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
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
现代文阅读(55分)
一、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萧涤非
①为了使我们能够比较容易、比较清楚地看出杜甫创作的发展过程,以及他的创作和他的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把杜甫的诗,大体上分成了四个时期。
②第一时期,是读书游历时期,包括他三十四岁以前的作品。尽管这期作品遗留的是这样少,但我们认为仍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来处理。因为在这一时期,杜甫写过好几百首诗,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抹杀;同时,即从这些诗来看,由于时代和生活的不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都自成一个段落,如果和第二期混淆起来,合并起来,便不易看清杜甫创作
的转变和发展的迹象。
③第二时期,包括杜甫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的十年间的作品。这十年,杜甫差不多一直是住在长安,这些作品也差不多全是在长安作的
④杜甫来到长安,在他的生活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这对于他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的来到长安,一方面固然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但另一方面却又正是一个新的富有社会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游历生活的开始。尽管这种游历生活是痛苦的,是违反他的主观愿望的,然而对于诗人的成长却是必要的。
⑤第三时期,包括杜甫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的四年间的作品。我们称这一期为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只是一个大体上的说法。这一期,虽只四年,但在杜甫的创作史上却是一个最重要的四年。从作品数量来看,这一期比之长安十年,要多到一倍以上,他一共写了二百四十九首诗。从作品的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充实,并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他全部创作中形成一个顶峰。
不仅如此,由于“负恩殊禽兽”的安禄山的,激化了当时的民族矛盾,而杜甫,因
为陷身叛军中的关系,又曾亲自尝到国破家亡的痛苦,亲眼看到胡兵的屠杀,所以,这一时期作品中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的,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他的一喜一忧,是那样敏感地和当时一战的一胜一败、一地的一得一失相适应着。
⑦杜甫虽然作了两年多的官,但由于唐肃宗的疏远和贬斥,反而使他能够一再的得到深入现实、深入民间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杜甫在做官时期还能创作出辉煌的现实主义的诗的最根本的原因。
⑧这第四时期,是最后一期,包括杜甫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的十一年间的作品。杜甫这十一年间过着漂泊生活和创作生活,这时诗人杜甫已是一个残废的老头了,但他还是写了一百五十首诗。
⑨由于时代、生活和年龄等关系,杜甫这期作品的基本特征,是诗的抒情的性质。也就是抒情诗特别多,纯粹的叙事诗很少。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抒情诗,有写劳动生活的抒情诗,有回忆往事的抒情诗,有咏怀古迹的抒情诗。有的大声疾呼、直写胸臆;有的回肠荡气、曲达友情。 所有这些抒情诗,不仅洋溢着真情,而且也浸透着现实。但是,最值得我们注意和珍视的还是他的政治抒情诗——这主要是政治讽刺诗。我们知
道,杜甫是一个“穷年忧黎元”的诗人,然而在他漂泊西南的十一年中,人民生活一直没有改善,国家命运一直没有多少好转,所以这类政治讽刺诗也就一直贯串着他的这一时期。
⑩总之,杜甫那些史诗般的叙事诗固然具有崇高的价值,他的抒情诗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通过这些优美的抒情诗,读者更可以直接接触到这位诗人的伟大心灵和高尚人格。
1.下列有关杜甫创作的“前三个时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时期,虽然杜甫遗留的诗作很少,但他的诗在思想性和艺术形式也都自成一个段落,不容抹杀。
B.第二时期,杜甫的诗作全都是在长安完成的,长安的游历生活是痛苦的,对他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C.第三时期,是杜甫创作史最重要的四年,他的诗作形成了一个顶峰,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
D.第三时期杜甫创作了辉煌的现实主义的诗,根本原因是唐肃宗的疏远和贬斥,使他得到深入现实、深入民间的机会。
答案:B 不符原文,第三段“差不多全是在长安作的”。
2.下列对杜甫创作的“第四时期”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在此时期写了一百五十首诗,这期间他过着漂泊生活和创作生活。
B.因为时代、生活和年龄等关系,所以杜甫这期作品的基本特征是诗的抒情的性质。
C.此时期他的抒情诗内容多种多样:描写景物,写劳动生活,回忆往事的,咏怀古迹。
D.第四时期杜甫创作的抒情诗多,叙事诗少,这些诗作不仅洋溢着真情,而且也浸透着现实。
答案:D 不符原文,第9段“这些抒情诗的内容”。
3、阅读⑤⑥段,分条简要概括这一期是杜甫创作史最重要的四年的原因。(4分)
3.得分标准:答对第一点得1分,第二点2分,若答质量高得2分,只答内容或者思想艺术各得1分。第三点1分。
【参考答案1】:  1.作品数量多;
2.作品质量高(内容充实,思想和艺术性高度统一)。
3.作品主旨(情感)有显著的爱国精神。
【参考答案2】  1.作品数量多;
2.作品内容充实,
3.作品思想和艺术性高度统一。
4.作品有显著的爱国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20 分)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李晓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夜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子。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子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 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突然拧亮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靠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子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子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晚自习后回家,小巷子里竟然不再漆黑,我一看,呀,一盏灯泡挂在老人家门前,我心里一颤,一定是他们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子。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子里的灯没有再亮起。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子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子里的灯又亮了起来。从那团黄的灯晕中,我总觉得,那一盏灯光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子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当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打听了几户人家,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说是到成都工作的儿子那里去了。
⑪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那手里握着的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⑫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
个城市的下半身,都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⑬然而那条小巷子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闪烁,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⑭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子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有删改)
4.请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得分标准:指出手法或角度1分,内容或环境概括正确得1分,人物、结构描写的作用各得1分。
【参考答案】
听觉描写(比喻手法),写出(渲染)风声的凄凉(恐怖),侧面烘托我内心的害怕(恐惧),为下文老人点灯做铺垫。
5.读第②—⑨段,仿照示例,概括小巷环境和我的心理变化。(不超过十二个字,6分)
得分标准:不可超出字数,每点2分,第二点概括出“惊讶、意外”和“感动、理解”各得1分。
小巷无灯 ,我感到害怕恐惧;
小巷灯亮, 我感到意外(惊讶)感动;        
小巷灯灭,我感到伤心难过;
示例:④小巷灯重亮,我感到温暖孤独。
6.第⑨段中说“我总觉得,那一盏灯光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联系上下文,用直白的语言分别解释“我”觉得“温暖”和“孤独”的原因。(4分)
得分标准:答出“感动、感激”“同情”得1分,每点两分,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
温暖:因为老人失去妻子还依旧不忘给我点灯,让我感动。
孤独:因为老奶奶去世了只剩老爷爷一个,我同情老人。
【参考答案2】
温暖:因为我感受到老人对我的关爱,我很感激。湖北有多少个市
孤独:因为老人失去老伴,我同情老人。
7.结合⑬⑭段的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对这盏灯寄寓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6分)
得分标准:共6分,每点2分,围绕“情感和态度”,每点的关键词各1分,内容阐述1分,第一点若答对过去的怀念也给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
①对乐于助人的老人的怀念(缅怀);
②对老人的善行的感恩(感激);
③呼吁(期待)人们都能帮助和关怀他人。
【参考答案2】
①怀念(缅怀):我一直铭记老人为我点灯的善行;
②感恩(感激):老人为我点灯一直温暖我;
②期盼:呼吁(希望、期待、请求)人们都能帮助和关怀他人。
三、阅读《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的节选部分,完成89题(7分)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①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