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蛇山上,享有“天下绝景” 和“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冲决巴山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的历史沿革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 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三国时期,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
    黄鹤楼在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到唐朝时,黄鹤楼已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下一句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命名渊源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
    “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 一说是曾有神仙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
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神仙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而后一种说法中的“神仙”据说就是三国时候蜀汉大将费祎。明代大文豪王世贞、汪云鹏编撰的《列仙全传》曾收有仙人费祎“橘皮画鹤”的故事。
说费祎升仙后,常在武昌江边游乐,当时黄鹄矶头曾开有一家辛氏酒楼,费祎到此总要喝上几杯,却从不付钱,辛氏不但不责怪,反而将小杯换成大杯,让费祎喝个痛快。如此几年,费祎终于对辛氏说:“欠你的酒钱实在不少了,现在偿还。”说着便用手中的橘皮在酒楼的墙壁上画了一只鹤。并告诉辛氏:“若有客人至此,鼓掌高歌,黄鹤便会起舞。”一时酒客云集,争相歌咏,黄鹤亦翩翩起舞,辛氏酒店由此生意兴隆。如此十年,辛氏富甲一方。忽一日费祎到酒数,对辛氏说:“以黄鹤偿还酒钱,够了吗?”辛氏连忙拜谢,为费祎摆酒接风。费祎也不言语,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笛吹奏起来,瞬间,只见天空飘来一片白云,黄鹤亦飞临其身边,费祎跨上黄鹤随着白云一起飞去。为了纪念黄鹤与费祎,辛氏便用所得之金将酒店改建成为黄鹤楼。
    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
    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又名黄鹤山,西北有黄鹄矶,即
今湖北武汉市蛇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黄鹤楼外观特点
    重修以后的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彩绚丽,雄奇多姿。
    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黄鹤楼的文化底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以及陈运和诗称“黄鹤楼,有一个腾空而起的雄姿,也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气势”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
1927年2月,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黄鹤楼(实为奥略楼)连同蛇山脚下的红楼,为亚洲民主的开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黄鹤楼景区和辛亥革命文化区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旅游必到之所。
《黄鹤楼》-崔颢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这首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 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背景: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
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菩萨蛮·登黄鹤楼
菩萨蛮·登黄鹤楼
  1927年2月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