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电影《帝女花》及其他
在开始聊天之前,先送出一幅老猫牌儿非专业人士鼠绘图片……希望每一位深深迷恋哥哥《香夭》选段的同学喜欢,谢谢。
<br />
<br />
<br />我不是戏迷,搜集、整理、编写如下文章,只是因为作为地道的北方人,被哥哥表演的《香夭》深深吸引,以致于想了解一下粤剧艺术代表作之一《帝女花》是怎样的以及跟哥哥结为忘年之交的任白两位前辈到底是怎样的人物,还有哥哥很喜欢的唐涤生的曲词到底是怎样的,张看一下哥哥所热爱的传统戏剧的一面……也许从中能看到些许哥哥古典温文的影子……
<br />
<br />
<br />
<br />粤剧电影《帝女花》及其他
<br />最近,在一家音像店见到一张D9粤剧电影《帝女花》(修复版),遂买下欣赏之…。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电影院很爱放戏曲片,我父母还很年轻,还没有变成后来的工作狂,平时闲暇时非常热衷于排队或走后门买张戏票看戏,于是我看了京剧的《三打白骨精》、《野猪林》、《望江亭》、《白蛇传》、《碧玉簪》还有几部包公戏,黄梅戏的《天仙配》、越剧《追鱼》、《红楼梦》,昆曲《十五贯》(跟电影《破晓时分》是同一个故事)等等好多,都很好看。但身为地道北方人的我极少能听到粤剧,模糊印象中,偶然间,只在电视中看过红线女的表演,很独特的唱腔
,挺荡气回肠的,但不知道唱了些啥。后来因为常常观看L哥哥的表演光盘(我们这里电影院都放他的国语版本)粤语听力得以提高,听着方觉亲切。据杂志说L哥哥在打牌的时候爱从树盟一直唱到香夭(干脆说能唱整出的《帝女花》,不就得了)又说他非常欣赏唐涤生这位编剧,于是对该剧产生莫大兴趣——到底是怎样的好呢?赶紧补补课……
<br />先来说说编剧唐涤生吧:据说香港民间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千万不要成为天才或鬼才,因为天才或鬼才的结局只有两个,一个像粤剧鬼才唐涤生一样早死(终年43岁),一个像他的师父南海十三郎一样疯疯癫癫。唐涤生,广东中山人士,1917年6月18日在黑龙江出生,中山纪念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又曾在沪江大学修读中文。抗日战争爆发,侵华日军轰炸上海,父母不幸先后辞世,
唐涤生被逼辍学,南下广州。翌年,流徙香港,经堂姊唐雪卿介绍,加入名伶薛觉先(亦为唐雪卿夫婿)领导的“觉先声剧团”负责抄曲,稍后转为编剧。唐涤生经过苦心钻研其南海十三郎及其他剧作家的作品,融会贯通,自创风格,终于在粤剧界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跻身粤剧界的宗师级人物,有粤剧鬼才之美誉。与唐涤生合作无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任剑辉、白雪仙两位。1956年,任剑辉与白雪仙罗致著名武生靓次伯、丑生梁醒波等人,成立“仙凤鸣剧团”,聘用唐涤生为驻团编剧,演出一系列改编自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的剧本,写下了香港粤剧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章。1959年任剑辉、白雪仙在“利舞台”戏院首演唐涤生的新作《再世红梅记》
,唐涤生亦在座观看,演到第四场“脱阱救裴”,不幸心脏病发作,忽然昏倒,翌日溘然辞世。而在《再世红梅记》首演前夕,避世已久的南海十三郎好不容易在亦徒亦友、唯一的知音唐涤生苦心劝告下,终于决定清醒为人,愿意与唐涤生再次合作,在粤剧界再创一番事业;不料《再世红梅记》首演当天却传来唐涤生英年早逝的噩耗,南海十三郎无法接受爱徒诀别之事实,从此,他不愿再
清醒,再披“疯人”衣,数次出入精神病院,最后饥寒交迫、心力交瘁,冻死街头……。唐涤生成名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倡导戏剧的文学性,不断为粤剧传统剧目增添新的瑰宝,他许多作品大都取材于古典戏曲,如成功地把汤显祖的《紫钗记》和《牡丹亭》改编成粤剧,成为粤剧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他
力求剧本曲调旋律优美,曲词流畅典雅,重视情节紧凑有戏,人物刻划传神,以情感动人,以戏感化人,吸引了不少知识界人士和青年人观赏粤剧。他不拘泥于传统粤剧的模式,对传统粤剧的布景使用、舞蹈编排、灯光效果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少大胆改革和创新,务求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唐涤生未成名时曾表示他要证明“文章有价”。他说:“有钱人的股票、黄金银两、世界大事都只是过眼烟云而已,再过三、五十年就没有人会记得了。但是好的剧本就不一样,即便过了五十年、一百年,仍然还有人会记住,即使我死了,我的名我的戏,依然没有被人忘记。”直至今日,香港人依然没有忘记唐涤生,他所编写的一百多部作品(也有人说他包括原创、改编、参订等共创作四百多个粤剧剧本),更是粤港澳地区、东南亚国家以及旅居世界各国的粤剧爱好者和研究者所爱。他编写《帝女花》时,接受了著名音乐家王粤生的建议,把广东音乐大调《秋江别》与《妆台秋思》分别谱入该剧《庵遇》与《香夭》两场戏中,这两首曲调旋律典雅,填词流畅,不仅为海内外广大听众喜闻乐见,还传遍了两广的流行歌厅,青年人也能接受,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李碧华在一篇名为《作胭脂》的随笔里提到:“凉茶铺这一阵天天都播放着一曲绝唱。路过,总是听得驸马的哀歌:……递过金杯慢咽轻尝,将带泪放在葡萄上。……”反映了《香夭》在香港十分流行、尽人皆知的情况。他生前的不少作品,如《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牡丹亭》等,至今仍广泛流传。为了纪念他对粤剧事业的贡献,香港于1989年和1999年的5月至12月间,举办“唐涤生作品回顾”,反响热烈。L哥哥、汪明筌1999年纪念任剑辉逝世十周年电视晚会上演唱的“香夭”想必大家都看过了,余音绕梁,堪称经典呀。文章主演的电影
<br /> 现在说说这部粤剧电影《帝女花》:这部1976年的电影经修复,显示出制作上超乎想像的精致,画面华美、清晰,演出阵容十分强大, 修复版还特别收录了原影片预告:唱词重新配法文字幕,有“嘉禾不惜重金”“雏凤鸣剧团代表作”的广告宣传语。本片导演是吴宇森(十分想不到!),音乐指挥为顾嘉辉,主演是龙剑笙(昵称阿刨)、梅雪诗(昵称阿嗲),是任白的得意弟子。影片分为树盟、香劫、乞尸、庵遇、相认、迎凤、上表、香夭等八个章节(按原作场次划分),可能考虑到电影篇幅抑或特,唱词相比原作有所删节,少了一些起承转合的段落和细枝末节的交代,略显仓促。《帝女花》故事讲述明末思宗长女长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选婿,欲下嫁太傅之子周世显,无奈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皇城遂破,崇祯(前文提到靓次伯的饰演)手刃众皇女后自缢。长平公主未至气绝,被周钟(前文提到的梁醒波饰演)救返藏于家中。后来清军灭了闯军,于北京立国。长平公主知悉周钟欲向清朝投降,出卖自己换取荣华富贵,深受打击…幸得周钟之女瑞兰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一日天降大雪,世显偶至,遇上扮作女尼的长平公主,大为惊愕,几番试探下,原本打算避世偷生的长平为其痴情所动,重认世显。然而此事被尾随而至的周钟发现,遂令清帝知悉,勒令周钟威迫利诱他们一同返宫。夫妻二人为求清帝善葬崇祯,释放皇弟,遂将计就计,佯装返宫,在金殿之上逼迫清帝答应他们所提的条件后,两人心满意足,在月华殿前连理树下交拜,然后双双慷慨赴死,自杀殉国。
<br /> 故事第一章节树盟是男女主人公在月华殿的初次相见。周世显由周钟保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应凤徵,遇见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长平公主,双方一见倾心,对月华殿连理树盟誓,表白心迹。公主吟诗道“双树含樟傍玉楼,千年合抱未曾休,但愿连理青葱在,不向人间露白头。”其间
突然行雷闪电,大风将彩灯吹熄,公主便问周世显:“语云天有不测风云,比如你对于呢一阵狂风,又有何感受呢? ” 周世显从容和诗道:“ 合抱连枝倚凤楼,人间风雨几时休,在生愿作鸳鸯鸟,到死如花也并头。”是首尾呼应重要情节。除此之外这段剧情还着力刻画了三位人物的性格:周钟极力讨好皇室,向周王后所出的、深受崇贞帝喜爱的公主,推荐了一位“敏捷如曹子健,潇洒如秦少游”的人物。在相亲基本成功时,凑到公主跟前,问道“正是瑶池无俗客,凤台只配凤凰游。老臣所荐可合心头?” 极力邀功。是生性阿谀之人。长平公主,才貌双全,冰雪聪明,十分有主见(借周钟之口赞她“长平慧质殊少有,君王有事必与帝女谋……。”)是一位知识女性。并不为周的英俊容貌所动,而是十分冷静地考验、分析、甚至刁难这位应选者。认为“求凰宴,莫设凤台难从浊裏求。若是无缘怎生将就。” 周世显,太仆左都尉之子,开始就被公主美貌和忧郁气质吸引“哦,好一朵芙蓉出水百花羞,眉似苏堤春晓柳,盈盈秋水,为何轻罩雾烟愁。嗟莫是坐月怨秦箫,抑或是倚风寒翠袖。”心生爱怜之意。但是当他面对公主无理刁难,表现十分倔强:“公主,言语发自心声,辞令寄于学问,我虽无经天纬地之才,却有怜香惜玉意,可惜人不以真诚待我,我又何必以诚信相投呢。 ”有十分的书生傲骨。公主这才惊其才貌,徐徐回顾而笑,亲自给周斟酒,表达歉意。周的情绪和缓下来,显示男儿柔情:“谢宫主玉手赐琼浆,好比月破蓬莱,云迷楚岫。甘露未为奇,玉杯宁足罕,最难得是眉目暗相投。彩凤有翠拥红遮,经已兰麝微闻,我未接葡萄,香先透。翘首望瑶池,天上有金童玉女,人间亦有凤侣莺俦。忽见含樟树,倚殿千年,怎得情如合
抱仝长寿。”开始一段恋情。奈何“紫禁城有战鼓之声,更有烽烟弥漫。”第二章节香劫是这段倾国之恋的厚重历史背景。霎那间,无上金殿化做修罗地狱,公主唱道“驸马,夫妻虽有同生之年,几见有共死之日,我更不愿死在驸马之前,添你日後无穷之恨,望你紧记清明一炷香,哀家就感同身受叻。” 世显拖住御赐红罗“莫闭墓门,莫拒我殉难,在泉下设筵,渡过花烛一晚。”尽现其忠诚。第三章节乞尸、第四章节庵遇着力刻画了一众人物劫后种种心态:周钟与儿子贪图富贵,是政治骑墙派。女儿瑞兰是汉家情怀不改,重节气,极为同情公主,全心帮助落难之人,是内心极温暖的人。公主国破家亡,身世悲惨,身负被父皇所赐剑伤,加上周钟的背叛,身心遭到严重打击,变得格外脆弱,极其缺乏安全感“怎能受斜风雪凄劲,沧桑一载里,餐风雨,续我残余命,鸳鸯劫後此生更不复染伤春症,心好似月挂银河静,身好似夜鬼谁能认,劫後弄玉怕箫声,说甚么连理能同命。念国亡父崩母缢,妹夭,弟离,剩我借一死避世敲经,孰怜驸马空枉有誓盟定,怕忆劫後情,谁愿再认,只有落叶伴残命,一哭国土血尚腥,再哭父死未得葬皇陵,奈何佛法难护庇。唉,枉敲青磬。” 驸马是“我飘零犹似断蓬船,惨淡更如无家犬,哭此日山河易主,痛先帝白练无情。歌罢酒筵空,梦断巫山凤,雪肤花貌化游魂,玉砌珠帘皆血影。幸有涕泪哭茶庵,愧无青冢祭芳魂,落花已随波浪去,不复有粉剩脂零。” 一往情深,欲在乱世寻回恋人尸骨,立志“殉国更殉情,取义更酧鹣鹦梦”表达了驸马的人生价值观。当发现公主尚在人间时,其积压在心内的痴情如火山喷发
,达到不管不顾的地步,不惜以破国旧事重提、喝骂观音、触柱寻死等手段逼迫公主相认,深深打动了
公主,两人情感因此进一步升华。这是第五章节的内容。无奈两人被周钟出卖,清帝得知此事,为实施政治怀柔手段,招前朝公主返宫成婚——名为成婚实则降清。至此,一对恋人已被国家政局挤压的没了半点活下去的生存空间。在决意求死后,周要为国为家做最后一点事:要求清帝将暂时停放于茶庵的先帝后安葬入皇陵,释放太子。这些也是公主长久以来的心愿——她盼望做、又无能力做的事,他替她想到,办到了,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说“你放心啦,但望在清宫事成之日,花烛之时,我准备夫妻双双仰药於含樟树下,我地节义都难污。”于是展开一场以小博大,以弱胜强
的上殿戏:极具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是全剧的精华和高潮。非常值得一看。最后一章节是著名的香夭。全剧在舍生取义的慷慨、洞房花烛的甜美以及不得不告别年轻生命的心酸、凄然等种种复杂情绪中落幕。也许,这一切并不是公主想要的,也不是她能担负起的,但她只能被动承受。在要告别生命之前,公主表现出不安、紧张:“偷偷看,偷偷望,佢带泪带泪暗悲伤,我半带惊惶,怕驸马惜鸾凤配,不甘殉爱伴我临泉壤。”同时也很内疚、难过:“唉,惜花者甘殉葬,花烛夜难为驸马饮。”“唉,盼得花烛共谐白发,谁个愿看花烛翻血浪,唉我误君累你同埋孽网,好应尽礼揖花烛深深拜,再合卺交杯墓穴作新房,待千秋歌赞注驸马在灵牌上。”个人情感的缺憾隆重衬托出慷慨赴死行为的悲壮。这样悲壮的死与其说跟爱情有很大关系,倒不如说跟国家的命运、个人价值观联系更紧密一些,是个庞大的题材。想来五十年代的人爱看这出戏除了唱腔、曲词的好以外
,恐怕更跟个人经历战争离乱有莫大关系吧。
<br />最早的《帝女花》的传奇故事是源自于清朝黄燮清写的《倚晴楼七种曲》之一,成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题材丰富,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言清丽,代表了古典戏曲向近代戏曲的初始转化与渐次过渡,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事结尾与唐版有所不同:…….清帝顺治不准长平出家,诏求其未完婚之原配周世显。其后,清廷以明朝礼仪为公主完婚,演了一出满汉大同的世纪婚礼。然而,二人婚后,恩情虽厚,国恨难忘,长平在后园酒罢,一病不起。长平下葬彰义门之夜,二仙童在梦中引周世显到众香国见维摩佛,遇上生前乃众香国散花天女的长平公主。天女因私慕座下金童,而被贬尘世也。最后,二人在缘楼小叙,凄然道别。结尾也很浪漫,但较唐版激昂来的温吞、柔和。
<br />那么历史真实的长平公主是怎样的?她名叫朱媺娖(1629或1630——1646年9月26日),身为末代公主,并没有过人之处,也没有什么作为,然惟其国破家亡,身世悲惨,为人熟知。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她也许会像明朝绝大多数公主一样,在富足与尊荣中安然度过一生。然而时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明朝二百多年来列代帝王造的罪孽全部压在了这最后一代帝王之家的头上,除了认命,还能怎样?顺治二年公主上书清帝要求出家为尼。清帝为笼络人心未许,将其下嫁崇祯生前选好的驸马周显。因公主非男儿身,不会有人拥立她为帝,造成对清廷的威胁,所以对她赏赐有加。但公主身心都受到极大创伤,婚后仅一年多就去世了,死时尚有五个月的身孕。乱世弱女只能这样逆来顺受,毫无光彩地在压抑中死去……什么传奇也没发生,只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真实远比故事来的悲惨、黯然无光。
<br />最后,来说说两位主演:娇小玲珑的梅雪诗有畏高症,胆子很小,连一把小凳子都不敢跳下来。她拍《帝女花》电影的时候,白雪仙师傅不得不牵着她的手下了十几次楼梯,她老是垂着双眼盯着梯级,害怕摔下去,白师傅就对她说:“你演的那个人不是有畏高症的,若然你什么都害怕,又怎能演戏呢?”……龙剑笙继承了她老师任剑辉的衣钵,在演出中主要是饰演生角,扮相俊秀潇洒,做工细腻,深受戏迷欢迎。1992年3月10日,「雏凤鸣剧团」演完贺岁剧后,龙剑笙宣布暂别舞台,并移民到加拿大。2004年11月21日 参与任白慈善基金筹款演出「重按霓裳歌遍彻」,与梅雪诗再度携手演出一折《再世红梅记之脱阱救裴》,是阔别舞台十二年后首次复出。其后白雪仙决定翌年再起雏凤鸣班
,龙剑笙候命回港。2005年11月9日至20日 雏凤鸣重开锣鼓,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12场《西楼错梦》。2006年,龙剑笙与梅雪诗再次合演《帝女花》。 2006年1月4日至23日 在香港演艺学院再演20场《西楼错梦》。她们都是深受戏迷热爱的粤剧演员。
<br />附1
<br />2005-04-13 《剑雪浮生》:内内外外的香港故事
<br />■洪清田 资深评论员
<br /> 南韩有《大长今》,韩风吹遍香港、内地和台湾,以至日本和整个东亚。香港有《剑雪浮生》,早在六年前已创造出「香港长今」——一个结合缠绵悱恻如黛玉和果敢执着能干如宝钗的白雪仙。
<br /> 长今用类似现代的科学精神,走出各种建制(The Establishments),走进天地间广阔无垠的生活和现实,以知识论(Epistemology)的方法,面对难题、认识难题、解决难题,出各种建制的其它人
,或出于奸诈自私,或出于无知怕事,或出于误会,或出于惯性惰性,不断耍阴谋诡计,阻挠她、坑害她,她一一化险为夷。
<br /> 白雪仙和长今一样,性格与众不同,倔强又好学深思,冰雪聪明伶俐,狂想奇想的自由派
,好大言,放厥词,却又务实前卫,想到便讲,讲到便做,做到最好。她既传承传统,又抗衡传统的各种建制中集体和个人的惯性惰性,从广阔的生活和现实中汲取资源,克服重重困难险阻,改造和提升粤剧,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
<br /> 半世纪来到现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传统戏剧改革,在昆曲/剧、京曲/剧和粤曲/剧,以至每种地方戏剧,都未进入这问题。近年白先勇投身昆曲/剧的推广,思想概念上,仍把昆曲/剧作为一个完美至境的、艺术化世界/真实,「呈给」观众,请观众进入那个艺术家营造的完美至境,艺术很大度上仍和一般「非专业」的观众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br /> 《剑雪浮生》似是无意间处理好划时代的课题,把创作权开放给观众/顾客,把艺术和艺术创作过程化和透明化,和他们互动,让他们投入参与。《剑》剧似乎成功摸索出一个「传统和现代两套艺术结合」的方向。
<br /> 任白唐、仙凤鸣和雏凤鸣,他们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路,路上有什么脚印,成就什么艺术,剧中人、剧外人、剧中剧的人怎样对峙交流融会,剧中时代、剧外时代和剧中剧的时代怎样对峙交流融会,剧中社会、剧外社会和剧中剧的社会怎样对峙交流融会……《剑》剧跨越时空,撑起一个完整的架构和轮廓,可以成为调协传统和现代、互相解构和重构、符合现在社会形态转变的新艺术。<br /> 古装和时装、英文和粤语/曲同台出现,自然而然如在片场。家喻户晓的明星,跨阶层的价值和观念和情义,催泪的人事,奋斗励志,性格人物的成功故事,形成一个可以乘载香港五六十年历史(间接中国百年历史)变迁的模式。它可以成为一套响应现实、组合式替换情节、重复吟唱和演出的百老汇式长寿剧。
<br /> 场内剧情的内容,《剑雪浮生》的唐涤生、任剑辉和白雪仙的故事,就是香港故事。《剑雪浮生》场外引伸的任白唐、仙凤鸣和雏凤鸣,以至春天制作公司的出现和经历,形式上也是香港故事。
<br /> 百多年前,中国何不幸有香港。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何幸有香港。香港百年来在中西间的位置和经历,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机遇,是历史对中华民族的考验。八年来的一国两制近乎在「知识真空中」快速飞越千百年的历史时空,运行起来惊险百出。香港现在的社会,就如四五十年前的粤剧,需要
提升层次,重新为香港的社会和香港的大学下定义。香港现在的社会和大学需要一个类似白雪仙这样的自觉、高层次的Visionary。(本栏每周三刊出) (文汇論壇)
<br />附2
<br />由仙口述,林燕妮笔录的《白雪仙自传》(部分)任白的故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