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文物的作文
保护文物作文篇一:
我国经过20xx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也趋向于城市建设和发展领域,这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城市建设的投资非常有限,城市发展资金主要靠各城市独立解决,所以不少城市都把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国内外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城市建设中,规划是龙头,规划必须先行。在城市发展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因此,城市发展的规划方略研究,十分重要。城市规划走向发展性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创造价值,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城市经营。一个好的建设规划、小区规划就可以创造上亿的价值,上海文化佳苑就是一例。一个好的城市总体规划创造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周庄、平遥的规划最有说服力。
概括起来,城市发展的规划方略,主要有如下方面: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基础设施区域共用,节约投资并增加效益;规划先行,搞好城市发展性规划。这些问题是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也是城市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各城市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面对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难题,以推动城市的建设健康顺利发展?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同济联合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研究专家李秉毅,请其主要就“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长远考虑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方略发表看法。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何在?
李秉毅介绍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4个方面:历史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科学价值、发展旅游——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从历史研究着眼,来看待城市文化价值。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明今,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 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建筑、构筑物(如中国的赵州桥、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有的甚至是现在人们还不清楚的科学理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
凝聚了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李秉毅说,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城市文化遗产,为我们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展城市旅游业,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城市。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场所。小小的周庄(小镇),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增长率也是惊人的。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我国张掖市比日本的高山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得多、有价值得多,然而,我国张掖市的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值的比例却比日本的高山市低得多,张掖市不到10%,而日本的高山市在70%以上。 总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每年拿出20xx万元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遭受地震时,国际上给了相当数量的捐助。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经营的长远战略
保护文物作文篇二:
山东济宁斥巨资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一经披露,即遭到上百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反
对,各大报纸也发表了很多质疑的文章。反对者认为,项目投资300亿元耗资巨大,打着文化名义破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环境,有文化、文化浮夸之嫌,会对“国库”造成严重浪费。
从中华文化城的规划看,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令人咂舌。其实这种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大、全的文化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各种新建的民俗村、风俗园、影视文化城常常占地面积惊人,却倒尽了游人的胃口。
这种文化发展的理念是值得反思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文化的。文化大发展不同于经济大发展,不是物质大繁荣、资金大投入、利润大回收。更何况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经济利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即使在经济领域也并不适合,对经济持久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对“发展”的概念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似乎一提起发展就想起庞大的面积、惊人的数字、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这种自杀式发展模式或许可以短时间内拉动GDP,但是其代价则是能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异化,还极大地败坏了人们的内心生活,损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其弊端已经引起中央、知识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等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就是明证。我们一直把“发展”理解为一个量的概念,而实际上发展更是质的概念。
对文化而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就更是灾难性的。它不是建设而是破坏。那些人造的没有文化的文化城的真正动力和杠杆是经济,是GDP,是所谓“政绩”。
在我看来,古建筑古文物的“原貌”“原样”不只是城楼、坟墓、牌楼等等孤立的文物的原样,而是这些建筑物、文物的原样再加上它的周边环境的原样。打个比方,十三陵是一个文物,各个陵园之间有很多空地,如果在这些空地建造新的建筑物,即使陵墓本身没有动,它们所处的环境却发生了变化,这同样是对于文物环境的破坏,文物环境的破坏即广义上的对文物的破坏。所谓文物保护应该是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如果文化标志城的负责人和专家们真的是以保护文物为宗旨和目的,那么我奉劝一句:不要再建任何的新建筑,彻底放弃标志城这个“创意”,才是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
保护文物作文篇三:
佛教文物是一个角度独特而地位重要的文化载体,记载了中国佛教及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珍贵史料信息,是解读中国佛教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凭证。
3月24日下午17 : 30,师父去培训中心参加“全国佛教寺庙文物保护培训班”的结业典礼。国宗
局齐晓飞副局长、师父、国宗局徐远杰司长等在主席台就座。
首先是学员分享培训心得,分别由中国佛教图文馆副馆长圆持法师、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则悟法师、壤塘县确尔基寺活佛登德多吉、南岳福严寺方丈大岳法师、鸡足山祝圣寺住持宏盛法师分别作了心得报告。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培训使自己收获较大:了解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加强了文物保护意识,知道了文物保护的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使用,传承发展”;同时也感恩国宗局领导给大家创造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接下来,国宗局徐远杰司长总结了培训班的学习状况,肯定了大家的成绩,并分析了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几点期望。
然后师父讲话。他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壮观的优秀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好这些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结晶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有的意识和应尽的义务。文物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件既有重大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工作。”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我国以来,经过漫长的发展进程,最终完成其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等,渗透到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历史的进程,尤其是推动了文化领域的丰富多彩与多元发展,诞生了琳琅满目、形式多样、美不胜收的艺术瑰宝,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文物是文明有效而直观的载体,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佛教文物是一个角度独特而地位重要的文化载体,记载了中国佛教及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珍贵史料信息,是解读中国佛教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凭证。其宗教价值在于它能呈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反映不同社会时期和时代思想背景下佛教的理念与脉络,并由此折射出中国大德高僧们在继承印度佛教思想精髓的同时,不断光大佛教教理、推动佛教发展的智慧光芒。佛教文物对于我们佛教徒正确认识佛教历史,科学规划发展未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佛教文物保护工作是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此次培训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和中国佛教协会都非常重视,精心组织、
妥善安排。培训班邀请了文物系统的专家学者为大家讲课,从课程的设置来看,学习内容相当丰富,既有文物保护的法规,又有文物保护准则,还有
文物保护安全防范等相关知识,涉及到文物保护的众多层面,让大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应有的文物保护知识。大家通过几天的认真学习,掌握了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深化了对文物保护意义的认识,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国家宗教事务局非常关心大家,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在此期间专门安排培训班学员分别到有关文物场馆参观考察。”
“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佛教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我们的寺院就像一座座佛教文物的博物馆,从殿堂建筑到寺内的佛像、法器、壁画、经版等等,都是具有极高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佛教文物。希望大家在今后寺院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能够以崭新的理念,将在培训班所学到的文物保护知识应用到日常管理中,增强对佛教文物保护意义的认识,认真抓好佛教文物保护工作;切实贯彻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努力提高寺庙文物保护的水平;充分发挥寺院佛教文物的社会文化效用,
积极配合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共同支持即将在江苏无锡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国佛教寺庙文物展’的筹备工作;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