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作者:舒岳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19
        随着中职对口升学指标限定在5%以内的解除,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职生通过单考单招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3年,高职院校也会逐步改变以前中职生与普高生混合编班的做法,原来主要面向普高生零专业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已不再适应中职生单独编班的教育教学体系,在重构面向中职生的专业课程体系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中高职衔接如何进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体现层次上的差别?高职的教学计划以中职生源为起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何衔接既能达到人才的培养规格又能避免重复教学?笔者拟探讨高职院校中职生源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问题,以做到与中职的和谐衔接。
        一、单考单招高职课程体系重构的意义
        (一)单考单招是拓宽社会合理流动渠道的合理举措 教育体制影响着社会流动,教育获取能实现社会流动。在职业学校求学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家庭,为中职教育设置单考单招的高考体制,就是为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多创造了一条职场进阶的阶梯。因此,
中职单考单招制度的实施是拓宽社会合理流动渠道的有效举措。相对于实施范围较小的“3+2”或者5年一贯制的衔接模式而言,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如果选拔制度合理,还能有助于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单考单招是调节中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辅助手段 目前,中职教育专业比例失调,工科类专业规模偏小,文经类专业规模偏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职业学校为了节省教育成本大量开设文秘、商务、会计等文经类专业。有的学生不顾就业市场的需求,往文经类专业挤。利用学生升学迫切的心情,适当扩大工科类单考单招的规模,约束文经类专业单考单招的录取比例(文经类的招生对象可以多让一点给普高毕业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变目前中职教育中工科类专业规模偏小的状况。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2011年浙江省高职单考单招数量最多的也是财会类,然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统一的定位标准。从毕业要求获得的会计类证书而言,有的院校只要求考取会计从业证(与中职要求几乎相当),有的院校要求达到初级会计职称证书,还有的院校课程内容实际上就是会计师职称内容。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去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可以减少教学消耗,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笔者将我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我市会计专业最好的一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中职所开设的《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珠算》、《点钞》、《小键盘录入》、《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课程,高职全部开设,且内容重复,只是在《财务会计》课程中高职多了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一节而已,会计电算化课程甚至采用了同一版本的教材。
        单考单招(二)文化基础课衔接不畅,形成脱节 由于对口招生所依据的中职文化课考试大纲要求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加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底子差,造成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但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采用统编教材,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致使中职生学习文化基础课困难,形成脱节现象,特别是英语与数学课程。
        (三)高职专业技能训练不重视中职生 近年来,高职院校重实践教学,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相反,由于对口单招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考试、轻技能考核,导致升学的中职生专业技能不扎实,笔者的调查与实践都印
证了这点,并非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倒挂。然而,高职的实训课教师认为学生之前都学过,反而不重视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似懂非懂。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畅的原因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上,就业和升学是一对矛盾。中职教育在单考单招制度的推动下,部分中职学校在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下,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升学的学生,免除专业实习,强化文化课及两三门高考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究其根源,与高职入学考试的要求偏离中职的培养目标也是分不开的。
        (二)高职院校过分强调高等教育的属性 由于受学术形态学校观的影响,高职院校倾向于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招收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当然,中职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也是不被高职院校看好的原因。然而,对大部分专业而言,普高+高职培养模式在教育制度的设计上,不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中职+高职的教育制度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恰当之路。高职院校由于惯性思维,无视单考单招规模扩大的趋势,不重视中职生源,与中职学校也缺少交流的渠道,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了解甚少。在课程设计时往往以普高生为起点,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部分高职虽然考虑了中职生源,也仅仅是
免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而已,实质还是与普高生采用学计划,这是造成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文化课脱节的根本原因。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造成单考单招中职生报到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四、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设想
        (一)明确课程体系衔接遵循的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贴近市场需求。广泛开展会计人才市场调查,把握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各自就业的岗位。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的特点要求和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清晰地确定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同时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与确定教学内容。(2)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社会需要中职生充实生产劳动第一线,只有少部分毕业生继续升学。高职只有以中职为基础,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不致干扰影响中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而不是为了衔接,倒逼中职学校去迎合高职教育。(3)采用横纵延伸扩展模式。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人才需求显示从普通的出纳、收银员、统计员等上升到会计助理、会计主管、财务管理等中高级会计人才的强劲需求。中高职衔接可采用横纵延伸扩展的模式:横向上,增加不同岗
位的会计知识和能力;纵向上,由于会计知识与能力是个逐层深入的过程,要求在中职的基础上提高、加深。(4)基于行业标准,双证融通。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要将财政部有关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融合,实行双证书制度,但在职业资格的等级上中高职要合理确定,显示出不同的层次和要求,避免课程设置上的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
        (二)将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衔接
        1)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根据某招聘网站的会计人才招聘信息显示,201111-12月,会计及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信息有58565条,其中学历要求大专的有32198条,占55%,学历要求中技(含中专)的有6567条,占11%。总体上大专学历会计人才需求量是中专会计人才需求量的5倍,且核算记账岗位主要是大专学历,而相关岗位诸如收银、统计、仓管主要是中专学历。从具体的工作内容看,复杂一点的诸如审计、财务管理、总账报表等只适合专科学历以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中职生只从事一些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技能操作熟练的岗位。
        2)会计职业教育层次划分。根据市场需求分析确定对应的会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如表1所示。在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博士层次合一;在高职(狭义
的高职,特指专科层次的,非广义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对于中职生源达到毕业标准,除发放毕业证书外,还授予准学士学位证书。此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会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衔接。根据以上分析,可确定的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务会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面向企业、事业单位,能在经营管理第一线从事企事业单位出纳、银行柜面服务等会计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等方面的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从事会计核算、常用财务会计软件应用、报表审计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初步具备助理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及职业能力,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中职阶段,因为部分学生职业还没有完全定位,对于不从事会计工作的,不强求获得会计从业证,但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因为中职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就业教育,也要兼顾升学教育。在高职阶段,所有学生都要获得会计从业证,达到助理会计师水平,部分学生获取会计初级职称证书,但还没有达到高端人才的水
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本科、研究生层次才能称得上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进行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 一般来说,中职侧重培养一线经验型操作人才,对会计专业认知、制证登账、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化操作等是其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侧重培养一线策略性高技能人才,以中职为基础,扩展到复杂的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操作后的分析、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进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1)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理论模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ISCED)规定,3A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5A3B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5B3A3C5B的课程不衔接,不能直接进入5B,需要经过一个高中后非第三级教育(介于35之间,称为第4层级教育)的补习,才可进入5B。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高职会计专业招收的中职生中,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占了大多数,所以从高职的入学标准来看,普高生和中职生都没有达到要求,而现行的教育体系中缺少第4层级教育,所以可以将高职的第一学年作为4B的补习教育,对普高生与中职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弥补各自的缺陷。此举符
合教育规律,提高衔接质量。既避免了中职生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又加强了文化课的补习,更好地适应高职的学习。随着招生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也为中职后续教育、社会在职人员进修提供方便。
        2)与中职相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由于招收的中职生来源复杂,知识技能参差不齐,所以高职的第一学年适宜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来因材施教。设置的部分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见表2所示。这里的财务会计课程与中职按会计要素编写的财务会计课程不同,采用按会计岗位编写,内容也有拓展。整个课程的设置要改变学科本位的思想,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分为文化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由于会计岗位的层次递进非常明显,可采用四段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能力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四阶段培养过程。高职会计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针对中职生源)见表3
        课程的设置、结构和内容上体现了高职的课程体系是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拓宽、拓高、拓深,解决了专业课重复、文化课脱节的问题,重视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