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最短问题》这节课,整体来说,目标明确,设计精密,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师语言精练,对孩子的评价贴切自然,整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是一节扎扎实实实实的、探究有深度的好课。总之,这节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最短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目的在于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1、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离不开郭老师的有效指导和重视几何探究的过程。
首先,探究之前明确要求,明白要探究什么。郭老师在“阅读与理解”这一环节,指名读题后,
学生回答使用16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要周长最短时,教师问:“还可以拼其它的图形吗?”让学生明确了不能随意拼,拼出的应该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师又问:“最短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明确拼法不止一种,要把各种拼法都列举出来。
其次,探究中指导方法。在分析与解答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明白探究途径:拼图形--求周长--比周长,学生才不会盲目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培养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然后,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发现规律。
2、采用不同方法验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长方形的周长规律总结出来之后还没有结束,还需要科学的论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测,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验证。先举例验证,这次不再要学生拼图形,而是让学生在头脑里想图形,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然后又直观展示图形加以验证,利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这个规律。
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郭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计算、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变化规律。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加以应用。
在巩固练习环节,郭老师收集校园展示区的图片设计创设情境,练习十九第四题“绘画园地”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还应把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有两个孩子的生成问题没得到解决。
1、在用第二种方法验证的时候,老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为什么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呢?减少的周长都到哪里去了呢?第一位学生回答:把周长的剩余部分都给了宽。也许这个孩子误以为长在减少宽在增加,长减少的就给了宽。
2、在解决设计“绘画园地”这个练习时,第三个学生说,18除以2等于9,长加宽等于9,那长加宽最接近,就是4和5,就该摆4排,每排5个。照她这样摆的就是20个方块,而不是18个方块了,也许这个孩子把18个小正方形当成是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了。
本节课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把培养
学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都得到很好的落实。
这就是我观看这节课后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