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精读与跳读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概况、故事情节、篇章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等。
2.运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阅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具体材料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感受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不畏艰险、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产生影响。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内容,掌握精读和跳读两种阅读方法。(重点)
2.了解写作背景,分析人物形象,能够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难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初步了解《西游记》
1.《西游记》知识问答。(学生抢答,教师补充)
(1)《西游记》的作者是谁?简要介绍其生平。
(2)简要介绍一下《西游记》的成书经过。
(3)《西游记》一共有多少回?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用一句话把《西游记》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5)《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情节?
2.《西游记》简介
(1)作者生平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分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包括诗1卷,散文3卷,卷四末附小诗38首。
(2)成书过程
唐 代《大唐西域记》玄奘印度取经(17年)真实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插入神话故事
宋 代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神话成分进一步增加
元 代  四人西天取经故事大体定型
明 代  吴承恩加工整合成《西游记》
教师相机补充: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徒步去天竺(今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再经今新疆和中亚等地,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天竺。他在那里学习数年,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广泛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玄奘在路上所见各国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及地理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至他的弟子慧
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这些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3)内容结构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回到第七回)介绍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孙悟空的一部“英雄史”。
第二部分(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的由来。包括“唐僧出世”“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第三部分(第十三回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由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
妖魔,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是唐僧师徒四人的一部“创业史”。
(4)内容梗概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5)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
“一句话”故事会(从上面情节中选择一个讲述)
讲述格式:_______________这一精彩情节,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过。
◆活动二:学习精读方法
引导:经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对《西游记》已经了解了很多,但是经典名著,需要细读精思,才能体会其精髓,现在我们一起来读出精彩。
1.明确精读内涵
阅读教材第133页的“读书方法指导”,思考:什么是精读?精读应该读什么?
明确:精读即精细深入的阅读。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
过渡:精读就是深入细致的阅读,用心思考和反复的鉴赏。如何利用精读来阅读《西游记》呢?
2.精读方法运用
阅读内容:精彩选篇《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阅读方法:圈点批注
阅读(批注)要点:
(1)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揣摩人物性格、心理。
(3)读内容的感受,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写法的赏析。
示例:
①细读: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会遭到拒绝?
②精思: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三人关于是否“西行”的对话,表现了各自怎样的心理?
③鉴赏:孙悟空、罗刹女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批注后交流。
(1)故事情节:
唐僧师徒四人路过火焰山。由于山上一片火海,他们无法通过。得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灭火焰山的火,悟空就亲自前往借扇。铁扇公主误以为是悟空害了她的儿子红孩儿,死活不愿借扇给悟空。无计可施后,悟空变小,让铁扇公主喝进肚子,逼铁扇公主交出扇子。铁扇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
(2)人物性格、心理:
①孙悟空:
行者见他闭了门,却就弄个手段,拆开衣领,把定风丹噙在口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蟭蟟虫儿,从他门隙处钻进。(动作描写)——机智
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他两个往往来来,战经五七回合,罗刹女手软难轮,孙行者身强善敌。(动作描写)——勇敢,本领高强
②唐僧:
三藏听说,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浇流,只道:“怎生是好!”(语言、神态描写)——心里着急,性格懦弱
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语言描写)——信念坚定
③罗刹女:
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烧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神态、心理描写)——爱子情深,急于报仇
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3.赏析艺术特
(1)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难吃,难吃!”那男子笑道:“怕热,莫来这里。这里是这等热。”行者道:“你这汉子,好不明理。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他这等热得很,你这糕粉,自何而来?”那人道:“若知糕粉米,敬求铁扇仙。”
赏析:人物对话,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烈,幽默诙谐;俗语、市井言语交错运用,雅俗共赏
(2)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几树乔松栖野鹤,数株衰柳语山莺。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碧梧鸣彩凤,活水隐苍龙。曲径荜萝垂挂,石梯藤葛攀笼。猿啸翠岩忻月上,鸟啼高树喜晴空。两林竹荫凉如雨,一径花浓没绣绒。时见白云来远岫,略无定体漫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