说不好闽南话的10个原因。
01 
闽南话比普通话难
相对于普通话,闽南话难多了。以厦门话为例,声母有15个,常用的韵母有78个,若加上拟声词韵母有86个,声调有7个。虽然厦门话的声母少于普通话的22个,但是韵母却是普通话40个的两倍多,发音组合自然比普通话要多得多。像入声韵(-p、-t、-k)、闭口韵(-m)、鼻化韵等都是普通话没有的发音。
▲闽南话主要分支音素数量与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对比()
闽南话里40%以上的字有文白异读的情况,即同一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可能读音不同。比如:“厦门大学”念全称时要用白读(e6 mng2 dua6 oh8),简称“厦大”时就要用文读(ha6 dai6)。地名”同安“用白读(dang2 uaN1),隔壁的”翔安“却要念成文读(siong2 an1)。有些词组,文读与白读具有辨义作用,区别字词的不同意思。比如:“大人”一词,如果念成白话音(dua6 lang2)是成年人的意思。但如果念成读书音(dai6 lin2),就是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闽南话最基础的1-10就用文白两套系统,用于不同的场合
如果这还不够复杂的话,我们来看下这句话中“相”究竟有几个读音?
我伫(在)厦门佮(和)我日日相思的相亲对象相会。伊叫小兔,因为相(属)兔。阮(我们)相及(一起)到相馆照相,头家讲伊真有福相。倒来(回来)我直直交(跟)我朋友相空(吹牛)。
闽南话还有频繁的连续变调。普通话的变调很简单,就是遇到连续两个三声的,前一个字变到二声。而闽南话的变调是每个短语除了最后一个字都要变调。分别念下 我 / 我爱 / 我爱食 / 我爱食面 / 我爱食面线 / 我爱食面线糊。是不是每往后面加了一个字,前面的字的调就变了?
最神奇的是,闽南人未必意识到自己在变调,但都知道该这么说。可以说会讲闽南话的都是语言天才,头脑里都装有一个“转换器”。
02
闽南话不够“酷”
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核心与载体。说到闽南文化,大家想到的多是南音、歌仔戏等,阿公阿嫲在听的。闽南文化给人的感觉是古老的,过时的。闽南话缺乏与时俱进的艺术表现形式,难以激起大多数年轻人学习的渴望。粤语之所以能够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归功于香港的音乐、电影。非粤语地区的人想学唱粤语歌,或者听懂粤语戏剧,就会主动的去学习粤语。闽南语主要的流行文化作品还是来自海峡对岸。1990-2000年代,台湾的闽南语音乐、节目、电影、电视剧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闽南话的传播,影响了不少70-90后。不过随着近年来台湾经济的衰退,其文化对于大陆年轻人的影响力逐渐式微了。
▲台湾本土电影《大尾鲈鳗》
03
闽南话没有与时俱进
闽南话似乎在1980年代之后就失去了造血功能,越来越多的新生词汇都必须要借助普通话音才能表达。比如外来事物、科技用语或者网络用语等等,这些用语由普通话创造,表达方式或语法符合普通话的体系,却不符合闽南话的体系,闽南话没有对应的说法,直译语音习惯上又十分拗口。
▲这些app用闽南话怎么说?
如今,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坚持纯粹的闽南话其实很难做到,不信你用闽南话把手机上的app念一遍,或者用闽南话到麦当劳点个餐看看。相信就算你说的出来,对方也未必听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