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灵感激发方法新探
作者:徐红霞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6期
    内容摘要:学生写作灵感激发有一定的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名家灵感激发实例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种新的方法:巧借想象法、媒介刺激法、海量阅读法、聚焦思考法、循循善诱法、头脑风暴法。
    关键词:学生写作  灵感  激发
经常大笑有助于减肥    写作需要激发灵感,而现实中很多学生作文时没有灵感,抓耳挠腮、无从下笔。那么怎样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呢?有人提出了情景设置法、动机驱使法、跟踪记录法等等,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通过名家激发灵感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提出一些新的方法供探讨:
    一.巧借想象法
    灵感离不开想象,灵感的产生,一般要以想象作为重要的心理条件,在想象中蕴涵着灵感的因素。激发灵感,需要让学生串起物、事、人、意、景、情等充分地展开想象,将种种写作元素糅合成一张无限大的网,在思维的激烈碰撞和交锋中擦亮灵感的火花。
    举个例子:余光中在浙江大学一次讲座上谈到灵感的开关时说:“所谓想象力,就是要你把木头穿一个洞,当到了一定的时间,一定能豁然贯通过去。你说那是灵感,其实是你后天培养的结果。”余光中说自己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时写了一首名为《山中传奇》的诗,当时他的宿舍阳台朝着西边,有一座山,阳台下面能看到很多松树,太阳落下去,落到溪边,就落到了松树的背后。根据这样的景象诞生了如一下的诗句:“落日说黑蟠蟠的松树林背后/那一截断霞是他的签名,从艳红到炫紫,有效期间是黄昏。”余光中说,落日不会讲话,他就派它讲:  “你们看这晚霞多么美,那是我签的名。要看晚霞之美得趁早,因为我的签名有效期间是黄昏,到了晚上就作废了。”通过想象,把人间事跟大自然结合起来,如此就成为一个诗章,想象成了这首诗作灵感生发的关键。
    二,媒介刺激法
    创作灵感的迸发经常需要一些外在的媒介刺激才能产生,略举几例:中国古代文人如阮籍、陶渊明、李白等人喜欢饮酒,饮酒一方面可排遣苦闷,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有助于创作上的文思喷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经常借助于咖啡思考问题;英国诗人弥尔顿总喜欢躺在床上作诗;德国诗人席勒在创作时喜欢闻烂苹果的气味,据说他喜欢在他的写字台上常摆几个烂苹果。
    当然,在谈媒介刺激时,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作家的有些嗜好不适合学生,比如酒和咖啡等,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寻适宜于自己的媒介刺激,比如清新美好的大自然中的种种奇景美景,如壮
观的日出景象、五彩缤纷的彩虹悬空,大海浩瀚、溪流潺潺、斜燕穿柳、蝶舞花间等等;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真情真事,如深沉的父爱、温情的母爱,同甘苦共患难的友谊,通过考验历久弥新的爱情,誓死不屈坚定执着的忠诚,一人有难万众支援的无疆大爱无私帮助等等。
    三.海量阅读法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如果到两者的结合点,就能读写双效倍增。但是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仅仅强调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学生书读了一些,但是作文时依然一脸苦相,在这里我提出一个方法:海量阅读法。
    海量阅读法强调“海量”,先阅读,有了数量再谈质量,再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谈收获和感悟。海量阅读法有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的海量阅读可以立竿见影在短期内激发写作灵感;长期的海量阅读可以长久地激发写作灵感,很多名家就是在长期的乃至终身的海量阅读中走向创作之路和创作巅峰。举几个例子:鲁迅先生读书喜欢“随便翻翻”,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翻阅中博览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专精式阅读,终于写作出了大量的杂文、散文、小说等;钱钟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书,考入清华后,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终日泡在图书馆内,博览中西新旧书籍,这些为他后来小说及文艺理论创作的灵感的生发奠定了基础;毕生珍惜时间,博览书,他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
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因为海量阅读而启发灵感写出了大量诗词、散文、文艺理论。
    四.聚焦思考法
    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通常情况下对问题聚焦思考,艰苦卓绝地进行酝酿,是捕获灵感的最基本条件。德国著名科学家黑姆霍兹在多个科学领域有着重要发现和发明。他在庆祝他70岁诞辰的宴会上,报告他对创造性工作的灵感问题时说:  “首先,始终必需把问题在一切方面翻来覆去地考虑过,弄到我‘在头脑里’掌握了这个问题的一切角度和复杂方面,能够不用写出来而自如地从头想到尾。”没有预先的聚焦思考而要达到这一地步是不可能的。
    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聚焦思考:确定某个作文题目之后就要抛开私心杂念,心无旁骛的进行高度集中的思考、酝酿。这种聚焦思考不仅仅限于课堂作文时间,在某一阶段可以进行时间略长的聚焦思考,凡是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活动都要纳入自己的观察范围和思考空间,有时甚至走路、吃饭等时候都不放弃对题目的思考,这种近乎疯狂的思考状态下灵感常常会不期而至。
    聚焦思考也不限于具体的作文题目,将聚焦思考的方式方法宏观运用于写作,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察、思考、感悟、生发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写作意识。写作意识一旦养成,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将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提炼成写作素材,久而久之,写作灵感就会如温热的泉水中不断
泛起的气泡一个个涌现。
    五.循循善诱法
    教师的循循善诱是学生写作灵感有效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循循善诱法就是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开启写作欲望和灵感。具体做法有很多,比如在布置作文题目时,教师巧妙地对题目进行一番自我解读;选择精美的范文让学生学习、欣赏;让学生用“假定身份”、  “假定环境”等(如“假如我是王蒙我该怎么写”、“假如我是写给好朋友的我该怎么写”)方式展开构思;精心设计写作导语等等。
    现就精心设计写作导语略举一例:
    有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文:以“勇气”或“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作文题引用了下面这个故事作为导语:张艺谋来到一个小山村,问当地村民:“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村民都不敢吱声。这个时候,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的女孩站出来:“我想演!”张艺谋让她唱歌,她当场就唱,边唱边扭,村里人都大笑——她唱得实在不怎么好听。然而,张艺谋却选择了她,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敢于站出来的人。导语中的故事很特别,很吸引人,也容易引起思考,进而令学生蹦出写作的灵感火花。
    六.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此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深受人们的青睐。头脑风暴法遵循四个原则:1、庭外判决原则;2、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3、追求数量;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
    语文教师可以将这种方法用在作文教学中。具体做法是:布置完作文题目后,教师首先讲明作文具体要求,然后让全班同学展开思考和讨论,可要求学生挨个轮流起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构思,想得数量越多越好,教师绝不做出否定判断,而是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赞扬。一句话,教师根据作文和实际情况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掀起一次又一次脑力激荡的“激波”。这种方法会使作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思维会异常活跃,会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充满创意的作文点子。课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课堂的种种意见加以筛选,富有价值富有灵感的构思可以保留下来,让学生将之化为具体生动的文字。
    灵感无影无形、难以捕捉,但是教师如能采用高效、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的写作灵感就有可能不断闪现。学生的写作灵感被激发了,写作就不会再是一件枯燥乏味、辛苦异常的差事,而变成一件有益有趣的乐事。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不断摸索出更多更好更适合学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