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泛化:泛化的传播者和传播内容
钟咏峰 2014-05
“传播学泛化”概念由清华⼤学刘建明教授率先提出,他解释:“任何学科必须有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且要局限在同种现象的集结点上,才显现出清晰的轮廓。超越这两条界限的学科都会导致泛化。任何⼀门学科在发展到⼀定程度时,都会有⼀些调整变化,如继续细分,反之则“泛化”或合并。联系“传播学泛化”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具有⽹络媒介融⼊的特殊性,因此本⽂主要就从这个时代背景为切⼊点思考传播学泛化的系列问题。
⼀、传播学科与传播泛化的原因
传播学⾃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主要研究⼤众传媒,⽽在开始阶段,中国学者主要是翻译国外传播学研究的成果。1997年才将新闻传播学设为⼀级学科。清华⼤学刘建明教授率先提出“传播学泛化”概念时,刚好处在社会媒体开始丰富化的时段,⽹络普及是促使这个观念提出的重要原因。
假如仅依靠国内学者翻译纸质版本的传播学研究理论知识,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粘连性以及粘合的速度不会像如今般“泛滥”。当⽹络上可以随处了解到国内外各种传播学著作时,并在未深⼊学习研究到传播学的
本质时,便粗暴地将其拉⼊与其他学科搭配研究。粗略成为传播学科的“⽔果沙拉学科”,如“⾏政传播学”“⼼理传播学”等,泛化便明显地集中表现了出来。
这也就造成了传播学研究⽆所不包的假象,这也是导致学科难以深⼊探究整个学科的内在层次,表现出蜻蜓点⽔般的宽泛和浅尝辄⽌,“这种倾向有悖于传播学宏观视野⽽流于⼏个领域,或使某⼀领域的认识体系被肢解,导致知识空洞。”
⼆、传播泛化的当代表现:传播内容与传播者的泛化泛化
单个传播平台内,超链接在形式上为新⽹络闻传播泛化提供了通道,超⽂本使传播深度化的同时也带来泛化的现象。由于报媒⽹站的内容多是采⽤层级结构来组织内容,⼀个完整的内容作品通常可以分解为:标题、内容、提要、新闻正⽂、关键词、背景链接、相关⽂章、延伸性阅读,关键词背景链接相关⽂章都可以达到传播泛化,如在新闻中的关键词链接可以就某⼀个核⼼词汇⽆限延伸下去,直⾄转⼊其他新闻内容背景链接,相关⽂章亦是如此。
多个传播平台间的内容,则⼤多数是通过加⼯整合其他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作为⾃⼰信息发布,这成为当代⼤多数⽹络传播平台的的⼀种常规⽅式。学者孙坚华认为:“如果让我来凭着直觉来总结所谓的⽹络传播规律的话,我宁愿选择整合⽽不是原创。这个是传播内容泛化的原因。
传播者的泛化是促成传播泛化的另⼀个重要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媒体时代来临,⼈⼈都成为了传播者。微博、、⼿机客户端等等平台的泛化,促成了传播者的泛化。⾃媒体时代⼤众⽂化中的特征在传播领域的⼀个表现就是⼈⼈都可以介⼊到⼤众传播领域。⼤众传播不再是拢聚在极少数⼈的⼿中,通过⽹络⼈⼈都具有了⼤众传播的能⼒。⽹络中的传播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任何⼀个⼈,这种传播主体的多样性也促成了⽹络新闻信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三、如何⾯对传播学泛化
泛(⼀)完善系统研究观念,正确看待研究对象
郭庆光教授认为“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但另⼀些学者认为,传播学应该考虑到参与其中的⼈,并把⼈作为研究的核⼼和本质:传播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处理⼈与⼈的关系。
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双向的社会互动⾏为。意味着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作为个体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绝⼤部分并⾮亲⾝去参加,⽽是通过不断获取社会信息来完成的,传播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中介活动,信息也成为个⼈联接社会的主体渠道
(⼆)客观看待泛化,以传播学为本引⼊其他学科理论
泛化并⾮贬义词,所以⼀个学科的泛化并⾮就是⼀件坏事,⽽是应该区分好泛化过程中主体地位与辅助地位的⾓⾊,不能因为研究对象⼴泛性以及其他学科的融⼊⽽失去研究的焦点。随着对学科的研究与思维的深⼊,⼀个学科可能本来就潜藏着或逐渐出现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已经⽆法在原有框架和基础上进⾏阐释。
这时候为了把问题引⼊更深层次,必须借⽤并引⽤其他学科的成果或结论。这个时候就应该借⽤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去辅助研究本学科,但需要注意的是,辅助与主要研究对象的地位不能反过来,假如拿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当做“万⾦油”去套⼊别的学科进⾏辅助,就是加剧“恶性泛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