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播出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交友节目不仅迎合了当前的娱乐化社会心态,也成为当前一些人普遍存在的心理诉求。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节目嘉宾真实性饱受质疑、刻意制造话题意味浓重、多少有些女权的意味等,也影响了节目的发展。
关键词:非诚勿扰;娱乐化;价值分析
媒体研究人李幸说:“2010年,肯定是中国电视的相亲交友年。”在2010年初,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引领了中国2010年婚恋节目的新浪潮。《非诚勿扰》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新颖的婚恋交友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相亲类节目一度盛行。《非诚勿扰》经过再度包装,融入了新颖的娱乐化等因素,连续多个星期成为省级电视节目的收视冠军。
一、《非诚勿扰》热播原因分析
受国外电视节目的影响,新一轮的交友节目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交友节目的代表,《非诚勿扰》的存在和热播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
当前社会剩男剩女现象盛行。现在的人们,更加相信一见钟情,于是感觉良好成了人们交友的首要要求,其次才是家庭等经济基础。随着人们对结婚对象越来越挑剔,社会上剩男剩女大量存在。这不仅为当前社会上的婚介所提供了广泛的市场,更为以这一类人为基础的娱乐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通过《非诚勿扰》我们不难发现,24位佳丽对每一位到场男嘉宾的点评,展现的是每个人严格的甚至苛刻的爱情观,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爱情观。
当前娱乐化社会心态普遍。娱乐化的社会心态有广泛的受众体,他们一方面是衣食无忧但业余生活比较匮乏的一类人,另一方面是那些工作和精神压力较大,渴望寻求释放积虑的一类人。于是他们选择观看那些让他们放松心情的电视节目,使现在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大行其道。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本应忙着谈婚论嫁的都市男女却疲于奔命,工作圈子的不断扩大和社交圈子的日益萎缩,使得他们苦苦寻觅却难修正果,生存的压力在不断挤占他们私人空间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眼界练得越来越高。“剩男剩女”不再是新鲜的网络词汇,而是逐渐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相比我们的长辈,80后在婚恋观中不再信奉“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血液中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多元西化的价值观的渗入,使得他们倾向于将爱大胆说出来,并且在择偶标准上有自己的一套范式,“父母之命”成为遥远的过去时,要挑就挑“我的菜”才是他们坚守的准则。
此时出现的电视婚恋节目,正好与这一社会文化背景合拍:一方面通过搭建媒介交友平台,释放“剩男剩女”的觅友需求——成人之美,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通过对有特的男女嘉宾的遴选,从不同侧面向受众呈现80后的择偶标准和情感诉求——娱乐大众,亦是电视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一次本真的回归。
二《非诚勿扰》的娱乐价值分析
(一)交友节目融入时尚、娱乐、情感因素增加看点。在传统的交友节目中,人们更多
关注的是最终能成功几对,节目节奏缓慢,时尚、娱乐性很差。然而,在《非诚勿扰》中,现场的24位佳丽,无论穿着还是打扮,不仅展现了良好的气质,更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戏剧冲突足够浓重。《非诚勿扰》的成功恰恰在于戏剧化的冲突。传统的交友类节目,大多是男女数量相等的“配对”,而《非诚勿扰》却是24个女生对1个男生,这种极度不平衡必然导致出现争抢或者共同抛弃的戏剧性效果。加之节目中女嘉宾通过亮灯灭灯表达自己对男嘉宾的看法等环节,更使节目悬念、冲突不断,充满了喜剧效果。如果将传统电视交友节目比作一场中规中矩的相亲宴请,那么《非诚勿扰》更像一桌麻辣有味儿的四川火锅——麻辣的嘉宾、麻辣的语录、麻辣的话题,各种冲突、争执在这里麻辣地碰撞上演,而且剧情跌宕、高潮迭起。
《非诚勿扰》的女嘉宾不仅外貌上佳、漂亮时尚,而且敢想敢说、精于表达,在场的男嘉宾经常被置于女嘉宾的“毒舌”之下。一般在被问及第一关“爱之初体验”的灭灯理由时,女嘉宾的理由最为个性劲爆,“他太瘦了,我觉得和他逛街就像牵着个风筝一样,我怕半路他给风刮跑了”、“他看起来那么小,我们走在一起,别人会以为我拐卖他”、“你三十岁,可你穿的衣服好像是十三岁,衣服是廉价的衣服,你对我们不尊重”……这样大胆直接的回应令观众叫奇;
更为热闹的是,男嘉宾并不总甘于被拷问,一些出语惊人的女嘉宾也经常被口齿伶俐的男嘉宾当场“反呛”。可以说,男女嘉宾之间针锋相对的“口角之争”令节目劲爆好看,并且在无形之中成就了《非诚勿扰》的麻辣风格。
(三)真人秀与现实生活的良好结合。随着选秀节目的大行其道,真人秀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真人秀节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猎奇心、八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非诚勿扰》是真人秀,它并不是以成功配对为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节目平台能展示当代人的爱情诉求。连主办方也表示并不想促成任何一对男女,只想展现出现在人们对于爱情观的最真实想法。《非诚勿扰》创办者的最精明之处就在于,将真人秀和现实生活很好的融合起来。通过人们面对婚姻问题的真实反应,来展现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想的碰撞。当一个真实的男女走入节目设定的游戏规则,只要他们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展现出来,就必然会造成重重矛盾,而这恰恰也是观众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四)主持人的成熟稳重为节目增添了魅力。电视媒体发展到最后,拼的是有无雄厚的资本。主持人恰恰是这雄厚资本中不可小视的要素。一个好的主持人,不仅会为节目增光添彩,更会为节目增加不小的人气。
主持人孟非和心理专家乐嘉的组合也令观众眼前一亮。除了外形上的相似点外,二位的鲜明个性和出众的口才,也令节目传递出不一样的气场。起用孟非是《非诚勿扰》的一记妙招,作为江苏卫视知名的新闻评论主持人,从新闻到娱乐的转身令孟非被网友评价为“史上最特别的‘月老’”,相比传统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轻佻卖弄,出身新闻的孟非更为睿智稳重,干净利落的主持中不忘适时地调侃和搞笑,对于《非诚勿扰》这桌麻辣火锅,孟非可以做到一边利索地给火锅加上料,一边又不紧不慢地调节着火候。他的搭档——彩性格学创始人乐嘉,也是伶牙俐齿、见地犀利。深谙男女嘉宾心理的他时而站在女嘉宾的阵营里,与她们一起不留情面地“质询拷问”,时而又扮演上了男嘉宾的救世主,用心良苦地总结所谓“男生攻略”。除了男女嘉宾之间的对垒,孟非和乐嘉之间的调侃与碰撞也构成了节目的一大看点。
(5)节奏快。传统交友节目男女嘉宾需要历经几轮环节的相知相识,最后集体揭晓悬念的“集团作战”方式不同,《非诚勿扰》的运作模式类似于各个击破的游击战,出场的男嘉宾面临的是“1对24”的局面,配对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爱之初体验”(测试女嘉宾对男嘉宾的第一印象)、“爱之再判断”(女嘉宾通过一段有关男嘉宾的自我评价和亲友印象的非诚勿扰13号女嘉宾VCR进行再判断)和“爱之终决选”(顺利通过前两关的男嘉宾对印象较好的三位女嘉宾进行反选,并通过了解女嘉宾的一项个人资料作出最终选择)三个环节,节目在每位男嘉宾出场时设置了挑
选一见钟情的女嘉宾的环节,这就使得受众在观赏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猜测配对的悬念感和“情感置换”的体验,而与以往节目不同的是,一位男嘉宾的配对结果往往只需10~15分钟便得到呈现,也就是说,留给观众的悬念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揭晓,并且后面又有着更多的悬念等待揭开,观众在这种悬念的迅速补偿和不断更新中得到的快感与好莱坞大片的观赏体验相接近。
三、《非诚勿扰》的问题分析
(一)节目嘉宾真实性饱受质疑。电视节目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在策划上用尽伎俩,但长此以往,就让人产生不真实的疑问。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原来能给大众提供各种知识的电视,现在需要观众们自己来判断各种真实性。在《非诚勿扰》节目一开播,人们便对节目的真实性进行了广泛猜测。4月20日凌晨,网友黑刀在豆瓣发表日志《非诚勿扰》,详细记载了自己参加前日节目录制的经过。在日志中,网友黑刀提到“……我们可爱的23号后来告诉我,她只是这个节目的托儿,参加这个节目只是她的工作,她说她很感激我在节目中选择了她,并且送上了她浓浓的祝福:你那期节目的收视率非常高。参加完这个节目之后一定会有更多好的女孩儿跟你联系,祝你幸福。”顿时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每一个节目为了保证其
可看性和感官效果,都是需要事前策划的。美国的《美国偶像》在节目制作之前,每个选手都是要经过训练、安排、包装的。但是,如果因为策划影响了节目的真实性,就会得不偿失。因而,中国的电视人是不是也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定义娱乐节目,使娱乐节目更有品位、更有嚼头,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娱乐精神。
(二)多少有些女权的意味。《非诚勿扰》中是以24个女人针对一个男嘉宾进行点评、挑剔,充分表明,女性处于绝对的强势。而且,将女性的选择当做第一步,不仅仅是体现了尊重女性,更多体现出的是女权的意味。虽然靓丽女嘉宾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多少给人以男女不平衡之感。
(三)刻意制造矛盾冲突之嫌。在《非诚勿扰》中,节目组尽量选择差异大、不同类型的人来参加节目,有刻意制造话题和矛盾冲突之嫌。在节目中,有年轻美貌的女佳丽马伊咪,有中性风潮的谢佳,有学化学32岁还未出嫁的博士。参加节目的男嘉宾中,有衣食无忧的富二代,也有小小甜品店的老板,这种落差展现出多种多样的人生,也体现出各式各样的婚恋选择,但就是因为落差之大,才更让人产生一种刻意制造、精心策划的意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