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我将从三个大的板块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算法。
2 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图形空间想象能力。并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理念运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巩固知识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张扬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采用了以下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设计了五个环节:设疑激趣,引入新课自读引导,探究新知;系统整理,明确算法;分层精练,巩固达标;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为此课一开始我创设龟兔赛跑的情景,小兔子和小乌龟因为路线不同发生争
执,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小兔子的路线是长方形的,乌龟的路线是正方形的,那么他们的路线长短到底相不相同呢,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它们的路程长短实际上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直接引出课题。
(二)自读引导,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巩固练习五个环节。
2、自读教材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内容。
3、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在自主探索后,充分发挥小组学习优势,学生会得出3种算法:
①120+60+120+60=360(m)
                            ②120×2+60×2=360(m)
                            ③(120+60)×2=360(m)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周长的3个计算公式
                (长+宽)×2=长方形周长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然后课件出示课本42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做到学中练,练中学。
2、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所以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尝试计算,二、交流汇报,三、总结归纳,四、巩固练习。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在试算中学生很容易得出:90+90+90+90=360(m)。90×4=360(米)。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哪种算法简便,重点让学生说出90和4分别代表什么,从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紧接着出示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三)系统整理,明确算法
为了进一步巩固孩子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解题思路,对前面的探索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四)分层精练,巩固达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习安排我注重层次性,渗透多样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闯关"游戏,激发了学生运用知识的激情。第一关是让学生计算数学课本封面周长,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二关是正方形周长公式的一个变式练习;主要考察孩子对正方形周长公式的灵活运用;第三关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考察学生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补一补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以培养孩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抒发感受,心灵对话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交流本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最后来说一下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我力求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边长×4=正方形周长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比一比》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页的“比一比”。我将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交流共
享、检测完善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课前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仪。
二、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一)情境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思索探究
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6)巩固:实物出示两组绳子的比较,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结合图对学生进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