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期末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个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60分)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出现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3.根据“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示意图(下图)”,下列叙述最准确的是()
A.三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B.自然经济就是小农经济
C.小农经济是自耕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奴隶社会的经济就是小农经济4.湖南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青铜酒杯、圆形方孔铜钱、精致的锦缎、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据此推测该墓可能为()
A.商周时期墓葬B.隋唐时期墓葬C.宋元时期墓葬D.明清时期墓葬
5.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至康第六
年(1667)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己。”说明了苏州()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雇佣关系全面盛行
6.有人说,新载路的开辟当然不是皆大欢喜的事,而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事。下列国家或地区属于其中“愁”一类的是()
A.西班牙B.荷兰C.意大利D.英国
7.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可也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导致“大西近海一国”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B.新航路的开辟C.工业革命的开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
8.1584年,英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克卢特发表《论西方发现》,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为英国解决人口失业的一大社会问题。据此可知()
A.殖民地是英国财富的主要来源B.殖民扩张便于英国维持社会稳定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9.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最伟大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A.取代了电力的地位B.推动了新型交通工具的诞生
C.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D.为当时的机器提供了巨大动力10.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D
.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
业内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有计划性。并出现了所谓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这种观象是指()
A.资本主义杜绝自由竞争B.资本主义出现垄断组织
C.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D.资木主义的本质发生改变12.“(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A.农产品完全商品化B.传统农业结构变化
C.农业经济逐渐衰退D.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13.光绪年间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该现象反映出()A.近代工业集中于上海B.“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4.下表是 1913—1921 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出现的内部原因是()
1913—1921 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年份1913 1914 1918 1919 1921 纱锭(枚) 4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1248282
布机(台) 1986 2310 2736 3839 4139
A
C.国家统一社会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
15.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16.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石油大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