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翻译赏析
第1篇: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翻译赏析
《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前言】
《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注释】
东风:春风。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泛:摇动。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翻译】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格相合。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翻译赏析
《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前言】
《渔家傲·暖日迟迟花袅袅》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此词上片以轻快的笔调写青年男女
暖日游春的快乐与浪漫,下片笔锋一转,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繁华纷扰及人生易老之叹。全词语言晓畅,上下两片对比鲜明,表达了词人对这种刻板而不自由的、上朝听命的官僚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城外自由生活的向往。
【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仄韵。
⑵迟迟:舒缓的样子。暖日迟迟:指春天天气渐暖,白天渐长。袅袅(niǎo):纤长柔弱。
⑶将:带领。红粉:女*化妆用的脂粉,此代指美女。争:争胜。
⑷九门:指都城的城门,古制,天子所居之所有九门。此处用九门代指京城。扰扰:纷乱的样子。
⑸长安道:此处代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街道。
⑹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涂墙,故称丹禁。衢(qú)鼓:即街上的更鼓,唐宋时悬
于街头,每天有人按时击鼓报时,以戒出入,防盗贼。
⑺“长安”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翻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翻译赏析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古诗全文如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前言】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是唐代诗人杜牧为一位红颜知己而作,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
引起惜别之意。
【翻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鉴赏】
文学艺术要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不会有出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独到。从这个角度看看杜牧的《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做诗的“天才”。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春闺思袅袅城边柳翻译赏析_作者张仲素
<春闺思·袅袅城边柳>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仲素。其古诗全文如下:
袅袅城边的垂柳,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
[鉴赏]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的丈夫,伤心怨望。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海棠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海棠>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全诗如下: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前言]
<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注释]
东风:春风。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泛:摇动。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翻译]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