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健全完善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文章对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标签: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衔接;探讨
一、前言
2011年10月教育部明确提出,2020年建成“中国特、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并启动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教育应定位在发挥引领、骨干和示范作用,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系统的培养理念,发挥行业企业、集团办学的作用,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中高职衔接以及协调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含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基础性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因此,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
三、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工作
(一)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要聘请行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行企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中高职教育系统的衔接和研究,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课程体系的衔接要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一方面,要以统一的专业目录来确保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序衔接,统筹修订中、高职专业目录,统一中
、高职专业目录的类别;另一方面,确保职业标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将职业标准纳入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培养质量体系。
(二)完善高职招考制度的有效衔接
1.五年一贯制招生模式
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参加中考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职院校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前三年按照中职进行学籍管理,后两年按照高职进行学籍管理,学业期满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是一种在学籍管理上分段衔接、教学计划上整体贯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2.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3+2”衔接模式
中高职“3+2”模式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联合办学的一种形式,即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教育后再接受2年高职教育,毕业后取得相应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及相关职业等级资格证书,是中高职学校发挥各自优势、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办学形式。
3.单考单招模式
单考单招全称“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单独招生”,是由国家教育部单独对中等专业学校应届毕业生高考招生的一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参加招生录取的学校主要是一些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单考单招的考试采取3+X,“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X”是指综合专业课一科或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两科,专业课加试一般在高考之后进行,由招生学校负责组织。考试内容和要求一般会简单一些。
目前单考单招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建议增加单招高职院校(不限于是目前的国家示范、骨干和省示范院校),扩大单招规模,进一步完善单独招生考试模式,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开展专业对口招生,探索“知识+技能”并以技能为主的单招考核方式。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中职毕业生达到单独招生总数的50%以上。在严格招生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中职学校推荐免试入学制度。对于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推荐免试名额;对于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学校管理规范,连续多年推荐的保送生质量高的学校,可逐年增加推荐免试名额。对在优质中职学校开展高职、企业、中职“三位一体”五年一贯制专科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学习且学业合格的中职生,进行注册入学接受高职教育。
(三)实现中高职专业口径衔接
中职与高职相近专业的口径宽窄不一容易造成衔接脱节,专业设置应根据职业、行业、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高职专业的设置应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专业衔接宜以专业的形式宽口径衔接。中职的专业应针对职业,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设置,划分更细、知识面较窄,而高职的专业针对的是岗位,专业划分可以较粗、知识面较宽,这样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专业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
(四)加强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
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课程标准,在建立课程标准时不但要确认中高职各自的工作岗位和中高职所共有的工作岗位,还要确认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有哪些,通过比较中高职在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以及所需职业能力的差异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相关课程标准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序衔接。
(五)加强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
1.文化基础课程的衔接
单考单招中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脱节,中职教育不注重文化基础课,强调技能,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要求较高,中职升为高职的学生文化基础课方面均有较大压力。另一方面,中高职教材建设也相对滞后,所以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建设,应注意中职和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还应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要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2.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衔接
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礼仪修养、体育与健康等,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理论和职业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高职阶段进一步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以及高技能开发与能力的应用。为职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应针对中高职教育的渐进性学习需要,注意不同层次知识技能点的有机融合。
3.专业课程衔接
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是课程衔接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我们在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时,一定要考虑到中高职对于专业技能面向岗位能力层次性的衔接。例如,在中高职酒
店专业课程衔接中,就餐饮服务技能而言,在中职阶段,我们的技能要求是能够从事餐饮服务一线的工作,那么高职阶段就餐饮服务技能而言,除了一线的工作外还能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要体现出在职业技能方面高职阶段学习是中职阶段学习的升华。因此,必须以专业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益。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要求连续学习和积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果。
在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中还应注意专业拓展类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开展,专业拓展类课程则应重点体现职业人的成长发展需求建设;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则应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升,尤其是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
(六)实行学分制管理和评价的衔接
中高职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采用学分制的设定与转换,学分制还要实现差异化管理,兼顾不同生源素质培养,使不同背景学生按学分制的规定灵活选修相关课程和学习内容。中高职评价体系的衔接可以按照职业分类、职业标准与职业鉴定考核要求,确定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较完整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对接,使得中高职职教体系内的课
程衔接水到渠成。
(七)强化中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统筹
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中高职的统筹。坚持学历文凭、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并重的原则,突出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特质,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中职可以尝试以高职教师标准引进教师,提升中职教师整体水平,使具有“双师型”的教师担任中职教学工作,在上级组织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实行中高职教师定期轮岗制,中高职教师联合举行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以“3+2”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听课评课。使双方都能熟悉中高职教育各个环节的联系和要求。
四、结语
随着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对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推进以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与创新中高职衔接机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中职与高职的衔接,还应考虑更高层次、更多形式的衔接,探索建立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体系。全力打造中高等职业教育及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贯通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体系。例如,江苏省将全面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项目试点,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到2020年,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比例达30%左右,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达50%左右。
总之,经过一代代职教人的努力,将最终搭建起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多元立交化”的现代职教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雪梅.中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06).
[2] 周文清.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