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考试重点整理
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法考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简要概括民事诉讼法的基本背景和重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
民事诉讼法是指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调整的范围包括诉讼主体、诉讼行为、诉讼程序证据规则等方面。民事诉讼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结合,具有程序性、独立性和平等性的特点。
二、民事诉讼法的重点内容
总论
总论部分主要涉及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基本程序和基本理论。其中,合议制度、审级制度、当事人制度、代理制度、证据制度、诉讼保全制度等是重点内容。
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程序。审判程序是诉讼程序的主体,执行程序则是实现判决和裁定的过程。执行程序虽然较为独立,但也受到民事诉讼法的调整。
当事人及代理
当事人是民事诉讼的主体,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和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被代理人的意志和利益通过代理人的行为得到体现。在民事诉讼中,代理分为法定代理、委托代理和指定代理。
律师在民事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律师可以帮助当事人处理法律事务,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案件的公正解决。同时,律师还可以代表当事人进行上诉和申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证据及证明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和手段,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内容之一。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和笔录等。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是决定案件事实认定的关键环节。
证明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证据,以证明自己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的过程。证明对象是指在诉讼中需要用证据加以证明的问题,如实体法律关系、法律事实等。证明责任是指在诉讼中,当事人提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则要承担败诉的风险。
诉讼程序
诉讼程序是指诉讼活动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形式。民事诉讼法对诉讼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包括起诉、受理、开庭审理、裁决等环节。
起诉是指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争议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起诉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包括原告适格、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等。
受理是指法院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后决定立案审理的行为。法院应当在受理后的法定期限内通知被告应诉,被告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答辩状。
开庭审理是指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过程。开庭审理应当公开进行,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就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同时法院还可以进行调查和勘验等。
裁决是指法院根据查明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对案件作出最终裁判的过程。裁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并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上诉或申诉。
特别程序
特别程序是指为解决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而规定的特别程序,包括简易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