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十大经典歌舞片
美国歌舞片有点像中国的戏曲片,浓重的程式化风格使得当代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欣赏起来如同隔靴搔痒,难以过瘾。另外,歌词的美妙往往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复制,也妨碍了它们在非英语地区的流传。但从另一方面看,音乐及肢体语言更能超越普通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因此优秀的歌舞场景均有耐看的特点,以下推荐作品有许多真正称得上“百看不厌”。
说歌舞片凝聚着一种文化的精华一点也不为过。在“艺术反映生活”的阶梯上,歌舞片就像蒸馏水,将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加以提炼,并且注入了大量超凡脱俗的元素(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哪个人若一高兴便唱歌跳舞,恐怕早被送进精神病院了)。歌舞片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擅长反映浪漫主义内容,表达喜悦、忧伤、梦想、悲哀等情绪,而表现繁琐的尘事或思辩性题材则相对不是它的拿手好戏。但这种局限性不是绝对的,而对传统条条框框的突破往往蕴涵着一种艺术形式的新生,如目前走红百老汇的两出歌舞剧都走喜剧路线,一出讲下岗工人跳脱衣舞维生,另一出讲戏剧界的骗术,均改编自喜剧影片
从表现手法上讲,美国的歌舞影片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70年代以前常常雄霸奥斯卡领奖台。相比之下,印度每年生产的歌舞片恐怕好莱坞在全盛期都无法望其项背,而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耗资和声势也是珠穆朗玛峰水平,但其艺术想像力和表现力连好莱坞30年代的歌舞片都不如。你若有机会看一下193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那歌舞场面的舞台设计和调度大概会让央视的腕级编导们汉颜。
30-40年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时代,那时在豪华布景及制作上已登峰造极;之后的歌舞片更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在艺术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诗气派。70年代后,好莱坞歌舞片全面进入萎缩阶段,传统的表现手法不再受人欢迎,创新的路子偶尔有人尝试,但并未掀起新的热潮。新片《红磨坊》在形式上作了大胆的试验,如彻底打破传统的歌舞段落化,并采取“新”歌“老”用的手法营造喜剧气氛,但是,影片在剧情和思想性方面并没有什么新意,它能否传世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喜欢歌舞的朋友对以下作品应该会有兴趣,不喜欢的朋友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比如,当代大型动作片在表现手法上便受到传统歌舞片的潜移默化,如《珍珠港》的导演迈克尔·贝强调《西区故事》为他的启蒙作,而李安则坦承整部《卧虎藏龙》在潜意识中都受到李翰祥执导的黄梅调《梁山伯和祝英台》的
灵感惠顾。
本文所列的歌舞片不包括动画歌舞片,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那也是歌舞片,而且可视为传统歌舞片没落后取而代之、但保留了传统精髓的新式歌舞片。
一、《绿野仙综》Wizard of Oz (1939)
  虽然它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输给了《乱世佳人》,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空前绝后的儿童歌舞片成就。
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音符、每一样道具都已成为传世经典。现代科技大可以把特技做得更真,但谁能复制那一份纯真、那一份探索精神?谁能复制朱迪·加兰的歌声?幸亏秀兰·邓波尔没有抢到这个角,因为她太乖巧、太做作,没有加兰那份无需雕琢的“纯”。
  多罗西在铁皮人、稻草人和懦弱狮子陪伴下,踏上黄砖路,迈向翡翠城,他们在那里没有得到现成的“心”、“脑子”和“胆子”,但他们在那一幕幕奇幻的探险中,学会了如何培养内涵、智慧和勇气,也体会到亲人的爱胜于一切这个道理。
  我想,全中国只有歌词翻译家薛范才能译出原文歌词的无穷妙趣。还有,我国文化可能难以接受“懦弱狮子”这样的自我矛盾。不过,既然老鼠可以由鬼鬼祟祟变成可爱无比,狮子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形象呢?反正一切都是幻想。
二、《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1952)
  把早期好莱坞的一些电影歌曲加以串联,再配上一个电影业由无声片转为有声片的剧情,这样的做法通常产生的是陈词滥调和连篇俗套,但此处却催生了一部充满绚丽愧宝的歌舞片。
  千万别把在雨中唱歌联想成凄凄惨惨戚戚,本片的情调犹如雨后的彩虹,流光四溢,那歌那舞是如此令人酥心,那喜剧是如此天真、开怀,能扫清你心头的任何阴霾。
中国十大女装
  本片是舞蹈大王金·凯利(Gene Kelly,别跟无厘头喜剧大王金·凯瑞搞混了)的精心杰作,尤其是他在雨中自导自唱自跳的主题曲,若他一辈子只创作了这一段,也会流芳百世。记得几年前他去世那天,美国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讣告,没有一个字总结他的生平或综述他的成就,只是把这一段完整地放了一遍,然后打出“金·凯利今天去世”的字幕。本片又译《万花嬉春》。
三、《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 (1965)
  我的一些朋友可能不能原谅我没有把本片列在榜首,因为该片在全球的叫座程度绝对无与伦比,但它却有着一些小毛病,如某些场景甜得发腻,小孩的戏太过乖巧,个个都好像受了秀兰·邓波尔的培训,还有,婚礼后的结局有明显的画蛇添足之嫌。
  该片我看过不下一百遍,所有台词都记得,但影片的精华都集中在歌舞场面,我这里就不复述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名了。在艺术
手法上,该片把原本属于“室内乐”的故事成功地放大为“交响乐”似的史诗。在实景的利用及跟内景的结合上,本片跟它之前的歌舞片相比更上了一层楼。
  本片的精髓由三大元素组成:罗杰斯的音乐、哈默斯坦的歌词、朱丽·安德鲁斯天籁般的歌喉。本片荣获包括最佳影片等四项奥斯卡。
四、《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1951)
  一个美国画家在巴黎艰苦奋斗,同时被一名富婆和一个漂亮女孩看中,这样的故事俗得甚至有点反胃,比《音乐之声》的故事更缺乏创意。不过不要紧,有格什温的音乐、金·凯利的舞蹈,再加上歌舞片大师明奈利的导演,保证把你的注意力从大脑转移到感官。影片的精华是它的压轴戏:那是一场大型舞蹈,场景是巴黎,你猜该用什么样的布景来衬托?若即若离、如梦如幻的印象派绘画,时而像是画,时而又“活”起来。这场戏的创意足以弥补其他部份的平庸,你若跳过整部影片,光看这部份,也没有什么损失。本片又译《花都舞影》或《花都艳舞》,共获最佳影片等六项奥斯卡奖。
五、《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
  每部歌舞片似乎都有大师的痕迹,本片也不例外:莎士比亚、伯恩斯坦和罗宾斯。莎翁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被搬到了纽约曼哈顿的西城,家族的时代纠葛转化成不同族裔、不同街头帮派间的纷争,但永恒的爱情故事依然感人至深。
  本片和《音乐之声》是同一个导演──罗伯特·怀斯,他在此片中已开始大胆尝试街头实景跟程式化布景的结合。这种风格同时渗透到影片的每一个方面,写实的表演跟大段的芭蕾舞动作居然没有造成不和谐的感觉,当然罗宾斯的编舞功不可没。
  这部地道的美国当代歌剧共获得了十项奥斯卡奖。
六、《红菱艳》The Red Shoes (1948)
  这部英国影片是罕见的、能将舞蹈语汇天衣无缝地融入电影语汇的作品,也是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它讲述一个芭蕾舞女演员的痛苦抉择,她必须挣扎在一个具有强烈占有欲的音乐天才和一个排斥爱情的制作人之间,她的舞蹈不是才华的眩耀,而是情感的体现和升华。影片有大段的舞台表演,但因为处理手法实在高超,非但一点不枯燥,反而对门外汉也能产生吸引力。女主角妙曼的舞姿、摄影和美工的丰富想像力尤其值得称道。
七、《奥利佛》 Oliver! (1968)
  这是20世纪最后一部得奥斯卡大奖的歌舞片,改编自狄更斯的小说,又译《孤雏泪》。照理说,讲一名孤儿学当小偷的故事似乎跟载歌载舞无缘,但片中的歌舞不仅处理得当,而且妙趣横生。本片的导演是曾执导经典
名片《第三个人》的凯罗·瑞德,他的镜头调度非常灵活,完全摆脱了以往用一两个机位记录全过程的死板方法。影片的整体感觉也非常统一,不像某些作品有明显的精彩和缺陷或者戏剧元素跟歌舞元素格格不入的现象。
八、《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 (1964)
  这是朱丽·安德鲁斯的银幕处女作,扮演一个跟她次年主演的《音乐之声》几乎相同的角。1910年伦敦一个死气沉沉的中产阶级家庭,一个从天而降的保姆为两个孩子带来了幻想和欢乐。
  影片不仅歌曲非常出,一点也不亚于《音乐之声》,而且特技也属一流,尤其是真人跟动画共舞的段落在当时具有创新意义。
九、《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
  这部共获八项奥斯卡奖的歌舞片其实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故事改编自萧伯纳的剧作,讲一个伦敦卖花女如何经过一个语言学教授的调教,摇身变为高贵女郎,最后教授不自觉地爱上了自己的“杰作”。影片的词曲写得非常棒。但玩弄英语口音的情趣及英国贵族式的典雅似乎跟现代中国观众相隔很远。
十、《燕特尔》Yentl (1983)
  挑选十大歌舞片若忽视了从征服百老汇舞台、到电视屏幕和大银幕,最后当上好莱坞导演的芭芭拉·史翠姗,那真是罪过。在此我们没有选她的成名作《滑稽女郎》,而是挑选了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的《燕特尔》,原因有两个:1、本片的故事有点像梁山伯和祝英台,但不以爱情线为主,而旨在宣扬女权主义思想;2、影片对歌曲的处理已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停戏唱歌”方式,歌曲出现得极为自然,仿佛是水到渠成的戏剧独白。
  在20世纪初,家住东欧的犹太女孩燕特尔非常好学,但当地的风俗禁止女孩上学,于是她只好男扮女装。在学校,有一个男生跟她很要好,但他俩的关系涉及到性取向错乱的议题。(你有没有想过梁山伯是什么时候爱上祝英台的?如果他在知情前就产生情愫岂非表示他有同性恋倾向?若是知情后才爱上,那不是表示友情在一瞬间就可以转化成爱情?似乎不合逻辑。《燕特尔》在这方面就很细腻。)此外,影片还细致地表现了主角的恋父情结。
  影片中,燕特尔最终跟一个不明真相的女孩发展到“洞房花烛夜”,三角矛盾的和解包含着许多痛苦的抉择,完全脱离浪漫派的“皆大欢喜”结局(她还女儿身后,孑身一人出走海外)。影片的摄影有伦伯朗绘画的风格,史翠姗的演技和歌艺炉火纯青,歌曲对于心理描写起到了极佳的作用。
特别不推荐:《金粉世界》Gigi (1958)
  这部直译为《琪琪》的歌舞片共获九项奥斯卡,由《一个美
国人在巴黎》的原班人马制作。影片描写如何调教一个女孩进入上流社会,着重反映100年前巴黎的优雅情调。关心奥斯卡历史的影迷一定会注意到这部影片,可能会问为什么我没有选它为十佳。在此,我们特别注明,本片虽不是滥片,但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回头看根本不应该得这么多大奖。
  影片对法国情调的处理过于死板,只顾眩耀场面和服装,既没有思想深度,更谈不上超脱。艺术手法也无甚创意,一切只流于外在美。
  此处我们顺便介绍一段影响50-60年代美国歌舞片的佚事,也为大家解开一个牵涉两大明星的谜:《金粉世界》在百老汇作为舞台剧上演时,女主角琪琪的扮演者是一个当时默默无闻的欧洲女孩,名叫奥黛丽·赫本。赫本有着惊人的美貌和气质,但不是演技派,歌也唱得一般,好在这个角百分之百适合她,她演得极为顺心。《金粉世界》搬上银幕时,影片公司没有启用赫本,而是用了《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的主角莱斯莉·卡伦。卡伦演得很称职,但绝对缺少赫本的高贵。没过多久,赫本因主演《罗马假日》而红遍全球,并一举夺得奥斯卡。
  毫无疑问,由赫本主演的《金粉世界》会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和保存价值。可惜,电影人看不起舞台演员的事经常发生,舞台演员实力再强,总是会因知名度不够遭到排挤。赫本的走红肯定让《金粉世界》的老板捶胸顿足。
  几年后,同样性质的事情再次上演,只是赫本的角从“媳妇”转成了“婆婆”。《窈窕淑女》是由端庄的英国演员朱丽·安德鲁斯在伦敦和纽约舞台上唱红的,她的歌艺和演技均大大超过赫本,只是长相逊赫本一筹。电影公司老板在将此剧搬上银幕时,不顾众人反对,放弃安德鲁斯而选用赫本。赫本演得很出,但她的歌喉虽经过再三训练,仍无法达到该剧的要求,最后只能请他人代唱。
  几乎与此同时,迪斯尼影片公司的老板迪斯尼亲自出马,邀请朱丽·安德鲁斯主演一出全新的歌舞片《欢乐满人间》。安德鲁斯的精湛歌艺和演技震惊好莱坞,人们意识到她痛失主演《窈窕淑女》的机会
是多么不公平。于是,在当年的奥斯卡中,《窈窕淑女》虽然获得多项大奖,但最佳女主角给了初登银幕的安德鲁斯,而赫本却连提名都未得到,好不尴尬。当然,赫本争好角并没有错,这只是证明老板们多么缺乏远见和洞察力。
  次年,安德鲁斯又出演了一部经典歌舞片,那就是《音乐之声》。她的巨大成功却好事变坏事,因为她从此再也难以摆脱保姆或家庭教师的形象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