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道教与九观
  道教是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表现中国传统的强大的民族宗教。与外来宗教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相比,道教可说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国教”。它孕育于先秦文化、酝酿于汉末、成熟于魏晋、鼎盛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二千多年,经久不衰。道家道藏、佛家经典和儒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岭南的道教活动,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在罗浮从事道教活动之人,最早要数有“千岁翁”之称的道家名人安期生。它是秦代琅琊阜乡人(今山东临沂)。他在岭南的活动,史书载迹斑斑。东晋葛洪记道:“安期将(李)少君东至赤诚、南至罗浮、北至大洹、西游玉门,周游五岳。”清代屈大均也记道:“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游。罗浮之有游者,自安期始。”他称安期生为始游罗浮第一人。据说安期生曾传他“神丹炉火飞雪方”,后来“尸解成仙。”
而东汉桓帝时王远也弃宫入仙修道。“往来罗浮、括苍山,”终于得道成仙。一时之间,道家羽客,云集罗浮。罗浮十八洞天,到处都有道家丹客结庐炼丹的足迹。以此“足证秦汉时期,岭南之罗浮已成为道教的胜地”。“罗浮山在秦汉时已是道家中心之一”。
而在罗浮修道炼丹之羽客,均是“金丹世家”。一脉相承,名人辈出。其中不少人在岭南到道教史,甚至中国道教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
据道家经典载:安期生以“金丹之法”授朱灵芝。朱灵芝隐居罗浮山,修炼“太清神丹”,终于得道成仙。成为管治罗浮山这个代价十大洞天中的第七大洞天——朱明曜真洞天的朱真人。现在朱明洞中,朱真人朝斗坛遗迹犹存。自此以后,金金丹之法在罗浮道家中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朱灵芝传给在罗浮铁桥峰修炼之苏元明(朗);苏元明传给罗浮飞云顶修炼的葛玄(葛洪从祖);葛玄传给罗浮山泉源福地中修炼的郑隐(思远);郑隐传给罗浮麻姑峰下南庵修炼的葛洪。
葛洪在罗浮不但修道炼丹,而且潜心医术的研究,尤其是当时岭南一带常见的疟疾、脚气、瘴疠、、恙虫病等中草药验方。他的《肘后备急方》实际上就是简易急救手册。书中所列治病单方,“卒多易得之病,其不获而须买者,亦皆贱价草石”。如治疟疾处方所列药物是“青蒿,大蒜、豆鼓、常山、皂菜,鳖甲。”治脚气的药物是:“豆腐、大豆、小豆、牛羊乳、蜀椒。”深受广大贫苦大众的欢迎。人们称其为天上下凡救苦救难的“葛仙翁”,实在是由衷之言。道家丹客悬壶济世,使人们加深了对道教的崇拜之情,也加深了对罗浮仙山仰慕之
感。这也是一千多年来,道教南宗灵宝金丹派能在岭南,尤其是在罗浮山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罗浮仙山盛名,使罗浮道观香火鼎盛,历久不衰。罗浮历代名道对山中道家宫观的修建十分重视。山中宫观,不断扩建,屡颓屡修,金碧辉煌,耸立南天。据志书记载:罗浮道观较为有名的有九观:都虚观(即冲虚观)、黄龙观、明福观(即九天观)、白鹤观、酥醪观、孤青观、何仙观、黄仙观、丛林观。
到清代,虽经千百年风雨摧残,但尚有六观得以完整保存。观名浓缩在清代佚名诗人《罗浮重阳登高》诗中。诗曰:
远望罗浮显彩霞,拨云明月照梅花。
黄龙吐出延祥寺,白鹤飞来宝积家。
丹灶酥醪传道帖,铁桥华首桂架裟。
九天直透冲虚观,游尽罗浮任我夸。
其中字下加横线的是观名,加点者为寺名。
时至今日,罗浮道观保存或重修完好的就只有冲虚观、黄龙、九天、酥醪四观了。
一、白鹤观
白鹤观为葛洪在罗浮山的所建四庵中的东庵旧址。宋代道士邹葆光在《罗浮山指掌图记》中曾记道:“自冲虚观出会仙桥,东行三里余,抵明福观(伪汉所建,亦名九天观,东坡书额)、迤逦至石洞(邝仙骑牛入石出)、小水帘(此处多隐者庵)、白鹤观(葛仙东庵基)”。
由于年代久远,有关志书对白鹤观的记述甚少。而明代以前对白鹤观的呤咏之作业很少。因此,白鹤观究竟是何人、何时所创建,时至今日仍是一无所知。但从邹氏上述之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白鹤观是后人在东晋葛洪东庵旧址兴建的,建筑年代则肯定在东晋以后。 而披阅各种旧版的《罗浮山志》和《粤东诗海》等诗文集,在宋代以前,不见有呤咏白鹤观之诗文。在明代, 也仅有中山人黄佐之《白鹤观》一诗。诗曰:
茶鼎初生一缕烟,抱琴何处觅胎仙?
瑶台有路归何日,华表遗音说往年。
玉树风声生蕙帐,霞峰月映芝田。
扁舟更到梅花路,应在蓬莱七洞天。
明末万历戊子年(1588)三月初,顺德人欧大任在游罗浮时,白鹤观已渐颓。他在游记中写道:“问孤青、白鹤、酥醪三观,稍颓,冲虚观尚宏壮。”
据清末民初博罗人曾焕章考证,白鹤观址就在九天观后山背观场埔。据《博罗县志(民国版)卷八·迹》载:偶遇九天观士人云:‘此山背观场埔,相传为长寿观古址。’余(即曾焕章)亟往视之,则丛冢累累,掘地犹得其阶。余曰:此白鹤观址也,非长寿观址也。盖长寿观为孤青观之变名,本在黄龙观后,改建于幽居洞。宋末,有迁建于治城西榕溪上。从无在此之明文。是此观场埔,为古白鹤观无疑。”
明末,白鹤观年久失修,颓然而废。清代东莞人陈阿平来游,白鹤观已成遗迹。他只好遗憾地写道:“啾啾红翠鸣,寂寂空山响。灵迹在游无,仙观成惝恍。”
二、何仙观
何仙观在云峰岩前之水帘洞。何仙观仙姑祠,奉祀八仙之一何仙姑。何仙姑之事迹,前文已详述。
水帘洞石刻如繁星点缀峰,乃是罗浮山中胜景。唐宋以来,游容不断,题咏如云。清代潘耒在《游罗浮记》中就记道:“水帘洞上为大龙谭,小龙谭;为药槽、石臼;为大水帘,小水帘,皆一瀑布也。瀑得雨而怒虹奔龙,呯訇作雷声。穿涧屈曲行……路愈险,境愈奇。”为此,吸引历代游人墨客,防胜寻幽。宋代惠州知府郑佐就曾为之赋歌一首:
仙人开碧户,玉液泻潺淙。
飞流散珠玑,酒落随天风。
三伏不知暑,有如水晶宫。
平生丘壑性。歌啸紫薇中。
正因此地层恋迭翠、瀑溅泉涌、鹤舞蝉鸣、曲径通幽,归隐之士、修道之人多在筑庵而居。宋代名道士邹师正在《罗浮指掌图记》中指出:“水帘洞山间水石最胜。”在如此清静之地,建观立祠之作。自号罗浮山人的惠阳人梅蟠就有《罗浮何仙姑祠》一诗以颂。诗曰:
昔闻谢自然,今祠何女仙。
昌黎久不作,奇事相留传。
当其始生时,紫云光烛天。
炼服云母丹,红玉飞琼烟。
窈窕颜不老,霞帔尚翩翩。
琪花露含蕊,瑶水月在莲。
恍若坐深闺,真息长渺绵。
佐携魏夫人,右挟夏婵娟。
不入天台路,永同龙汉年。
梅蟠是宋神宋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由此可以推算,这何仙姑起码是宋元丰年前所建。距今已有近千年了。
至清代,何仙姑祠尚存。曾为酥醪观住持的陈铭圭有《晓登水帘洞谒何仙姑祠》七绝四首。其中一首写道:
石楼璇室菜云环,瀛海归来认故山。
夜半方闻仙鹤语,不留清影在人间。
只是何仙观在罗浮志书中留下的史料甚少。《罗浮山志》只记下其观门楹联为:
一声石臼鸣红翠;
百尺水帘飞白虹。
至清末民初,何仙观已颓废无存了。
三、孤青观
孤青观原在黄龙洞天之中。此观之名及观址曾屡变屡迁,由于史料不全,历代《罗浮山志》对它的记述极少。因而至今很难对其屡变屡迁的原因及有关人物作详加考证。从为数不多的
史料中,我们知道:孤青观原在黄龙洞孤青峰下;唐代迁至君子岩(又名伏虎岩)旁,改名为长春观。南汉时,长春观又迁至幽居洞天华宫附近,改名为长寿观。宋代,长春观又改回孤青观之原名。宋明时期,孤青观已为山中名胜,文人墨客游后,多有题咏。其中不乏佳作。宋代惠州知府陈尧佐之《孤青观》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诗曰:
秋晚闲招县大夫,五云深处访仙都。
松关何限逍遥客,试问长生学得无?
从化人刘克平在游记中叶写道:“有宝积、延详故寺之遗地,复西是为黄牛径。有仙姑之祠,孤青之观,就径中蔀檐下憩。”由此记可见,孤青观在明代犹存,而至明末,孤青观已废。遍阅明末及清朝有关罗浮咏诗游记,已再无记游孤青观之诗文了。
四、丛林观
    丛林观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建于延详寺左。此观之建,可谓事出有因。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他在元末参加起义军,信奉白莲教“明王出世”之说。为此,他立国后就定国号为明。作为开国之君,他首先要民心。洪武五年(1372年)他认为佛道太奢华,
“蠹材耗民,莫此为甚。”就下诏:“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禁僧道斋醮……违者有司严治之。”又因僧道太监,有作乱之嫌。故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诏:“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县,寺观虽多,但存其宽大可容众者一所,并而居之。”朱元璋明今各县只准保留一寺一观的规模。其余寺观,都要合并为一。此令一出,谁敢不从。于是博罗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只保留一寺,为延庆寺;只保留一观,就是丛林观。《博罗县志卷一·前事》(民国版)就记道:“明洪武二十四年十月,大毁寺观。定郡县只存寺观一区为丛林。徒诸观当毁者林木,构丛林观于罗浮延详寺左。归并各寺于延庆寺”。这就是丛林观修建的原因。
此举当然会引起僧道两教的强烈不满。而各地官员不敢抗旨,大多草率应付,朱元璋于洪武年三十一年(1398年)死后,风头一过,各地寺观依旧香火鼎盛。丛林观自然成不了气候,反而被冷落一旁。不久就颓废。似昙花一现,如流星而逝。在历代罗浮诗文中,竟没有一篇呤咏丛林观之作。丛林观虽是过眼云烟,但它作为明洪武年间罗浮山为一之观,理所当然被记录在罗浮志书之中。
五、黄仙观
黄仙观在茶山第一谷中,又名茶茶山观。茶山位于分霞岭西、浮山之北的蓬莱洞后,与丫髺陈铭生个人资料及图片
山东西相峙。
茶山幽谷灵岩,风光秀丽。清代谢里甫在游记中赞之道:“高松拂天,云凝不流。白练横飞,动人心魄。峭壁掌控,一瀑直注,凝为深潭。两崖山茶、桃梅、杂花,落花,落英纷馥。”而东莞人何仁山更赞之曰:“罗浮二山,浮山诸山,茶山为胜。泉石幽阻,林恋蔽亏,境最森邃。”
乾隆末年(约1792-1795年),道士曾复高,胡复安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就在此创建了此观。观中奉祀斗姆元君之个“北斗众星之母”。同时也供奉黄野人。俗世之人对斗姆元君知之甚少。而黄野人则是家喻户晓的深为民众喜爱的行仙。以吸引更多的善男信女和游客。
东晋黄野人,其人其事,在“冲虚观赤松黄仙祠”中已作为详述。黄仙观依崖而立。观殿之右,过石涧,“有瀑布悬岩而下,长数丈,如双练。”这正是黄仙观景最为独特之处。罗浮山九百八十道长溪幽泉,遍布十八洞天。在酥醪洞天,有“水疑天际来,声自云间起”的洗耳泉等等。但这些名泉飞瀑,远者要望断秋水,隔峰远眺;近者也需攀藤援崖,涉谷寻幽。而“惟茶山瀑只距观数步。银河玉虹,可以几蕈间玩之。”无须长途跋涉,不用日晒雨淋。就在观中茶几蕈席之间,隔窗可观瀑影,依几可闻泉声,这在罗浮山可说是唯一的瀑观相融之
处。
正因如此,黄仙观逐渐成为清代以来罗浮胜景之一。文人墨客赏赋诗,纵情山水,络绎不绝。清代名人张维屏的《黄仙观》一诗,最为时人传诵。诗曰:
手持一瓣云,去谒黄野人。
野人渺何许,笑语空中闻。
似云旧相识,小别三百春。
丹丘有故宅,曷为恋红尘?
山顶有玉池,泉味如酒醇。
一酌消百忧,再酌忘其身。
六、冲虚观
冲虚观为罗浮山现存的最古老的道家宫观,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它背靠层恋叠翠的
麻姑峰,面临波光激滟的白莲池。湖光山,尽收眼底,是千百年来的罗浮胜迹。
东晋时,葛洪举家南迁,在罗浮筑庵修道炼丹。咸和五年(330年),在广州刺史邓岳的帮助下,葛洪在麻姑峰下修筑了南庵,名曰都虚(又称玄虚)。以后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西庵和北庵。葛洪在罗浮山采药治病,筑灶炼丹,修道授徒,著书立说。终成中国道教史上魏晋丹鼎道派最杰出的代表。建元元年(343年)葛洪于罗浮山病逝,(按道家所说是服用九转金丹飞升成仙。)道门中人尊称葛洪为葛仙翁。为了缅怀葛洪的功绩,就在东晋义熙初年(公元405年)扩建都虚庵,增建“葛仙祠”,祭祀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