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红楼 唱响经典 —— 歌曲赏析《葬花吟》教学案例
摘要:歌曲赏析《葬花吟》一课,在熟读与解析原诗基础上,通过图形谱、数字舞蹈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林黛玉的愁绪满怀;通过深度挖掘关键音乐要素,分析人物形象,以情带声演绎真情实感;通过信息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高超制作手段,达到震撼人心的教学效果;通过谈话法与直击灵魂的提问,引领学生融入暮春落花的意象当中,巧借典故抒发悲情,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关键词:葬花吟;黛玉;悲伤;落花;演唱
课题研究下的《葬花吟》,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内容围绕林黛玉以暮春落花的意象隐喻自己漂泊流离的命运。歌曲《葬花吟》是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为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倾力打造的“红楼”插曲,集中勾画出黛玉的经典形象,是林黛玉生命力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抒发了林黛玉的自述自伤,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作为课题组成员,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朗读《葬花吟》全诗?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到林黛玉创设的暮春意象当中真情演唱《葬花吟》?如何理解林黛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本文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
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巧妙布局教学环节
有人说,没有林黛玉,就没有《红楼梦》,我认为,没有《葬花吟》,就没有林黛玉。《葬花吟》不仅是黛玉的诗谶,也是黛玉命运的转折点,更是黛玉的“魂”。《葬花吟》原诗比较长,共52句,368个字。学唱歌曲前需要充分理解原诗蕴含的词义,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朗读歌词,学唱歌曲,演绎歌曲。
教学共安排了四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给不认识的字标注拼音,逐句解析字义与词义,有感情朗读《葬花吟》全诗。第二课时对比原诗《葬花吟》与歌曲《葬花吟》的区别,删减了哪些内容?有感情朗读《葬花吟》歌词,介绍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红楼”歌曲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并跟唱歌曲《葬花吟》。第三课时逐句分析演唱歌曲《葬花吟》,结合图形谱与数字舞蹈,进一步理解《葬花吟》的内在含义,感悟黛玉的情感起伏,探究林黛玉的内心世界。第四课时分角演唱并背唱歌曲。这四个课时,一课比一课更深入、更深刻、更有代入感。
歌曲赏析《葬花吟》安排在第三课时进行。因为这首歌曲演唱一遍就要六分钟,教学环节如何安排、教学细节如何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六易其稿的备课、修改与删减,歌曲教学部分最终划分为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的形式揭示课题。
第二个环节用提问的方式对黛玉葬花情节进行简单回顾。
第三个环节为歌曲第一部分,即歌曲前八句。在这个环节里,前四句和后四句的教学策略有所不同。前四句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暮春落花之景,抒黛玉悲痛伤感之情,教学时着重启发学生联想暮春落花的画面。后四句诗名为写花,实则喻人,借花喻人,感花伤己,抒发悲天悯人之感,教学时着重处理演唱方法。本环节主要采用对比教学法。
第四个环节为歌曲第二部分,从“花开易见落难寻”到“强于污淖陷渠沟”。通过诸音乐要素,重点揭示黛玉的性格特征与高贵品质。这个环节又可分为四个板块进行教学:“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为第一板块,表现黛玉度日如年、内心煎熬的感觉。“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为第二板块,揭示黛玉忠贞不渝的
爱情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为第三板块,展现黛玉生命的呐喊、灵魂的控诉。“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为第四板块,歌颂了黛玉的高洁品质。
第五个环节为歌曲第三部分,从“尔今死去侬收葬”到歌曲结束,此环节因旋律都已熟悉,故为略讲,点到为止。
第六个环节为综合性演唱环节,分角完整演唱歌曲。
整节课教学设计动静结合,详略得当,布局合理。
1.
图形谱诉满腔惆怅,数字舞演无限感慨
《葬花吟》是一首充满悲剧彩的歌曲,王立平先生写作《葬花吟》就花费了一年零九个月时间,一次次哭倒在钢琴旁。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演唱悲情而又不使课堂气氛陷于死寂?我想到了设计图形谱和律动。
原著第27回对芒种节的描写引发了我的联想:这些悬挂在树木上的丝绦,随风飘摇,既在祭奠花神的离去,也在暗喻黛玉之自裁。歌曲前四句的旋律线不就像大观园里飘飞的丝带吗?这样的旋律线,不也象征着暮春落花的漫天飞舞之景吗?又何尝不是黛玉跌宕起伏的心境写照呢?
当我把芒种节大观园里飘飞的丝带与歌曲起伏的旋律线相对应时,发现歌曲第一部分的旋律线如同抛丝带一样,这样的旋律线一而吟,再而推,三而咏,好似黛玉的柔肠婉转、情绪的波澜涌动,也似落花漫天飞舞。在这个段落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蓝动态的旋律线条,模拟了丝带飘飞的感觉,让学生跟随蓝动态的旋律线条图形谱,用呜咽哼鸣声u来模唱旋律,感受黛玉的那份悲伤、哀愁与惆怅,并把这种抛丝带的感觉贯穿整节课演唱教学的始终。
在前四个乐句当中,每个乐句的前两小节旋律上下起伏,第三小节会出现八度或六度大跳,然后再逐渐下行,构造出黛玉的无限惆怅。而这样波澜起伏的旋律线条,不就像数字“5”的样子吗?于是,在第一部分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数字舞蹈“5”,简单易操作,既体现出旋律的起伏变化,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歌曲第二部分弱起乐句的律动设计,同样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躺在床上,天将
黑,卧室里昏暗一片,我百无聊赖,打开手机,搜索出所有的《葬花吟》演唱视频,一个接一个播放跟唱。当听到郑绪岚在加拿大的演唱版本时,我泪流满面,悲从心底生发出来,跟随旋律,情不自禁双手比划出两个大大的心形和一道横线。一遍遍唱下去,突然,我脑海中一道闪光,灵感就来了:分开手画心形,不就是一个数字“2”吗?而这个数字“2”,不就是这个乐句的旋律线条吗?于是,数字舞蹈“2”就在哭泣与舞动当中诞生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它不仅吻合了歌曲的旋律线条,也符合了歌词所表达的美好意境,更使课堂增添了舞动的灵气。
结合图形谱、数字舞蹈,更好地体验和表现音乐形象。如丝带飘飞的旋律线条,还有数字舞蹈“5”、“2”,给本节课增添了无限惆怅之感,也激发了学生演唱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在淡淡忧伤之下充满柔美之感。
1.
挖掘关键音乐要素,以情带声真情演绎
在教学中,深度挖掘关键音乐要素,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人物形象,探究黛玉的内心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师:老师用两种唱法,哪一种更能表现落花漫天飞舞之感?(教师随琴范唱)
生1:第二种有如泣如诉的感觉。
师:说明我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还有吗?
生2:我感觉第二种更好。让人体会到花谢花飞的感觉。
生3:我觉得是第二种好。因为第二种有一个附点和一个前倚音。
师:老师同样用两种唱法,哪一种唱法表现出了黛玉的伤感之情?(教师随琴范唱)
生4:第二句好。因为第二句从旋律上可以看出黛玉身处的环境非常恶劣。
生5:老师您第一次弹的时候没有加前倚音,第二次加了前倚音。
师:这个前倚音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生6:有一种悲伤抽泣的感觉。
第一部分前四句中的前倚音表现出落花漫天飞舞和黛玉的抽泣之感,附点更显黛玉的悲伤与哀愁,加深了吟诵悲泣之感,唱起来如泣如诉、哀婉悲凉。“飘”字则像抛丝带一样把声音送向远方,第四乐句因为休止符顿挫的语气,强烈表达了黛玉因伤心落泪的抽泣感。后四句是黛玉的内心独白,借花喻己,花开无常日,隐喻红颜易老,演唱时用叹气的方法,把“六”字随长长的叹气送出去,仿佛在低吟浅唱,如泣如诉,哀叹一年的时间太长太久、望不到头、度日如年的内心煎熬。“能”也是长长叹气上缓缓送出。“时”表达反问的语气。
第二部分,通过提问“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在你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哪个字是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感受由写花到写人,花人交映,花人生辉,花映衬了黛玉的美丽与纯洁,黛玉的伤感之情又使落花更显悲凉之气。“花开”像抛丝带一样把声音送出去,“落”再收回来。“阶前”唱出镜头的推进感,由远及近,把观众的视角定格在“人”字上,并在“愁”与“煞”两个字后面各自停顿一下,体验黛玉度日如年的内心煎熬。郑绪岚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句,作曲家王立平先生为什么要高音起唱?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黛玉不是在低头葬花,而是在抬头问天。这句高音起唱,是黛玉绝望的呐喊,声声血泪,字字悲音;这句高音起唱,是黛玉在控诉这吃人的封建社会、冰冷的人世间。如果说悲要加强
语气的话,那么愤则需要通过力度来表现,此处“F”的力度记号,在这里又有几层含义?“F”在这里不仅仅是力度强,更表现出黛玉内心的强大、情感的强烈。这两句旋律完全相同吗?两句的尾音有什么不同?第二句是高了还是低了?表达了怎样的含义?黛玉抗争有效吗?引导学生体会黛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对残酷现实的无奈。在经历了“问天天不应,无语问苍天,胁下无双翼,无风可凭倚,何至天尽头”的呐喊与绝望后,只剩下黛玉的独自黯然伤神,不过在淖泥中苦苦挣扎罢了,愁肠已断,潸然泪下。通过歌词的反复,通过旋律后半部分的变化,通过力度记号“F”,通过高音起唱,抓住关键音乐要素,调动学生用强烈、悲愤、却又无可奈何的愤懑情感来演唱歌曲,很好地处理了歌曲的高潮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