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发挥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进行生活化改革,创建完善的教学机制,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物理教学;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66-01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总结生活经验,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衔接,使其在自主学习物理知识的情况下,拓宽思维,增强物理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发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作用。
1.“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目前,虽然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难以发挥生活教学方式的应用作用[1]。首先,教师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难以对生活资料等进行搜集,无法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无法提升物理生活化教学质量。其次,教师不能对教学方式进行生活化改革,无法发挥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作用,导致教学质量逐渐降低,难以提升生活化教学的质量与成效。
2.“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生活化处理,凸显相关教学方式的优势,提升其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改革。初中物理教师需要积极搜索课外的教学资源,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人知识与生活经验等进行分析,将其看作物理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2]。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搜集生活中的物理资料,对物理习题与例题等进行完善,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解决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能力。
例如:教师在对初中物理"声音的传播"部分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多搜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素材,并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强化。
2.2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探索“生活化教学”,也应该注意对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增强教学方法的生活化特,加强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切实保证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特,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3]。
以借助情境创设教学法讲解"光的折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相??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播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小视频,如"在到池塘中观察鱼儿时,感觉鱼距离水面很近,但是去抓鱼的时候,却怎么也抓不到。"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们知道这一问题的出现能够反映出什么原理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此基础
上对"光的折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对形象的认识,对学生深入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3课外探究项目的生活化。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特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相关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在课后探究项目的设置过程中,也应该融入一定的生活化教育思想,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探索中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兴趣,取得相应的物理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完成对"电学"部分知识的讲解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阶段完成自制小台灯的探究性项目,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验效果,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如铜线、电池、小灯泡、灯座和开关等,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就能够对电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下一个阶段深入学习相关物理知识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科学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对物理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的渗透,逐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满足现代化素质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汪源新.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2(9):38.
[2]王兆峰生活中的物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7):16.
[3]鲁大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9):60-6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