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范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和12月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界定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
在的与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
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
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根据《公约》的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征:
    1 无形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 看不见, 摸不着, 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 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例如,  端午节是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有形物质载体,以一种节庆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就是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无形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有效保护方式,使其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可能。
    2 传承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传承积淀下来的。具而言之, 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 只有经过历史的演进, 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 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种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要为其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使之能够延续、传承。
    3 实践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表达其喜庆、欢乐、
悲哀、痛苦等情感的形式, 其中凝结着各个体或者团体的文化旨趣。此项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应以实践为基础。
    4 活态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成果, 它依附于特定的国家、民族、族、地区或者个人而存在和发展, 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首先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 其次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其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土壤,使之在这样的土壤上、这样的环境里延续下去。
    5 开放性。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以春节为例,按照传统习俗, 在春节期间, 人们通常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除灰尘、送灶神、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祭祖宗、走亲戚、串朋友、舞龙灯、踩高跷等。现在, 春节期间放鞭炮就受到了限制或禁止,增加了收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集体团拜的新内容。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上述各项基本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既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文化主权, 也有利于促进国家
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于2004 年8 月28 日批准加入《公约》。为了履行《公约》义务,我国立法机关已于2006 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程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生活美,之于我们,它就如水和空气,我们
的生活离不开它,但却不一定了解它。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价值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这是核心价值。它们记录着不同种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展现了该民族自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这些都能够有效的帮助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交往也随之增多,相互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也不断的产生摩擦、碰撞,逐渐交叉、融合,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生动的
体现了此特性,因此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是其它文化遗产无法比拟的。
(二)经济价值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一般不能直接展现出来,往往要通过其文
化价值来体现,经济价值随着其文化价值的增大而增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果脱离了文化价值,脱离了一些如民间艺术节目、文化旅游等载体,其经济价
值也就难以体现了。从发生学来讲,即就其最初的根源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经济价值是其他一切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被越来越重视并加以利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
况,利用所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拓旅游业,尽量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的双赢。如近年来国内流行的边疆游、西部游,吸引人们的除了对新疆、
西藏等地自然景致的向往,对其独特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憧憬也是重要的
因素,丝绸之路、雪域高原、宗教文化等都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的不可忽视的资
源。另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望果节、
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节等,通过媒体及当地各方面的宣传和大力发展,
都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节日,这些民族特文化都促使前去探访的旅游者络绎
不绝,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旅游业科学合理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本地非物
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地方特和民族特,有
利于提高本地的综合实力。
(三)历史价值
    传承着过去绚烂的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历史财富,是最
浓缩的民族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
类其它历史遗址、遗迹等一样,其产生都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特点之
文化遗产下。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
产力发展水平、风俗禁忌等多个方面,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是我国年代最为久远的戏曲种类之
一,是戏曲艺术界的珍品。自2000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展开了“人
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报,每两年宣布一次申报成功的代表作。
昆曲艺术便是2001年5月第一批19个代表作之一,足以证明其重要艺术地位和历史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各种戏曲在唱腔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变化更新,
但昆曲却不然,它拥有数量庞大的剧目,且保留了戏曲中大部分传统特征,剧
目中又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因而又被成为艺术节的“活化石”。如透过
《牡丹亭》这一昆曲典型代表曲目,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宗族家规礼数、
家庭伦理道德和民间婚姻观念等。
    在我国民间,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它们中的很多都表现了人民对于历史事
件和人物的看法,而这些往往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本质,尤其是有关劳动人民
斗争史,能够是非分明,与过去统治阶级的历史家的故意隐瞒、颠倒是非不同,
因而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如《黄巢起义的故事》、《李闯王的故事》
等,虽其中很可能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
    总之,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阶段历史文化精髓
的积淀,将所属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地保存并展现出来。通过全方位地探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可以更加真实、全面、本真的了解曾经的
历史和文化。
(四)美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成品后,大量存在于表演艺术、手工艺品等形式之
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是人类进行各种艺术、审美研究十分宝
贵的资源。通过这些炫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品,我们可以形象的看
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活风貌、风俗人情、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及艺术创造力
等,美学价值极高。
    在我国,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内涵和外延,
很大程度上展现于它的偶像崇拜方面。因而自古以来,一直到我们现代,动用
各种方式,铸造、绘制大量精美的佛像,这始终是佛教教务的重点。人们可以
从各种佛像的形态、质地等对其进行鉴赏和研究,从而了解佛教造像的美学感
染力。山东长清灵岩寺是对佛像造像艺术较好的呈现,与江苏栖霞寺、浙江国
清寺、湖北玉泉寺共同被誉为天下禅林的“四绝”,是其中唯一的北方名寺。寺
中千佛殿供奉的精美佛像姿态各异、造型逼真,仅从佛像体势方面而言,就有
坐像、立像、卧像等多种身姿。与此同时,佛像服饰装束的线条、层次、结构、
质感以及各种彩绘装饰灯,都展示出了令人惊叹的技艺水准和美学价值。
(五)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价值标准和规范,较于物质文化
遗产,其拥有更多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体
现在,一方面可以保存和反映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展情
况、人类的认知水平和创造能力、科技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
遗产其自身就具有十分高的科学含量。
    在我国内蒙古地区就有传承下来如神话、祝赞词、民歌、人生礼俗、民间
医药、民间竞技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生动地映射出内蒙古地区内各
民族不同时代最为原生态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的真实状态,具有积极且重
要的科学价值。正骨术是蒙古族人们在长期与大自然和疾病的顽强斗争中,形
成的特医学技术。它源起于历史悠久的萨满医术,从现代自然医学的角度,
它是一种调整和强化人体自我康复能力的辅助疗法。所以,深受萨满医术影响
的科尔沁蒙古族正骨术,体现了蒙古族较高医学水平,同时对现代精神医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