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库伯在吸收并整合杜威“经验是教育的关键”的实用主义哲学观、勒温“体动力学研究”的心理学现象及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观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体验学习圈模型[1]。体验学习圈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过程,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主动应用。库伯认为体验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取得的结果,它是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学生个体与环境之间进行连续不断的互动,在体验过程中适应世界、创造知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可从体验学习圈任意环节开始进行[2]。
2. PBL 教学法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倡导学生基于问题,通过自学、探究、讨论与合作的方式主动发现及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思维水平、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创新精神与意识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问题始终贯穿教学过程,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及发现问题,学生不仅习得知识,还掌握了解决问
题的思路与方法,使学习更具目的性、主动性、探究性与参与性[3]。
二、体验学习圈与PBL教学法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融合
1.
体验学习圈与研学旅行的适切性
研学旅行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强调学生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中主动发现与解决问题,重视学习过程,
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探究性与实验性等特征。将体验学习圈理论作为研学旅行的理论支撑,能够为有效开展研学旅行提供启示,如图1所示反映了体验学习圈理论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关联性。
图1 体验学习圈理论与研学旅行的关联性
2. PBL 教学法与体验学习圈的适切性
分析体验学习圈的内涵,PBL教学法与其不谋而合,将体验学习圈与PBL教学法融合运用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形成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如下(见图2)。
图2 PBL教学法在体验学习圈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具体体验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在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根据学生的具体体验,及时创建问题情境,学生能够在研学课程的开始阶段便围绕
摘要:体验学习圈包含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主动应用四个阶段,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体验学习圈理论与PBL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寻两者间的适切性,提出基于体验学习圈与PBL教学法融合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理念,并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关键词:课程设计;体验学习圈;PBL教学法;研学旅行
杨婷婷 高 源 冯歆茹 王晓晨
(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基于体验学习圈与PBL 教学法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
* 本文系2020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专项课题“地理师范生从师基本技能培养研究”(项目编号:Isjsjyzx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晓晨问题开展学习,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及探索,在问题
情境中促使问题成为学生反思观察的助推力。
(2)探索问题,反思观察
教师需要借助有意义的问题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
思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通过问题才能更牢固地建构
体验、经验与知识体系之间的桥梁。学生在教师循序渐
进的引导下,需要思考通过亲身经历、观察、交流、
讨论得到的感悟与信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已
有知识生成新的问题,逐渐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与问题
意识。
(3)抽象概括,解决问题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并搭建丰富多
样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淋漓尽致地交流、讨论、表述对
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参与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已
有知识经验产生冲突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在自我探究、
组内交流、组间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勇于质疑、善于思辨
的思维模式,从而获得新的、更深层次的、科学的概念
与认知[4]。
(4)迁移检验,主动应用
PBL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与综合思考解决
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在主动应用阶段,学生需要举一反
三,迁移运用认知与技能。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台,引
导学生将研学中所获知识经验有效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
问题,在新的情境中扩大外延,逐步培养核心素养。
三、基于体验学习圈与PBL教学法的研学旅
行课程设计案例
本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将体验学习圈与
PBL教学法相融合。在反思观察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循
序渐进提出问题,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究体验,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转变思
维模式,在师生交流、生生合作的过程中抽象概括知识
内容与体系,并将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下一
阶段的实践中。基于体验学习圈与PBL教学法,以大连
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开展主题为“独特的地质
地貌与海洋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本次课程实践活
动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课程设计节选如表2所示。
表1 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海洋地理研学旅行基本信息
研学基地大连市金州区金石园与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
研学时长2天(2020.10.22-2020.10.23)
适用学段高一年级及高二年级
研学路线
(见图3)
图3 研学旅行课程总体路线图
表2 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海洋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节选
学生探究任务情境问题设计课程目标(预设与生成)①结合相关期刊对金石园的文本介绍,知道金石园被发现的过程;自主阅读金
石园入口处石碑,大致说出金石园的两种成因。(具体体验)
②头脑风暴:结合已有知识经验与对金石园的第一印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并探究金石园的两种成因中,哪一种更科学合理?(反思观察)
③师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金石园的成因与流水侵蚀有关,并得出
金石园的地貌类型属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的结论。(抽象概括)
④提问:岩石的溶解作用属于物理风化还是化学风化?(反思观察)
⑤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回忆风化作用的概念与类型,概括出金石园的岩石溶解
作用属于化学风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其他几种风化作
用与原理。(具体体验与抽象概括)
⑥教师示范岩溶地貌的成因实验操作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实验。
(主动实践检验)
⑦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验,归纳金石园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原理。(抽象概
括)
①金石园是如何被发现的?
②仔细阅读金石园入口处石
碑,思考金石园是如何形成
的?
③自由辩论,探究金石园的
两种成因中哪一种更合理?
④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金
石园的地貌景观属于哪一种
地貌?
⑤岩石的溶解作用属于哪一
种风化类型?
①在教师的讲解下,知道
金石园的前世今生;
②结合实验,辨析金石园
成因,树立科学探究精
神;
③了解岩石风化概念、类
型;
④动手进行喀斯特地貌形
成原理化学实验,说出喀
斯特地貌相关概念,掌握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条件;
⑤观察金石园中岩石的细
节,结合实验,能够解释
金石园形态成因;
⑧自主参观金石园雄伟瑰丽的岩溶地貌景观(见图4、图5),提出问题:金石
园曲折的通道与洞穴的形成原因?探究岩石中镶嵌的石质白线的成因?为什么
北方其他地区没有这种岩溶地貌?(具体体验与反思观察)
图4 岩溶地貌景观图a 图5 岩溶地貌景观图b
⑨学生汇总答案,教师总结,抽象出三个问题的答案。(抽象概括)
⑩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分布着这种岩溶地貌?分布特点?彼
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主动检验运用)
⑥在自主观察金石园的过程
中,思考金石园中为何出现
了曲折的通道与洞穴?园中
的石质白线是什么?为什么
北方其他地方没有这种典型
的喀斯特地貌?
⑦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分布这
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
特点是什么?
⑥通过视图学习,能够辨
认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
态;
⑦通过感受风化作用对地
貌形态的塑造,感叹大自
然的鬼斧神工,学会用发
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和
分析问题,具有尊重自然
的态度、人地协调观念;
⑧了解我国喀斯特地貌分
布,并绘制简单方位图。
游戏:选出传家宝
①实验室内放置小锤子、小刻刀、各种各样的矿物(如方解石、金刚石、石英
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各种工具尝试为眼前的矿物进行硬度排序。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矿物的概念与矿物硬度的知识点,概括说出答案。
(抽象概括)
③分发莫式硬度表,学生验证答案,认真听教师的讲解,知道测试矿物硬度的
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感受矿物硬度,结合莫式硬度表得出答案。(主动实践检
验)
①岩石与矿物的区别是什么?
②什么是矿物硬度?
③人类已知的,世界上最硬
的矿物是什么?
④如何测试矿物的硬度?
⑤观察实验,得到的实验结
论是什么?
通过游戏判断矿物硬度,
形成对矿物硬度初步的感
性认识。
①岩石的物理风化实验:准备小石片、镊子、水、火柴、酒精灯等实验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下,分别模拟自然界中的岩石在太阳灼晒下、黑夜冷却降温
与日复一日经受热胀冷缩的过程。(具体体验)
②提问:从实验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反思观察)
③小组讨论概括答案:岩石在反复受到高温与严寒的过程中,会受热膨胀、遇
冷收缩,直至一定程度,岩石会出现裂缝甚至破裂。(抽象概括)
④在地质地貌主题的研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主动检验的过程。
观察岩石的物理风化模拟实
验,能够概括出哪些知识?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岩石的
物理风化过程。
①进入地质公园,学生亲身感悟海浪,观赏千奇百怪的海岸形状,运用曹操
《观沧海》诗句提出问题:为何“秋风萧瑟,‘洪波’就涌起”?(具体体验
与反思观察)
②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抽象概括出海水的涌动主要由风力形成,学习海浪的
概念知识。(抽象概括)
③认真听教师讲解波浪能的知识点,理解波浪能是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提问:
海边的岩石若受到波浪这种摩擦力的影响,会产生什么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捡起脚边的石头,观察石头形状,提问:为何海边的石头形状基本上都比
较圆滑。(主动检验与反思观察)
④通过亲眼所见与触觉感悟,抽象概括出波浪的能量作用于物体会有侵蚀作
用,将海边石头打磨得比较圆滑,没有棱角(见图6)。(具体体验与抽象概
括)
图6 海边岩石
⑤复习回忆知识点,并提问:将海岸受波浪等海水运动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
称为?(反思观察)
⑥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所学知识与研学旅行前所作的准备,得出这样的地貌
称海蚀地貌,并进一步知道海蚀作用主要有三种:冲蚀、磨蚀与溶蚀,扩充海
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及我国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地区。(抽象概括)
⑦提问:波浪对海岸的冲刷侵蚀塑造了千奇百态的地貌景观,说出有哪些海蚀
地貌?(反思观察、具体体验与实践检验)
游戏:寻鳄鱼与恐龙,分发素描本,观察发现并画出形状像鳄鱼与恐龙的岩石。
①曹操《观沧海》诗句哪一
句体现出海水运动理论?
②为何秋风萧瑟,“洪波”
就会涌起?
③海边岩石在波浪能的作用
下,形状有什么特点?
④将海岸受波浪等海水运动
侵蚀破坏,从而形成的地貌
称为什么?
⑤海蚀地貌都有哪些类型,
具体是如何形成的?
⑥结合所学,思考探究海蚀
地貌的形成是否具有先后顺
序?
⑦海浪是否会对人们的生产
生活造成影响?采取什么措
施进行干预?海洋可能会带
来哪些自然灾害?
⑧水位与刚来的时候相比,
有哪些变化?这是什么现象?
潮汐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⑨涨潮与落潮之间的地带称
为什么?
⑩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
如何更好地应用潮汐资源?
如何保护丰富多样的海洋资
源?
①在实践观察中,通过小
组合作能够说出海蚀地貌
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探
究分析海蚀地貌形成的先
后顺序,逐步增强地理实
践力;
②知道波浪运动产生的能
量可以塑造海岸地貌并开
发成为新能源,通过波浪
发电装置模型理解波浪能
转化原理;
③分析并阐述海啸成因,
掌握海啸来临时的避灾措
施;
④通过亲身感受波浪对海
岸的侵蚀形成的地貌景
观,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
工,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
情,初步形成人地协调
观;
⑤理解潮汐形成原理,学
会计算高低潮时间,结合
生活实践了解潮汐的应用
与保护,树立正确的人地
观念。
(续上表)
⑧小组合作,到并探究得出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崖与海蚀台的形状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每一小组负责讲解其中一种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不足部分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认真听教师讲解并记录海蚀穴、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实践检验后抽象概括)
⑨提问:海浪在侵蚀海岸岩石形成令人赞叹的海蚀地貌的同时,是否会对海边生活的人们造成影响?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有效地缓解海浪对海岸的侵蚀?瑰丽壮阔的大海有可能带来哪些灾害?(反思观察)
⑩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得出可修筑堤坝、人工海滩补沙、种植海岸防护林等等防护措施。认真听教师对海啸形成原理的讲解,了解海啸发生时带来的危害,并能够熟记海啸发生的前兆与自救措施。(抽
象概括与具体体验)
11亲身体验水位的上涨与下降,提问:水位与刚来时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这属于什么现象?(具体体验与反思观察)
12结合所学知识,抽象得出这是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提问:潮汐的形成原理?(抽象概括与反思观察)
13认真听教师讲解,并观察教师演示日地月模型,结合所学,小组讨论归纳太阳潮、大小潮的形成原理,并掌握潮汐的计算公式,推算涨潮与渔民出海时间。(实践检验与抽象概括)
14观察潮涨潮落之间的区域,提问:涨潮与落潮之间的地带称为什么?(反思观察)
15学生在潮间带中观察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归纳潮间带知识点,并归纳所学知识,举出生产生活中对潮汐的具体运用实例,明白如何保护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抽象概括)
①仔细观察龟背石的形状特征(见图7),对比石头形状与龟壳,结合园区石碑文字与教师的补充讲解,知道龟背石的两种成因说:干裂构造说与震动液化泄水脉说。(具体体验) 图7 龟背石
②借助手机等,查地球上其余龟背石的资料,与金石滩龟背石形成对比。(行动应用)
③仔细观察玫瑰园叠层石,提问:形成这种玫瑰的石头与哪种风化作用有关?(具体体验与反思观察)
④师生共同探究,认识岩石风化作用的另一种作用——氧化作用,认真听教师对玫瑰石形成过程的讲解,做好记录,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抽象概括)
①畅所欲言,在龟背石形成原因的两种说法中,更赞同哪一种?②为什么石头的颜是玫瑰的?可能与哪种岩石风化作用有关?
初步认识龟背石地貌的形成因素,对比世界上其他龟背石地貌,分析彼此之
间的区别。游戏:一起来“发电”①潮汐发电实验:提前准备好“点头鸭式波浪能发电机”,以小组为单位,动手体验潮汐能发电过程,记录实验过程。(具体体验)②提问:波浪能的发电原理是什么?(反思观察)
③运用上午学习的潮汐知识,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概括得出答案。(抽象概括)
④研学结束后,尝试制作一个发电装置。(实践检验)
波浪能发电机的发电原理与机制是什么?通过波浪发电装置模型理解波浪能转化原理。参考文献:
[1] 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建珍.中学地理教育走向“田野”——意义、方法与保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3] 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 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118.
[4] 严奕峰,谢利民.体验教学如何进行——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6):21-25.
(责任编校:王雅琪)
(续上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