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突破高考第14题
文言文考什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观简答题并不是新近出现的题型,在江苏地区高考中更为常见,此外,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试卷中也出现过这种主观简单题,山东、海南等地2020年新高考模考中,文言文阅读试题也出现了一道主观问答题,算是在题型上对这些地区试卷的一种借鉴。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高考这个题型越来越受重视。考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作答,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一般都可以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023年新高考文言文继续考查简答题,对文言文阅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简答题的命题角度与现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的命题角度有着相似之处。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从新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这一题型涉及面广,提问形式多变,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较多,如:读不懂相关文段,不准对应区域,分不出答题要点,看不清设问角度,不会用自己的话表述。
文言文怎么考
能力考查由识记(A)向理解(B)、分析(C)转变。
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从阅读考查的角度来看,这类题“因文设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区分度较好,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
从教学导向的角度来看,“以考促学”,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更加强调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中“文”的重视,破除文言文教学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文言文本内容的理解解读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
考情微观
考情考向
一、概括人物事迹或形象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也是文言阅读的一个重要命题点,一般有两个命题角度,一是概括人物在某方面的主要事迹,二是概括人物的性情品质特点。此类试题的答案往往分散在全文中,需要阅读全文进行筛选/提取/整合。
概括人物事迹需要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向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分出层次,再逐层概括。
概括人物的性情品质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①直接摘取文中有人物特点的词语②从文中所写事件中概括③从他人或者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二、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应
引起重视。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到原因。
(2)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3)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足全原因。
(4)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三、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分析观点态度的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考生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做出概括。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下列两点:(1)要整体把握文意和全文的倾向。(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四、分析写作手法
文言文写作中也会使用一定的手法,因此分析写作手法也是文言文简答题的一个考查角度,不过考查点较为简单。由于全国卷选文以写人记事类材料为主,因此分析手法题多从记叙与描写角度命题。答题时可以借助现代文阅读部分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文言文主观题解题“3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审读题干,抓住问题关键词,确定提问指向。
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根据题干指示,细读文章,确定解答问题的文本范围(所处段落)。
第三步:用技巧,组答案。摘录法:有可用的关键词句者,可直接选摘原词句作答。句意(层意)提取法:无明显关键词句者,可提炼意思后概括作答。
选文体裁特征
(1)古代人物传记
关键点作用或意图
抓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功过和精神
传记往往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说
明人物的主要贡献和过错。我们只要能够抓
住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就能够正确认识人物
的功过是非,品评人物的精神品质
抓次要人物——从侧面了解主要人物
看看作品除了写传主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河北高考时间表安排2022
这些人物对刻画传主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
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抓记述人物的方法——领会人物的心理精神
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抓住作品记述人物的
具体方法手段,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把握
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初步鉴赏的目的
(2)古代议论性散文
关注点阅读目的
辨题识体,明确写作目的
“论”是论断事理;“议”与“辩”,侧重于反驳、辩驳、辩
论;“原”,是推本求源;“说”多着眼于说明、申释;“解”
则偏重于解释疑难。文题,通常会表明文体,我们可以根据题
目和表明的体裁,去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阅读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通读全文时,在理解掌握文句的前
提下,得先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如2017北京卷的
《秦废封建》节选,文中论及的话题是秦废分封诸侯的制度是
优还是劣,作者借柳宗元的话表明了观点:分封诸侯的制度不
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把握结构,理清逻辑思路
对古代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我们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
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真题演练】
[2023新高考卷Ⅰ]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
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方法指导】
解题步骤一:审设问,明方向。
审读题干,抓住问题的关键词,确定提问指向。
1.考查方向一:概括内容要点题
这类题一般要求概括指定内容的相关要点,如要求概括传主的业绩成就、思想性格及品质。答题时,内容要点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对这一要点的相关描写句子,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
例:(2022新高考卷Ⅰ)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2新高考卷Ⅱ)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2020江苏卷)8.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考查方向二:概括事理原因题
①明确答题角度。既然是问原因,结果肯定在题干中出现。既然有结果,那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有主要原因,又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答题的关键点是自身原因,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文章自身,自然要关涉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②在文中寻理由文字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尤其是长句子)特别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转换为答案。③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合理,二是看答案表述与结果是否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
例:(2021新高考卷Ⅱ)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0新高考卷Ⅰ)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考查方向三:概括观点态度题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论说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例:(2021新高考卷Ⅰ)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步骤二:读文本,定范围。
根据题干指示,细读文章,确定解答问题的文本范围(所处段落)。
例:(2023新高考卷Ⅰ)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题中涉及到的关键信息为“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在文中到的相关文本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