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7期
Dec2012
[摘要]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小说充满各种女性形象,在英国的工业革命进程下,这些女性在道德和封建传统的压制下都显得苍白无力,却又是一个个有着彩
虹般梦想的女人。论文将通过对劳伦斯的小说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女性形象和劳伦斯如何表
达他对女性的关注与理解。
[关键词]劳伦斯;女性形象;社会进程;束缚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2-0191-02
关于劳伦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吴红光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大同037003)
D.H.劳伦斯的小说充斥着大量的性爱画面和爱情
心理,他的小说命途坎坷,曾经被定为禁书。后来经过众多的文学家和学者研究后,劳伦斯小说中的性爱并不只是单纯的淫秽和肮脏,它更多的是一种人性追求自由和爱情、勇于打破枷锁、回归原始欲望的情感。人的本性通过许多女性形象在劳伦斯小说中展现无遗,有人说这像淫秽小说,情、低级,只是利用小说的写作手法来掩饰自身的肮脏思想,但是真正明白劳伦斯小说的人才会知道,其小说中的女性都是值得骄傲和赞扬的,不甘被束缚和捆绑,不甘被封建和礼教所侵蚀,将人类的原始欲望散发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伦理思想。
一、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写作背景
D.H.劳伦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他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只有45岁的他不像其他作家那样享有受人崇拜的地位,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受到世人的审判。劳伦斯的成长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时代,在这个文明与封建相撞击的时代下,物质与意识、自由与紧闭、伦理与欲望,这些都在劳伦斯的小说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他的小说致力于两大主题,第一是理性的束缚和对文明时代的否定;第二就是两性关系。说到两性关系,劳伦斯的小说充满了情、性爱的描述,这与我国的《金瓶梅》不相伯仲。
我们很容易就会将有性爱场合的小说都充当成纯粹的情小说,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在创作中都融入了大量的性爱画面,中国的《金瓶梅》也是一样,因此这种文学都被视为淫秽书籍,都会遭到封杀。但是随着时代的开放和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其实我们可以把性爱理解成人类的本性与对人类真正的解放。两性关系是劳伦斯小说的重点,其中涉及有平常的男女之情、恋母情结、偷情、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等性爱关系,但是这些其实很多都是受到劳伦斯个人的家庭背景的影响。
劳伦斯的父亲是一名社会底层的煤矿工人,而母亲是一名有文化素质的上层女性,两个世界的人结合在一起使这个家庭充满了矛盾和思维的冲击。劳伦斯就是在父亲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母亲高尚的关怀照顾下成长的,而劳伦斯受到母亲的照顾显然比父亲的要多,因此,他产生了恋母情结,这也是后来他在创作文学的过程中灵感的来源之一。劳伦斯并不是一个靠记录而创作的作家,他更像一个记忆器,回忆来了、灵感来了,他就可以马上创作,而他的大部分小说也是从这种写作状态而来。劳伦斯的两性关系其实透露出来的更多是对资产主义世界的抨击与批判,女性的典型形象都会在他的小说中颠覆,从而引申更多的女性形象出来。他所描写的女性都有其独特的性格与梦想,正是因为两性关系是劳伦斯一生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女性的情感、心理与命运才得到深切的关注和理解。
二、《木马赢家》中的女性形象
《木马赢家》是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角是一名母亲,而这位母亲的形象劳伦斯没有
赋予她太多的母爱和人性的光辉,相反地,这位母亲是一个嗜钱如命的女人,同样也是一个丧失亲情的女人。其实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儿子保罗渴望母爱,但是母亲需要的只是更多的金钱,家里不停充斥着“一定要有更多的钱”的声音,而年幼的保罗在疯狂地骑着木马的时候便会出现先知——女主角很强的小说
—下一场比赛的赛马名字。这使他那个贪得无厌的妈妈得到了更多的金钱。但是金钱的增加并没有使保罗得回他应有的亲情与母爱,相反的,他母亲变本加厉,保罗的先知越来越不灵验,在最后一次预测中,保罗从木马上摔下来,而他母亲在这时也显示出她对儿子唯一一次的紧张与母爱的爆发。
整个故事没有太多的人物和背景,它陈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扭曲的家庭。母亲其实一直在掩饰自己对儿子的爱,她从怀疑自己有没有爱人的能力到认定自己没有,再到最后母爱爆发的一瞬间,整个过程其实都在体现着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年代中那种凄惨、可怜和可悲的现实状况。这种母亲颠覆了以往慈爱、善良、无私的典型形象,它是具有突破性的,而且让更多的
191
··
人知道,女性的压力与情感是这个社会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
三、《马贩子的女儿》中的女性形象
《马贩子的女儿》也是一部短篇小说,这里描述的女性形象是正面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梅宝的美丽姑娘,在父亲去世后和兄弟冷酷无能的对待下选择了跳河自杀,后来自杀不成被乡村医生杰克从水中救出。梅宝与杰克的爱情其实是既普通又深刻的,梅宝是一个渴望被爱的人,而她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开朗、对自己心爱的人毫不遮掩的女孩子。杰克医生本来是一个沉静、木讷的男人,在遇上梅宝这样热烈的爱慕之下,杰克也被融化了。面对梅宝的坦白与真诚,杰克的灵魂在燃烧,他知道自己被眼前的女人所感动了,而他也终于肯打破工业文明的束缚,追求人类本性的精神,整剧以悲头喜尾结束。
《马贩子的女儿》没有过多地去表现一些特殊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小说风格相似,一种正常的演变轨道,两人相知相爱,最后决定冲破束缚结合在一起。
四、《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小说中性爱镜头描写比较多的一部小说,它曾经被封杀,被闹上了官司,惊动了文学界所谓的底线,但是到了今天,它依然光辉。小说讲述的是康妮下嫁给下身残疾的丈夫,而查泰莱先天的残疾使康妮无法得到正常的性生活。日子慢慢过去,康妮的欲望已经堆积的像一个快要爆炸的,然而此时,看林人梅乐士的出现像是康妮的一盏明灯。尽管康妮的一直在劝说,但是康妮身体内那把欲望之火似乎压抑太久,她毅然放弃自己贵妇的地位,与梅乐士过上了新生活。可是不久之后,康妮怀孕,而梅乐士尚未离婚的妻子也发现了他们的关系,康妮和梅乐士最后终结了以前的生活,过上大家都梦寐以求的新生活。
康妮这一女性形象在劳伦斯笔下没有太多的现代意义,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社会都沉淀在一种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气氛当中,它冲破了封建统治的枷锁,却又迎来了新的人性的紧逼。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小说中,康妮的思维单纯简朴,她出于自己本身的身心要求而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劳伦斯运用了性爱来表达康妮对自己的爱情与肉体渴望得到安慰与照顾的情感,在她大胆地投入梅乐士的怀抱时,康妮就是工业革命所谓的理性与伦理道德枷锁下新的女性形象。一个单纯的女人在性和婚姻上的新观念战胜了传统,这强大的动力就是对自我需求的尊重和对真实人生的追求。
五、劳伦斯小说中女性的崛起形象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而这些女性都是崇尚自我、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的代表。劳伦斯在小说里赋予了女性大量的心理剧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劳伦斯的小说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心理动态,特别是女性的心理情况。其实,劳伦斯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反理性派,工业革命追求的是理性与平等,把自我放在最底层,扩大无私的力量与贡献的程度,但是劳伦斯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人类就应该遵循自己的本性与欲望,人的第一位的责任不是谋取社会地位、经济生活的,而是最大限度地求得自我的实现和满足。从劳伦斯人的第一位的责任不是谋取社会地位、经济生活的,而是最大限度地求得自我的实现和满足来看,女性的崛起是劳伦斯小说所表达的最终意图。
英国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过渡了工业革命,正值经济实力飞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先进入大机器生产的工业时代的国家。不难看出,工业化的现代发展改变了英国甚至是世界的劳动、人性和家庭的发展情况,曾经有位社会学家说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人的身心受到摧残;个性、相互关系遭到扭曲”。在机器代替人力生产的质的改变中,人类无从选择,只能继续向机器时代前进,在这种变相的文明冲突里,人类的情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新一轮的心理交战爆发,人们接受着新文明带来的便捷和先进的同时,也开始怀念以前的手工时代,人类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折磨,一度陷入了困境。在这种物质和精神都完全被改变却无所适从的社会现状下,劳伦斯认为,正是因为机械时代与纯朴的手工时代产生的碰撞,使人类原本的天性和真善美都被破坏,甚至消失。社会上的人们精神颓靡,成为了机械的奴隶,对以前的纯朴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因此,在劳伦斯的小说中,女性都是一种对自我追求和坚持理想的形象。《查泰莱夫人》中的康妮,为了自己真正的幸福放弃高贵的身份和优越的生活;《迷途的女人》中阿尔文娜,为了争取自我实现和满足,甘愿“迷途”于社会阶层外。这些女性形象都表达了她们在所谓的先进的工业文明时代中对压抑、窒息的生活的不满,并且显示了她们不甘成为时代工业文明牺牲品的昂扬姿态。不只是女性,劳伦斯小说中部分男性同样也是具有这种特征,为了追逐自我和实现自我,在机械大时代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永不放弃自己的爱情,在工业浪潮中保持一份最真的本性。
综上所述,劳伦斯小说中不同类型的女性身上都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这种思想意识的产生有着深
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正是由于劳伦斯对必然觉醒和崛起的女性形象的描摹,成就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
参考文献:
[1]高万隆.劳伦斯的回应:妇女问题与妇女解放——
—论劳伦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国外文学,2005,(2).
[2]陈光明.浅谈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韩彦枝.自我的崛起: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甘肃社会科学,2010,(4).
192··