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歌曲《黄鹤楼_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司马驰
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
        引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古诗词歌曲的曲作家是我国著名民族作曲家刘文金老先生,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现已成为了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独唱音乐会、声乐比赛的常用曲目。本篇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研究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词来探研其演唱特点和艺术特征。
        一、歌曲诗词的意境
        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在这首诗解释方面,现在人们对这首诗有很多的见解,但多数认为是表达了李白在送友人远行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首句“故人西辞黄鹤去”,诗作中的“故人”明显指的是孟浩然,而“黄鹤楼”则指出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点,“西辞”又很巧妙的点出了孟浩然远行的方向,诗作的首句言简意赅,仅仅七字
就把人物、地点、事情交代的清清楚楚;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二字描绘出大片看不清的阳春烟景,“三月”二字将时间交代清楚,“扬州”将去往的地点交待清;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情景俱现的一句,在貌似写景的同时又描述了一个充满伤感别离的细节——“碧空尽”这三个字形象再现了李白独立江边望君远去时的画面,生动无比;末句“惟见长江天际流”,此句紧紧衔接上句,用消失于视野的帆影和面前那滚滚东去的长江再现了李白对朋友那依依不舍的眷恋,惜别之情,就好似滚滚东去的江水一样,浩瀚悠长、绵延不绝……
        二、关于歌曲的艺术特征
        (一)歌曲的旋律特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曲式是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它的旋律为D五声宫调式,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特征。从曲式结构上来看,主旋律部分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乐句:
        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最后的“楼”这个字的尾音落在A徵音上。这个乐句延续了前奏部分的散拍子,以朗诵诗歌般的自由的感觉为全曲飘逸洒脱的风格奠定了基础,为乐曲开了个好头。
        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尾部的“州”这个字结束音落在#F角这个音上。这个乐句由第一乐句的散板进入到了慢板,4/4拍,旋律中明显能感受到融入进去的戏曲音乐元素,这条旋律抑扬顿挫,充满戏曲感觉,在情感上又能感受到诗人的欢快与得意,短短的数语细致的描绘出了大诗人李白对好友孟浩然即将前去扬州的羡慕、自豪之情。
        第三乐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最后的“尽”这个字结束音在B羽上,而此句的前半句“孤帆远影”与后半句“碧空尽”形成音程上的大跳,,前低音大跳至后高音的做法更能将情绪上推一层,为第四乐句“惟见长江天际流”的高潮的到来做充分的准备。
        第四乐句“惟见长江天际流”,最后的“流”这个字结束在F角上。这句旋律为五个乐句的最高音,也是五个乐句的最高潮,大诗人李白从感情上的最高潮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离去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五乐句“惟见长江天际流”,乍一看这句跟第四乐句没有区别,但是第五乐句的结束音却是落在了D宫这个音上,这个乐句可以看作是对第四乐句的一个补充,是高潮归于平缓之后的一个过渡。这五个乐句有一些内在的、不明显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二)旋律与诗词的韵律联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歌曲的旋律中装饰音的使用比较多,在演唱歌曲中吟诗的感觉很强,有诵读的感觉,带有些许戏曲元素。整首曲子格调高雅,回味无穷,作曲家刘文金先生用了音乐特有的表现手法,再次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旋律谱写必须借鉴诗词的韵律,在演唱这首歌时,感觉到旋律的错落有致,感情的跌宕起伏,特别是一些句子上的处理,让人切切实实的感觉到了从开始的平淡的叙述,然后感情渐渐的加强,演变到最后的一句“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感情上的一个爆发,而这些旋律对感情上的支持正是诗词本来所体现出来的感情处理。全曲从反复处开始有一个歌词上变密集的一个处理,这时的旋律也有一个相应的变化,旋律也变得密集了,刚好对应上歌词的变化,尾句上做了一个反复的处理,首次反复反复了尾句的后半句,有一个音高上的提升,二次反复反复了尾句的全部,在音高上降低了一些,最后一个字做了一个拖长加花处理,更能让人感到乐曲的终止感,仿佛在此刻看到了滚滚东去的长江……
        三、关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技巧
        这首作品大多数演唱范本都是男高音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吕宏伟的版本,他在演唱时的咬字、韵味把握的非常到位。而如果女高音演唱此作品时,要注意作者对于形象的塑造,并避免声部的差异带来的困难。需要在对作品的词、曲来一次准确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样做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设计与把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演唱的方式、方法也将直接影响着作品感情、精神的傳播。
        (一)气息的运用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抒发对孟浩然远去的不舍之情的离别作。所以在气息上更要舒展、流畅。歌曲中出现很重要的休止时,呼吸要干净利索,避免拖泥带水。高音区的气息支持非常重要,腰、腹部的力量必须要加强,用来保证歌唱时的稳定性,使高潮部分的情绪保持高涨、表现出诗人当时的情绪,例如歌曲的倒数第二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反复的那个“天际流”,于音域上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这里的气息较之其他地方要更加瓷实、有张力,以表达诗人当时的感情。
        (二)咬字的方法
        在演唱中国的作品时提倡“字正腔圆”,特别是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尤为要注意字头咬法与元音之归韵,这是表现古诗词歌曲的浓郁民族风格的重中之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咬字是演唱中的重要部分。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人”字读音“r en”,此字两拍,且又在散板里面,字头“r”需要咬的清晰缓慢,元音“e”尾声“n”则要快速的归韵至头腔上,使歌曲的吟诵性得到好的表现,就如同诗人在吟颂。“烟花三月下扬州”“三”字仅有半拍,可是,在咬这个字的时候一点也不能糊弄,需将字头“s”用舌尖划至齿根,字中“an”要在鼻咽腔里快速归韵。“州”字则要咬好字头“zh”,然后再慢慢转换到“ou”,转换的时候要无痕迹。
        总的来说,咬字要依照“依字行腔”之原则,用来达到“字正腔圆”的状态,使歌曲的古典音乐感得以完美表现。
        (三)润腔的运用
        董维松在《论润腔》中提到:“‘润腔’这词,现在人们用的很多,也为此写过很多论文。但它该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学术术语。”
        在演唱过程中,润腔经常用有中国传统特的装饰音:倚音、颤音、滑音、连音、波音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这些装饰音也都有出现,如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的“人
”、“西”、“楼”都使用了倚音,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里的“月”字运用了波音,“州”可以使用滑音去润腔,全曲的最后一个字“流”的收尾音则可以使用颤音、渐慢音来润腔,用来体现全曲的结束感、和李白望着故人远去,天水一线的场面。要想将这首作品演唱的韵味十足、感情贴切,无论是气息、咬字还是在润腔及音的控制上都要下大功夫,争取做到每个字的归韵、发音、强弱音等都要准确无误。
        结语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灿烂的花朵,在中国古诗词歌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爱与关注的现在,要想把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好,我们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和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        本篇文章通过探究中国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探讨其演唱技巧。此曲是演唱古诗词歌曲中的一个例子,中国古诗词歌曲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库,有待于我们更加的去发掘它、探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