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特教育 提高育人效益
——先进单位事迹材料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22个教学班,1656名学生,86名教职工。多年来,学校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强化素质、发展特”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创造条件,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努力构建学校德育的特教育。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校园文化品位也不断得到提升。学校连续获得“全国传统美德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校”、 “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特教育:
一、美德入心教做人
(一)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我校一直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学校设置了固定的“德育专栏”:有名人名言、中华美德长廊、世界著名科学家墙、世界冠军墙,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长廊都育人,良好的环境氛围无声的感染了学生,促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利用校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
播、板报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孝敬父母、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勤奋刻苦等传统美德教育。每学期举行“美的故事会”、“美德理论报告会”、“美德在闪光演讲会”等系列活动。每月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二年四班在“学会感恩,共建和谐”主题班会上,计珍珍、吴利军、王超等同学讲述了他们怎样完成家庭作业“为妈妈洗一次脚”的。他们说自己长这么大都是妈妈给自己洗脚,还从未给妈妈洗过脚。捧着妈妈那双劳累的脚,泪水和洗脚水混在了一起,决心努力学习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同学们都表示“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是天经地仪的事,是做个好人的根本,一个对父母都不尽孝的人就不能处理好兄弟、亲友、师长、同事乃至国家和集体的关系。”
(二)即时开展活动,见缝插针不留空白。如:在三月份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五一”、“十一”放假时间较长,我们借此机会开展了“孝敬父母,美我心灵”活动。进行了“一算二做三调查”(算父母半年为自己花了多少钱;做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学校向家长调查学生是否提出过超过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调查学生在家里是否顶撞父母,向学生调查父母的生日,并说明自己是如何祝福父母生日的。)
(三)我校还努力开创美德教育的新领域、新途径,把美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结
合起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我对象,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的自主创新中深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1、礼仪课程进课堂。学校把礼仪课作为校本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每班两周一节礼仪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学校还从学习宣传、学科渗透、榜样示范、实践体验、故事启迪、活动竞赛、环境熏陶等途径开展礼仪教育。
    2、对照美德典型,寻差距和不足。如在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诚实守信”的专题教育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诚实守信”方面,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自己做得不够好,明确认识到自身目前的情况,再对照《中华传统美德》“诚实守信”中的要求,联系自身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个人目标,争取做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把自己的目标工工整整地写下来,贴在班中的个人目标栏中,时刻提醒自己。
     3、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体会中华民族自觉、自律的美德。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能 ,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成功。在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管理自己,教育自己。放手让学生主持班会、组织课外活动、自主管理自习课、自主管理宿舍、维持早操、打
饭纪律等等,既培养了同学们的管理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约束力和自制力。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一个学习勤奋、艰苦朴素、纪律严明、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良好风气。教育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那么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有一千五百多学生吃住在学校,住宿生管理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一项。但每天晚上的寝室管理主要由宿舍长完成,男、女生宿舍只有一名教师服务,值班领导和其他教师负责应对出现紧急情况,熄灯铃声一响,1500多名住宿生立刻鸦雀无声,进入休息状态。每天早操,我们都不安排班主任跟班,只安排一名值班领导、一名体育教师和三名教导干事来组织全校的早操,整个早操井然有序,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我校经常接受上级有关部门检查验收,有时,一些档案材料、照片、证书等都放在教学楼四楼大厅里,一放就是十天半月的,学生们经常去观看,可没有一个人乱翻乱动,时时都是非常整齐的样子,所以,即使是一些重要的资料我们也不用收起。学生自习课,班主任可以不到班,一律由值周班长负责管理,效果良好,体现出较好的自觉性。在我们学校,你听不到学生骂人的声音,听到的是同学们亲切的问候声;你看不到打架斗殴现象,看到的是同学们刻苦学习、积极锻炼的身影。在我们的校园里,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和谐氛围。
二、军校建设谱新篇
业余少年军校活动为养成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按军校章程我们坚持四项制度,开展四项活动。
坚持四项制度:一是军事训练制度,二是国防教育制度,三是内务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四是吸收新学员制度。通过严格执行新学员吸收制度,增强了军校的制约力,促进了学校的管理。
开展四项活动:一是争创了双五好活动(即:五好先进集体和五好优秀学员)。十几年来,先后表彰了12批386名学员和32个先进集体,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二是军民联谊,拥军优属活动,组织军校学员每 半年采取拉练形式,到部队参观学习,观看部队的军事表演、飞行训练、内务和营院卫生,参观了解放军艰苦奋斗创建的千亩果园、万亩青年林。同学们受到了锻炼,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利用春节、“八一之际先后组织学员到部队慰问38次,慰问烈军属134户,为烈军属做好事2500余件,密切了军民关系,强化了拥军意识。三是军事比武活动。每次军训都要组织考核比武,既检验了训练成果,又激发了训练热情。四是国防文体活动。在体育运动会上安排了一定比
例的军体项目,如军拳、跨越障碍、登山越野、投掷等。既提高了学员的军事技能,又增强了体质。少年军校还先后组织学员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军营歌曲大赛、国防书画展、国防主题演唱会、国防征文等活动60余次。目前,在校全体学员人人都能演唱《说句心里话》、《当兵的人》等十几首军旅歌曲。既活跃了军校气氛,又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少年军校建设使学校面貌和师生士气焕然一新,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军校生活培养了学生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增强了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二是激发了学习文化知识的自觉性,三是锻炼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四是培养了艰苦朴素团结互助的风尚,五是培养了社会公德。
三、心理健康育桃李
多年来,我校坚持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我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我们开展
了“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活动。由团委负责,定期由生理卫生教师、校医、校外专家给学生作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报告、讲座等,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对存在心里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矫正。同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心理医生的职责,将心理健康教育溶入学科教学之中。我校承担的心理课题 “维护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获得省级一等奖,我校也被命名为心理研究示范校。孟庆军老师在参加河北省心理健康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6月24日,我校王晓新老师将参加承德市心理健康评优课。我校被命名为心理研究示范校。
军校有哪些学校由于坚持不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的学生心中充满理想,精神饱满,斗志旺盛,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发展之中,表现出紧张、和谐、有序的校风。
四、家校合作结硕果
家庭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系统的工程,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抓好家庭教育,积极构建了家长学校,三类学习型家庭即民主家庭、、温馨家庭、特家庭的多元化家教体系,实施家长与孩子三共“共识、共享、共进”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有效的尝试. 
    纵观近几年来,我校家长学校的规模由小到大,活动内容及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办学模式由大众化到初步形成自己的特,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及社会各界的认可,这其中有上级各部门领导对我校家长学校办学的高度重视与关怀,更有广大教师契而不舍的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的探索中,我校结合实际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认识到位,通过分析研究学校与家庭教育现状,认识开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组织教师和家长代表,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明确开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机制,帮助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办好“家长学校”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密切关系。从而,为办好家长学校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管理到位,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工作站,形成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家长学校管理网络,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辅导,对家长委员会所提意见和建议的整理、分析、解答;由家长委员会负责向学校及时反馈家庭对子女教育的要求;由教师和家长负责掌握、交流学生(子女)身体、心理、学习、活动等方面状况。从而,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针对性。
    三是落实到位,学校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做到工作有长计划,有短安排;活动有场所、有主题、有记载、有总结,确保家长学校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