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得节约的原因
入为出、花钱大手大脚,更不懂得物尽其用、量入为出,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孩子们的这种行为,折射出的是成人实际节俭意识的弱化、节约教育环节的缺失和节约教育模式的僵化。
  1、家庭教育缺位
  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而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孩子们的消费欲求。家庭节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不懂得节约,折射出成年人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在我们身边,不乏出手阔绰的父亲和随手倒掉饭菜、扔掉物品的母亲,他们的行为自然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节俭,何为“粒粒皆辛苦”。父母常常在生活细节上不注意节约,不能做到保护物品,一水多用,人走灯灭,孩子又怎么能真正明白处处节俭的道理?对于孩子们这个不良习气的形成,专家认为不该苛求孩子,家长们尚且铺张浪费,怎能要求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呢?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成人的行为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孩子们来讲,“粒粒皆辛苦”是背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远离劳动使孩子
对“辛苦”没有亲自的体验,是导致他们浪费的另一个原因。让孩子懂得珍惜,学会节约,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实际劳动,体会父母辛苦挣钱的不易,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辛劳,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节约的含义。
  2、学校教育缺失
  有很多家长希望学校能展开节俭教育,使孩子有意识地降低消费、爱惜财物,认为通过老师来对孩子实行教育,不容易使孩子反感,比家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据理解,当前节俭教育的力度随年级增高而递减。幼儿园的老师经常教育孩子们节约用水,讲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曾开过“养成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则偶尔展开节水、节电的宣传活动,至于少花钱,学校老师讲得很少。
  一位资深中学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节约教育内容,班会等活动也很少以节约为主题。很多被认为节约教育展开得比较好的学校,也大都侧重在节能教育上。
  3、教育模式有待更新
  纵观现行的节约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控诉旧社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呼唤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还停留在寻根之旅、忆苦思甜等上世纪节约教育的水平。这个模式的缺点就是脱离实际,流于形式,无法让孩子感同身受。二是讲述国家资源有限,现在浪费了以后就没的用了,注重面过于宏观,对孩子的触动也不大。教育模式的僵化可见一斑,所以二者都难以起到预期效果。
  孩子浪费有其特定的心理因素,青春期孩子渴望被注意,浪费攀比不完全是虚荣心作怪,通过攀比亦能够获得自我独特的感受。某些成绩不好又没有各种特长的孩子更喜欢攀比,他们的心里“潜台词”是,如若不这样很难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仅仅靠高消费和浪费达去到引起吸引他人注重的目的。
孩子学会节约的重要性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是对财物的合理分配,节约是珍惜劳动成果,是对劳动创造者的尊重。古人以勤俭为美,认为勤俭节约的生活才是最舒适的生活。
  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既能培养孩子合理分配财物的水平,又能锻炼孩子独立生存的水平。家长应教育孩子通过理解国情,理解勤俭节约的意义;要使孩子懂得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教育孩子懂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分钱、一粒粮食的作用;教育孩子懂得浪费是一种犯罪,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假如从小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来一害社会、二害父母、三害自己。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需要从家庭做起、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一、谈话诱导,心灵启迪。
  家长要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实行充分理解,结合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从孩子的身边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提升孩子的道德理解,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馒头、面包等浪费现象时,家长就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诱导孩子道德认知,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二、榜样作用,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能够抓住孩子喜爱听故事这个特点,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如《雷锋的童年》、《朱德的板凳》等。也可讲讲身边贫困孩子的生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剖析故事内涵,让孩子联系自己平时的行为实行对照,从而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
  爱模仿是孩子的特点,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由模仿父母学习得到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自身要勤俭节约,为孩子示范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每件小事做起,如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等,去感染教育孩子,使孩子提升行为的理智性,真正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劳动体验,辛勤果实。
  平时可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孩子实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使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让孩子去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能够教育孩子搜集废旧物品,卖掉的钱能够存起来,捐助贫苦孩子。家长还能够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方可利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节约用水的故事
  四、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
  废旧物品若是擅长利用,也是能“变废为宝”的,比方: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等等。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的练习。
  五、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
  只要父母放手,五六岁的孩子已能独自实行一些小额消费,如买点零食等。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有个原则,不能让孩子大手大脚花钱。
  孩子自己有钱,花钱也要学会节省,如坐公交汽车,父母身边没有零钱,让孩子付,孩子也很乐意,但孩子有时却主动要求坐没空调的车,这就是孩子学会节约的一种表现。对孩子来说,让他自己体验节约花钱,比一千遍一万遍地说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六、指导理财,合理利用。
  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制数额,不应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水平,定时定量给予。其次,家长要问清每次钱都花在哪里,假如最近阶段
钱的去处无法说明,家长应暂停“发放”,弄清楚钱的去处再考虑。小一些的孩子能够由父母对于每一笔钱的用处实行记录,大一些就能够指导孩子自己记录。父母还能够根据记录的内容,和孩子讨论以后哪些地方是不需要花钱的,哪些是必须花的。再次,对于“压岁钱”的用途,家长能够留一局部给孩子,设立一个“学习基金”,现在学杂费减免后开学的学费很少,能够让孩子动用“学习基金”,平时购买学习用品时也能够从中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