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说话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①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要求学生动口读,动口说;二是要求学生动手练。所以说的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这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就必须听说读写一起抓,许多教师也已认识到,只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听说的训练的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
  说话是一个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因而也常常是一个人气质、风度、智慧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综合表现。高雅的谈吐仪态,幽默的语言风格、严谨的讲话逻辑,得体的语调表情,无疑都是现代人讲文明、有教养、有知识的表现,也是当代中学生所追求所向往的人格。所以,说话不仅是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更是道德情操,文化教育,性格气质的“外化”。因此,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初中生说话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定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较差,故加强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刻不容缓的现实。
  一、初中生说话能力现状
  为了取得可靠的素材,出初中生说话能力不强的真正原因,本人于2003年3月对不同层次的两所中学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各发问卷25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3份和198份,结果如下:
  表一: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调查结果统计表
  城镇农村
  初一初二初三初一初二初三
  表二: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不强的影响因素统计表
  城镇农村
  生理有缺陷(如舌头大)7745.734.623.20000
  对说话能力与读写能力关系的认识应该并重xxxx.94062.55487.14171.95569.6
  不应该并重6645.834.734.823.567.6
  (注:各项表达标准:好:说话语音标准,几乎没有方言,表达响亮流利,意思完整,有中心,仪态自然。一般:说话语音较标准,偶有方言,表达较流利,意思较完整,仪态较自然。差:语音不标准,方言较多,表达不流利,意思不完整,仪态很不自然。)
  那么,造成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二可看出,主要有:
  (一)、思想不重视
  首先是老师不重视训练,表中显示,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的情况大多是“偶尔进行”,城镇各年级占47.2%以上,农村各年级占67.7%以上,而认为“经常进行”和“不进行”的数字比例都显示越往高年级情况越糟。这种情况拿来与上面的表一对比,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老师注重说话训练时,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比较好,学生在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也有所减轻。为什么老师不能从初一到初三一如既往地注重说话训练呢?笔者与所调查的学校的老师交谈(因条件限制不能问卷调查)了解到:一是应试教育使然。教学大纲虽然规定从初一到初三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在初一和初二进行,到了初三就没什么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因为初三复习紧张,进行中考的最后冲剌的准备,而且从初二开始就要对学生不断地考试,排名次,并且以此作为衡量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砝码,如果学生考不好则老师甚至有被分流或下岗的可能,所以虽然认识到说话训练对学生以后工作生活有重要作用但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课只好尽可能地把可能要考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顾不上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了,况且中考也不考说话能力。二是观念上存在不足,认为人除了聋哑之外都会说话,能说会道的就是能说会道,口绌的就是口绌,你训练那么几分钟就能提高他们的说
话能力了吗?有那份时间还不如用来培养读写能力呢。
  (二)、存在“惧说”和“怯场”心理
  表中显示,在公开场合或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感到紧张的学生在城镇除初二所占比例较小外,初一和初三都占53%以上,在农村则相对高得多,其中初二占77.2%,初三60.8%,初一竟达87.1%。
  (三)、语言换码有障碍和感到没话说
  表中显示不懂用普通话表达语言和感到没话说的学生,在城镇占23.4%以上,在农村占32.2%以上。
  (四)、缺乏说普通话氛围
  表中显示在普通话说话环境方面,认为没有讲普通话氛围的,在城镇占60%以上,农村高达80%以上。
  二、初中生说话训练对策
  针对以上的情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提高对“说”的意义的认识
  毋需讳言,现在的初中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围着“中考”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因中考不对学
生的说话能力进行专门考核,故直接导致了不少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忽视。把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变成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培养,课外也难有锻炼的机会。为了对付各种考试,课时开得满满当当,有许多学校连双休日都要补课,理应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成了中学生失落的梦。因此,要想改变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状况,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提高培养“说”的意识,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
  1、应清醒地认识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己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工作节奏高速度化,生活内容高社交化,以往大量以文件和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活动逐渐被人们借助现代通讯工具、以口语交流的形式所代替,侃侃而谈的机会比起落笔成文来将会越来越普遍,语言表达本领甚至己" 被列为人类21世纪必备的生存本领之一。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运用口头语言的机会越来越多,口头能力办公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已经远远不是为了个人之间交往的便利,而是一个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要求。”②那些能言善辩会推销自己的人将倍受青睐,而那些一与人交谈就而红耳赤、期期艾艾者则难以到立足空间。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对下一代负责的认识高度上,努力改变现存局面,学生也应该改变为考而学的思想,师生共同树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观念,构建听说读写互相
促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就算是在准备中考最后冲刺的初三也不应忽视说话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完全可以安排一些有利于复习的内容作为说话训练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上也应改变那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的局面。老师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学生也应积极配合练习,以全面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真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2、提高对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有不少人认为人自小就会说话,没有必要进行说话训练,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会影响教学进度,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胡说八道,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不如让老师多讲点知识点。确实在课堂上如果控制不好学生的发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有时学生的某些观点还会令老师下不了台,但如果老师引导得当,这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把之引导为出的说话课。其实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③叶先生把“说”看作是“用嘴来写”,可见他对说与写是同等看待的。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规律来看,一般是先学说话后学写文章,说是写的基础,掌握口头语言是发展书面语言的依据,能“出口成章”的人必定文思敏捷,也就有可能“下笔成文。”当然,这里的“说”并不是毫无思绪的胡说八道,而是中心明确、意思完整、条理分明、准确生动、得体、能吸引人、感染人的整段话。重视说话教学不但不会影响
写作能力,相反,它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要想把自己的话有物、有理、有感情、有顺序地说出来,就必须调动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参与,这就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而说话时又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做到尊重他人有礼貌地表达思想,渐渐地就会养成良好的交际品质,所以加强说话教学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此绝不可忽略。
  3,改变对老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的评价观念。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制订了关于老师业绩的考核办法,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领导仍是以学生的成绩高低去评价老师的工作能力,看不到老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老师要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培养成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思想品德和健全体魄的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分晓,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老师的教育影响当时不一定就能显示出来,往往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④如果教育部门只盯住学生的卷面成绩去评价老师业绩,则会使老师为了切身利益而投其所好,在教学中就只注重培养应试木偶了。我们应该看到高分低能、口才不佳、书呆气十足的人在当今社会是难以立足的,在各种招聘会上一些学习成绩佼佼但不
善交际者遭受冷遇便是实证。所以,教育部门领导必须认真执行客观的教师考核方法,不要再片面地以学生成绩论英雄。
  (二)、改革中考制度,加试口语项目。
  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要想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就读,必须经过严格的中考,而中考语文只考读写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挥棒的中考和面对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评价取向,老师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故要想有效地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除了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外,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中考命题中增加听说能力方面的检测了,就像英语科那样加试听力和会话,这样也才能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初中生的语文水平。
  (三)、说话训练制度化。
  1、学校必须制定制度,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但在方言区,大家都是用家乡话交谈,不习惯用普通话交谈,或者怕用普通话与人交谈被讥笑,所以学校必须有所规定,迫使师生共同遵守。如规定老师要用普通话上课,并且不仅仅限于语文课;学生要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校园广播必须用普通话播音,并且每天定时播放一些普通话知识;师生员工在公共场所交谈必须全用普通话,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用普通话去与人交谈,这样形成制度
后,学生也就会慢慢适应用普通话交谈了,也不必担心被人讥笑了,时间久了说普通话的气氛就造就起来了。另外学校也可在校园内印刷一些标语如“大力推广普通话”“请说普通话”等渲染气氛。
  2、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不能随心所欲。说话能力的形成同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主要靠经常练,循序渐进地练,它既要体现系统性,又要体现阶梯性、层次性,所以要提高说话的训练效果,就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目标训练计划,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不同学年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要求(即初中一年级:“敢说”普通话。回答问题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清楚。能介绍课文和内容简单的读物、影视剧。能讲述见闻。初中二年级:“能说”普通话。跟别人交谈,注意用语恰当,当众发表意见,意思清楚,态度自然。能借助资料清楚地介绍读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语基本上达到简明、连贯、得体。初中三年级:“会说”普通话,能做简短的即席发言,有中心,有条理,态度自然,语言优美。讨论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有条有理,能随机应变地运用表情、体态、手势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制定“年度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并把它张帖于教室内,使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说话目标。例如:“课前五分钟发言训练。”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按如下方法操作:
  (1)、“话题”由熟悉到生疏。先请每位学生说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话题,如介绍自己过
去的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父母、亲友或自己的见闻和经历等,学生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由老师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话。
  (2)、“话量”由少到多,由片断到整体,可以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再说一段话,最后再过渡到“长篇大论”。
  (3)、表达方式由单一到综合。先就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进行单项训练,最后再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材料性质由形象到抽象。先用具体生动、有形象感的材料训练,如请同学在讲台上模拟待人接客,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过程。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机、收录机、幻灯机、VCD等电化教具给学生提供形象材料进行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打开他们说的源泉,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第四学期以后,学生的思维品质已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和阅历丰富了不少,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则可逐步进行阐述见解、评论、演说、辩论等较高层次的训练。
  (5)、在仪态方面,则应在初一就开始作出明确要求,无论在座位上说还是到讲台上说," 都应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这是最低的要求,宁可少说一句也要做到这一点,之后则要求他们语调要有起伏顿挫,语言得体简洁,态度大方,姿势端正,并能配以适当的手势和动作,要知
道手势和动作除了可以传达说话者内心活动的节奏外,还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不至于给听众一个僵硬麻木的感觉。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经过专门剪辑过的有针对性片段,如央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形象,辩论赛主持人和辩手形象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加以效仿。
  (四)、说话训练目标序列化、科学化
  1、说话训练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口语训练既要多练,更要巧练,建立训练序列:其
  一、应以朗读和问答作为基础方法,打开缺口,来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说话的技能;其二,应以复述和讲述作为由读到说的过渡手段,以期实现听说读写并重;其
  三、建立诵读→独白→辨论,从易到难的口语训练方式系列;
  四、建立叙述→说明→议论→综合的由浅入深的口语表达训练系列。
  2、说话训练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等又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科学地训练,不搞“一刀切”,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1)、对于“能说会道”的学生,就应充分发挥其在说话方面的特长,制订一些高要求的话题进行训练,使之能说出感情打动听众,还可任命他们为“小老师”,交给他们一些帮助其他同学说话
的任务,协助老师搞好说话训练。
  (2)、对于“惧说”“怯场”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话说不好很正常,让他们知道一些名人也有说不好的,比如可以讲一些诸如古希腊杰出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原先并不擅长演讲,他第一次在公民大会上亮相时,场面十分难堪,听众骚动不安,有的还讥笑他,整个会场乱作一团,差点使他下不了台。⑤还有林肯、马克•吐温、丘吉尔等名人,他们都是通过后天的不懈练习才获得成功的等例子,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另外教给他们一些克服害羞、恐惧的方法,如自我调控情绪,说前默念“我能说好”;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上,不要听别人的议论,不必为想不起某个字、某句话停下来,要一气将内容说完。另外这部分同学一般比较多疑,所以刚开始训练时可允许他们不必盯着听众,视线可以越过听众移到正前方,因为万一看到有同学在微笑,就会怀疑别人是在嗤笑他,心里就会越发紧张,等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后才按正常的要求他们。
为什么要说普通话  (3)、对于语言换码不障碍的同学,可以为他们举办一些普通话知识讲座,举办一些语言换码沙龙,帮助他们归纳出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例如词汇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方言词在说法上与普通话的不同,并让他们懂得在普通话中的相应说法;语法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着重了解量词、动态词、语气词以及语序、比较句、疑问句等在表达上的不同,让他们逐步
懂得正确的表达形式。
  语言换码训练也可以分阶段进行,先说规则再由他们进行语言转换,如由一同学说方言,另一同学接着转换为普通话,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说好标准普通话而不至于是“方言普通话”。
  (4)、对于在说话时感到无话说的同学,则可要求他们多积累知识,丰富说话材料。如有的同学胆子大得很,每次说话课都跃跃欲试,但真叫他说时则往往刚说两句就无话可说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知识不够丰富,语汇贫乏,生活经验不足,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造成底气不足。所以要想让学生做到滔滔不绝,就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充分地占有材料。
  首先,要求学生读书要广泛,并且要强记,积累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无论他(她)的声音多么美妙动听,如果知识不丰富是难以成为一名出的演说家的,广博、严谨的知识结构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正如培根所说的;“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⑥所以老师要要求学生多读书,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词库”。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以减少他们的盲目性。
  其次,要要求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观察生活。中国有句老话:“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沸腾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善于从平常的普通生活中观察思考,善于获取典型材料,以备说话需要时能随口拈来。
  再有,提高日记质量。有的同学把日记变成了单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这种日记往往是带锁的。由于题材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向学生说明好的日记不仅写个人的生活,更去评议看到的、听到的、社会上的人和事,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5)、对于读音不标准的同学,可以把他们集中起来,利用语音纠正读音,教师要耐心给他们讲解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然后让其戴上耳机,反复听示范发音,对比自己的发音,辨别自己的发音缺陷,这样学生边说边听边纠正,心理放松,不必担心老是说错而被老师批评,训练放得开,进步就快了。
  3、在训练中应贯彻褒多贬少的原则。要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长期、高效地发挥,使说话得以有序进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实行激励原则,试想,每次训练如果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指责他们,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谈“说”变,何谈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呢?相反,如果每次训练,我们都设法出学生的闪光点,对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重,得到成功的体验,再内化
为行动的力量,就会对说话越来越感兴趣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⑦对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要说,但一定要说得委婉些,如“ΧΧΧ其它方面说得很好,如果眼睛能勇敢地看着听众就更好了。”这样,学生在说话时就没有怕批评的顾虑了,说话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总之,能力是训练出来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只要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出结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口笔两厉的人才。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